云南影像民族志是指未經(jīng)虛構,直接反映云南真實的民族社會歷史和民族文化為主要表現(xiàn)內(nèi)容的相關動態(tài)影像、紀錄電影、紀錄片等,但不包含以云南文化為題材創(chuàng)作的故事片、動畫片等虛構式影片和歷史文獻紀錄片等。本書研究的對象是自19世紀以來至今產(chǎn)生的云南影像民族志,影片內(nèi)容展現(xiàn)云南社會和民族文化現(xiàn)象,但影片的創(chuàng)作和實踐主體不局限于云南
本書對畫冊進行了認真稽考,并精校細勘、詳注銓釋,用語體文作平白明易、通俗易懂的表述。上篇結合畫冊的22幅彩圖進行詮釋,下篇則對各種人(68種)的文字簡介做簡要考釋。《云南種人圖說》手繪本為清代稿本,現(xiàn)藏于云南大學圖書館。畫冊前錄康熙五十八年《山川考諭》代序,抄錄時間為清光緒十八年(1892),估計此畫冊完成于此時或之前
傈僳族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大家庭中的一員,本書是”云南史話·世居少數(shù)民族系列”叢書之一,以科普讀本的形式,介紹了云南傈僳族名稱的由來,追溯了從遠古開始,直到近現(xiàn)代時期云南傈僳族的發(fā)展變化,總結了云南傈僳族發(fā)展情況,記錄了傈僳族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與文化魅力,詳盡描繪了傈僳族概況綜述、歷史沿革、重大歷史事件、地方特色文化、自然
本書內(nèi)容包括:五涼時期的吐谷渾;南北朝時期的吐谷渾與涼州;隋唐時期在河西的吐谷渾;西北吐谷渾古道;吐谷渾政權經(jīng)略與文化影響;吐谷渾歷史文化遺存;人物春秋。
文獻中記載的東周西戎應是一個復雜的族群,它主要由兩支不同的人群所構成,一支為西北地區(qū)土著族群,一支為北方草原地帶南下人群,這兩群人所使用的文化構成了東周西戎文化的主體,并決定了東周西戎考古學文化面貌的多樣性。由歐亞草原文化、中原文化和土著文化共同構成的東周西戎考古學文化,具有豐富多彩的文化基因。在500年中,東周西戎人
本書主要反映了貴州文化的獨特之點,由引言、正文、附錄三個部分組成,其中正文部分包含了屯堡人的由來、石頭的屯堡建筑、古老的江南著裝、花燈與地戲、嚴密的宗族關系、獨特的“方言島”、重農(nóng)、善商、崇敬的風尚、多彩的社會習俗、屯堡文化探幽、漢文化的一種特殊模式共十個方面的內(nèi)容。
本書由“專論”“它論”“追思”三部分構成!皩U摗庇20篇文章,主要研究與屯堡文化有關的服飾、語言、建筑、習俗,并揭示了其獨特性的一面!八摗庇4篇文章,即《古夜郎沿革及其先民》《濮人僚人辨》《明清“紅巖古跡”考辨》《元雜劇盛與衰的再思考》,涉及民族學、歷史學、人類學、文學,正是因為有作為支撐,這些研究成果是在大量真
本書對羌族姓氏的起源、發(fā)展、衰亡、姓氏集四方面進行了論述,對幾千年以來出現(xiàn)在重要歷史典籍中的古代羌人的姓氏進行了整理和收集,并對現(xiàn)今居住于岷江上游地區(qū)羌人的主要姓氏進行了調查。
本書主要內(nèi)容包括:嶺南漢民系形成、發(fā)展的地理基礎;嶺南漢民系的演變;嶺南漢民系的歷史生態(tài)環(huán)境及資源;嶺南漢民系城鎮(zhèn)與交通的歷史發(fā)展;嶺南漢民系聚落與建筑文化;嶺南漢民系方言;嶺南漢民系風俗文化比較;嶺南漢民系宗教地理比較。
作為晚清進士和麗江歷史上的文化名人,和庚吉鮮為人關注,他的詩文研究基本上是塊處女地,無人問津。目前,只有和鐘華、楊世光《納西族文學史》專門加以論述。該書概述了和庚吉生平,介紹了他的詩歌主張,重點分析了和庚吉的詩集《退園韻語》,把和庚吉的詩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外地為官時期,告退還鄉(xiāng)時期。前一時期的作品主要關注了和庚吉對仕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