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資源組織與管理(第3版)》密切結合我國信息產業(yè)、信息企業(yè)、信息系統(tǒng)及信息人才的特點,較全面系統(tǒng)地介紹了信息資源組織與管理的內涵、特點、方法、原理與技術。全書分為9章。其中,第1章介紹了信息資源的基本概念,包括信息、信息資源、信息資源組織、信息資源管理等相關概念;第2章介紹了信息的分類與編碼;第3章介紹了信息資源的
《雲(yún)間韓氏藏書題識彙錄》,近代吳縣鄒百耐纂。該書著録韓氏藏書四百零六部,內宋刻本二十一部,元刻本九部,明抄本一百九十餘部(含影宋抄本一百三十餘部),且多名家批校題跋本,如文徵明、趙琦美、毛晉、錢大昕、顧廣圻、黃丕烈等。民國二十二年(1933)韓氏後人欲沽售藏書之時,中介鄒百耐編纂成《題識彙錄》。該書不僅記録韓氏藏書題識
本書乃根據(jù)作者1991年發(fā)表于《廣島大學文學部紀要》的特刊,書名為《明末江南出版文化的研究》之基礎上重新加以補充和修改而成。由于大木康教授多年研究馮夢龍,由此關注到晚明文學的最大特點,即俗文學的隆盛。這背后既有精神背景又有物質背景,而后者與晚明出版業(yè)的發(fā)達有著直接關聯(lián)。從宋元以來留存的古籍數(shù)量來看,晚明出版的圖書并非循
本書是上海嘉定翥云博物館編撰的館刊,主要內容是挖掘、整理嘉定地區(qū)古代文獻,研究嘉定地區(qū)古今鄉(xiāng)賢的生平、學問,介紹嘉定地區(qū)的手工技藝、書畫藝術,介紹嘉定地區(qū)的人文風俗,展示館藏文物,其主旨是推崇、發(fā)揚嘉定本土重學術、精技藝等精神。
本書稿為作者柳向春近年研究古籍善本、人文掌故的文章合集。二十四篇文章,皆為作者平日所發(fā)小文,結合了趣味性與學術性,普通讀者讀來也會興味十足。每篇文章各自獨立,但又可清晰地梳理出一條歷史文脈,全書稿大致可分為四個部分:一、古籍善本的鑒賞與梳理,如《振綺堂藏碑目》提要,《樂石搜遺跋語正本》提要等;二、近代文化學者、文獻學家
本書結合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智慧社會”新概念,展現(xiàn)了2019年以來全球信息社會向智慧社會發(fā)展的變化,通過總報告、區(qū)域篇、專題篇、實踐篇四個模塊,對智慧社會發(fā)展階段的全球信息社會發(fā)展水平進行了深入分析和評估,分析了“一帶一路”國家、歐美國家和韓國等的智慧社會發(fā)展進程,探討了智慧技術和產業(yè)、智慧政府、智慧教育、數(shù)字人文、智
2018年10月15—16日,“檔案修復及歷史資料的數(shù)字化與研究:第六屆東亞史料研究編纂機構聯(lián)席會議”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召開。會上中、日、韓三國學者就“檔案修復及歷史資料的數(shù)字化”主題進行了深入探討,相關論文結集成本書,希望借此在歷史資料的數(shù)據(jù)庫建設、歷史資料整理和檔案文獻修復方面擴大合作,實現(xiàn)資源共享,共同
《信息理論基礎(第5版)》系統(tǒng)介紹和論述了經典信息論的基本理論,覆蓋了信息論的主要內容。全書共11章,內容包括信息的統(tǒng)計度量;離散信源和連續(xù)信源;離散信道和連續(xù)信道及其信道容量;信源編碼與信道編碼;信源與信宿之間的平均失真度以及信息率失真函數(shù);網絡信息論基礎;信息論方法在信號處理中的應用,每章后面都配有習題。 《信息
本書全面系統(tǒng)地介紹了新媒體及新媒體運營的概念、特點、類型及應用實踐,從基本概念、基本設置、內容運營、用戶運營、視覺設計和數(shù)據(jù)分析等角度,介紹了微信公眾號、微信小程序、微博、抖音、頭條號、小紅書、知乎等當下主流新媒體平臺具體的運營策略,并精心安排了相關實訓任務,力求借此提升讀者的實踐能力。最后還拓展介紹了一些相對小眾,但
本書為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于2017年10月主辦的出土文獻與傳世典籍的詮釋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論集圍繞出土文獻與傳世典籍的互證,對相關的字詞、文本、史實、思想觀念等作了新的考察、梳理和詮釋。論文作者長期從事古文字學、文獻學、歷史學等領域的研究,對相關問題有深刻的思考。所涉研究方法上的反思,研究視角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