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內(nèi)容講述: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初期,工具和兵器是不可分的,隨著社會的復雜化以及工藝的進步,工具很自然地因用途的不同而有了形形色色的改變,一般來講,中國古代兵器是指在中國古代從史前時期直到清朝末年,也就是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為止這個歷史階段里面,中國古代軍隊、民間使用的各種兵器和總的裝備情況。中國古代兵器不僅形式多樣,而且集
本書介紹了中國扇的材質(zhì)、形制、工藝豐富多彩,有最普通的芭蕉扇,有專供王公貴族使用的龍鳳障扇,有文人雅士題字作畫的折扇,有仕女持于手中的團扇……一枚小小的扇子是中國人的大道具,用以扇風解暑,還能用來裝點身份。介紹了扇子的種類和工藝,更多的是扇子所承載的中國文化。
泉州市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也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的第一個“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建城一千多年來,留下了眾多的文物古跡。為慶!叭荩核卧袊氖澜绾Q笊藤Q(mào)中心”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兩周年,“讓博物館的文物活起來”,泉州市博物館擬岀版《泉州市博物館石質(zhì)文物集萃》一書。全書共收
金石學是中國考古學的前身,它是以古代青銅器和石刻碑碣為主要研究對象的一門學科,偏重于著錄和考證文字資料。容媛所著《金石書錄目》一書系統(tǒng)總結(jié)整理了中國歷代有關(guān)金石學的著作,全書分十卷,共著錄金石著作822種(其中附錄170種);末附《方志中金石志目》、《金石叢書目》二種,著錄古代方志中金石志一190部,金石叢書12部。本
本卷以方介堪的文物事業(yè)為主體,主要涉及1950—1966年之間方介堪的文物事業(yè),涉及該時間段的機構(gòu)建制、日常工作、文物征集、考古搶救、展覽宣傳、田野文物保護、“獻寶”,以及對買地券、“縹瓷”、《藏石考》的研究,可見一個經(jīng)歷過舊社會,奉獻在紅旗下的藝術(shù)家、文物工作者順應時代潮流,為新中國初期的文物工作劈荊斬棘、開創(chuàng)事業(yè)的
本書在德陽市博物館現(xiàn)有館藏中精選文物138件,包括陶瓷器55件、銅器18件、錢幣18件、金銀器6件、玉石器19件、書畫22件。
本書內(nèi)容包括:西周晚至春秋早過渡期以及春秋中期的紋飾特征、春秋晚期的紋飾區(qū)系類型特征、春秋晚期至戰(zhàn)國中期的紋飾演繹等。
本書稿按照其文獻題材分七個章節(jié)。第一章歸納了敦煌古藏文文獻中贊普世系、小邦、贊普譜系、大事記年表等,并附有辛氏種類及貴族顯(byin)儀軌開展情況。第二章中收錄了漢、藏等民族間的譯文典籍。第三章主要歸納了敦煌沙洲、于闐等地的語言文化發(fā)展史。第四章主要匯編了贊普愿文、名錄等內(nèi)容。第五章主要匯集了吐蕃時期社會制度與規(guī)約的一
玉在華人心目中一直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世界上唯有中國賦予玉以各種文化內(nèi)涵并上升到理論高度,使之不再單純以器的形式存在,而是成為中華文明特殊的標志物綿延至今。中國人對玉的特殊情結(jié)更使玉成為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基因,精神根脈。漢代玉器發(fā)展極為繁榮,代表了中國玉器古典主義時期藝術(shù)的最高峰,在造型上不僅出現(xiàn)了許多以往難得一見的較
本書收錄漢代和魏晉時期絲綢之路沿線石刻拓本120品,其中西漢11品,包括《廣陵中殿石題字》《群臣上壽刻石》《五鳳刻石》《萊子侯刻石》等;東漢102品,包括《燕然山銘》《裴岑紀功碑》《漢沙南獲侯石刻》《石門頌》《西狹頌》《楊淮表記》《曹全碑》《熹平石經(jīng)》等;三國魏7品,包括《正始三體石經(jīng)》等。本書以圖片形式高清展示珍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