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是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主辦的連續(xù)性學科出版物。本卷分為史學前言、貫通性研究、歷史理論與史學理論、中國古代史學、中國近現(xiàn)代史學、外國史學、歷史文獻學、書評、會議綜述等板塊,所收錄的文章不僅關注史學發(fā)展的前沿領域,也重視探討中國史學與西方史學的不同特質,并用比較的視角審視二者的差異,
《姚永樸文學研究法姚永樸史學研究法》主要內容:《姚永樸文學研究法》是桐城派末期主要作家之一姚永樸的力作,是桐城派作家系統(tǒng)闡述桐城派文論的唯一專著。在舊學與新學交替之際,作者試圖努力證明“義法”適應時代要求的可行性,對桐城派文論作了新的整理和闡述。他始終強調文學與語言學的結合,強調文學風格存在于作品和創(chuàng)作主體之中,自覺不
《史學方法導論》系作者30年代初在北京大學任教時的講義稿。原書七講,現(xiàn)僅存第四講,原"擬目"保留供讀者參考。《史學要論》是由李大釗編寫,全書共分8個部分,主要對史學知識作了介紹,具體內容包括史觀、馬克思的歷史哲學與理愷爾的歷史哲學、唯物史觀在現(xiàn)代史學上的價值、研究歷史的任務等。
本書在中外相關研究論著的基礎上,論述了從先秦到十九世紀中葉,中國傳統(tǒng)史學的發(fā)展狀況與主要特征,是英文世界第一部比較完整的中國史學史著作。全書著重探討兩方面問題:關注每個時代官方與私家史書的編撰;重視史學思想與歷史觀念的探討。既給讀者提供了系統(tǒng)的中國史學史知識,又給讀者呈現(xiàn)出中外學術界當下的研究信息。兼有中英文史學史著作
李漢林主編的《社會發(fā)展研究(第2期2013)》以對中國現(xiàn)代重大問題的研究為重點,以中國社會發(fā)展情況的調研、發(fā)展問題的診斷以及與發(fā)展經(jīng)驗關聯(lián)的社會科學理論與方法研討為主題,鼓勵從學科綜合、交叉的角度,對處于國際視野中的中國社會化經(jīng)濟改革及其發(fā)展中的主要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本書收錄了《飲食人類學與草原飲食文化研究》、《中國婦女史研究方法的反思與探索》、《魏晉儒學盛衰之辨》、《論蘇氏蜀學的儒學思想》、《明代遼東災害救治述論》、《晚明世風變遷的觀察角度與解釋模式》等文章。
實證主義歷史學家曾經(jīng)非常自負地宣稱要把“歷史學從歷史學家那里獨立出來”(阿克頓:《歷史研究講演錄》,載何兆武主編:《歷史理論與史學理論》,商務印書館一九九九年版,第344頁),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在于:他們相信歷史學家觀察他的研究對象也能做到就像生物學家“觀察昆蟲蛻變那樣”(湯普森:《歷史著作史》第四分冊,商務印書館一九九
《楊翼驤先生中國史學史手稿存真(套裝共兩冊)》如對唐后五代史館建置和官方修史機制的論述,對遼、金時期國史院的評析等等,有畫龍點睛、言簡意賅之妙;對近代居延漢簡之發(fā)現(xiàn)過程、研究狀況的論述,條理詳明;對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和后來修改本的對照和評論,客觀公正,中肯確切,這都是極具學術價值之處。
以“職業(yè)歷史學家與大眾歷史學家”為主題,下設“新文化史”、“史學史與史學理論”、“專題研究”、“評論”、“講壇”和“文獻與史料”六個欄目,刊載了斯坦凡•貝格爾的《職業(yè)歷史學家與大眾歷史學家,1800-1900-2000》、李根、周鞏固的《卡羅•金茲堡的文化史研究評述》以及梁艷春的《娜塔莉R
真題在專業(yè)課考研中占據(jù)著極為重要的地位。歷史學真題分為統(tǒng)考真題(2007-至今)和2013年自主命題高校真題。伴隨2013年開始的部分高校自主命題,各高校真題的價值又一次彰顯。本書即以收錄、整理、解析統(tǒng)考真題和自主命題真題為主,力圖使本書成為歷史學考研真題的最權威輔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