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查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擷英取華,將一些名醫(yī)喜用但并不為人熟知的中醫(yī)古方收入本書,共計45首。每首方劑從來源、組成、用法、功效、主治、方解、名醫(yī)經驗、臨床應用方面予以詳細介紹,最后,用方劑歌訣予以總結,以便讀者記憶掌握。
本書精選了各種古代典籍中的扁鵲治病良方。扁鵲善于運用望聞問切,尤其能通過脈診和望診判斷病證及其病程演變和預后。扁鵲精于內、外、婦、兒、五官等科,應用砭刺、針灸、按摩、湯液、熱熨等法治療疾病。本書內容將扁鵲的中醫(yī)理論體系與實際治療經驗相結合,為讀者闡述了豐富的中醫(yī)學知識。本書保存了傳統(tǒng)中醫(yī)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有助于中醫(yī)
本書詳細論述了帶下、血崩、調經、種子、妊娠、小產、難產等病癥,每種病癥又分為若干類型,每一類型先有理論,重視證候鑒別,后列方藥。婦科臨床常用名方完帶湯、清經散等即出自此書。傅氏先將世人對病癥的一般理解進行敘述,而后用自己的觀點進行辨析,論述簡要,并每多獨立見解,如提出“帶下俱是濕證”、認為肝郁多因虛、解郁慎用辛燥而重在
本書上篇內容選自明代醫(yī)學家薛己所著的《外科發(fā)揮》,分為八卷,分腫瘍、潰瘍、瘰疬、楊梅瘡等三十多種病癥,簡述脈證治則,次列病案,詳記患者性別、癥狀、治療過程、病情分析、診斷及治療方藥,附方兩百多首。診斷注重望診和切診,辨證準確。治療以內治為主,長于溫補。全書除十余首為外用方外,其余均為內治方。醫(yī)案均為薛己親自診療的案例,
本書根據以法統(tǒng)方的原則,采用了體現(xiàn)方劑功效和主治病證的統(tǒng)一的綜合分類法,將所輯之方分為解表、瀉下、和解、清熱、祛暑、溫里、補益、固澀、安神、開竅、理氣、理血、治風、治燥、祛濕、祛痰、消劑、驅蟲、涌吐、治癰瘍,共計20章,每章分若干小節(jié),使之綱目條理清晰,便于學習和掌握,本教材在為學生提供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基
《經方詮解》重點是介紹常用經方的使用規(guī)范。分為三個章節(jié),第1章總論部分簡單的介紹了經方的定義、診斷及辨證方法;第2章藥物簡析部分簡單的介紹了經方里面的常用藥物及藥物分析方法;第3章各論是本書的重點,首先以類方的形式把經方分類,每一類下面有具體的方劑,每首方劑做了詳細的論述,包括組成、原文、原文分析、方解、用方標準、體質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源遠流長,中醫(yī)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中華民族繁衍賡續(xù),薪火相傳,發(fā)揮重要作用。 《漢書·藝文志》記載:經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于平。概言之,經方是根據草木金石等藥物的寒涼溫熱之性
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在流傳的過程中,經后人整理編纂將其中外感熱病內容結集為《傷寒論》,另一部分主要論述內科雜病,名為《金匱要略方論》。仲景方劑被冠為方劑之祖,臨床中使用經方的機會很多,且是后世方劑派生之源,因此仲景方劑受到后世醫(yī)家的高度重視,學習經方及應用經方是醫(yī)者的臨床基礎。本書名為《仲景方劑使用手冊》,將仲景方(
《師古齋匯聚簡便單方》,約成書于17世紀初,編著者為明代吳勉學(字師古,又字肖愚),徽州歙縣豐南(今安徽省黃山市歙縣)人。其曾官至光祿寺丞,后棄官從事刻書事業(yè),是規(guī)模大、分工細的明代名坊師古齋的主人,成為明代徽州地區(qū)最大的刻書家!睹駠ǹh志》記載吳氏博學藏書,嘗?浭纷蛹搬t(yī)書數百種,讎勘精審,所集河間六書,收入四
本書內容包括:《醫(yī)學衷中參西錄》第四期五卷;《醫(yī)學衷中參西錄》第五期兩卷。具體內容包括:石膏解;人參解;西洋參解;黃芪解;山萸肉解;白術解;赭石解;山藥解;地黃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