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八章組成:第一章怎樣認(rèn)識、理解和掌握簡筆畫,第二章靜物簡筆畫,第三章植物簡筆畫,第四章景物簡筆畫,第五章動物簡筆畫,第六章人物簡筆畫,第七章簡筆畫的材料工具及使用方法,第八章兒歌、兒童故事插圖簡筆畫創(chuàng)編。
《爭座位帖》,又名《論座帖》《爭座位稿》《與郭仆射書》,為唐廣德二年(764年)十一月顏真卿致尚書右仆射、定襄郡王郭英乂的信函,是顏真卿行草書法的代表作,原跡已佚,刻石存西安碑林。 《爭座位帖》原稿用唐畿縣獄狀磓熟紙寫就,共七頁,禿筆書,有夾行小注和勾改痕跡,短行不計(jì)共六十八行,全文計(jì)一千一百九十三字。顏真卿在信中直
《郭虛己墓志銘》1997年出土于中國河南省偃師市首陽山鎮(zhèn),如今,收藏于偃師商城博 專家說,此墓志上的墓志銘,是公元749年,由中國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書寫的,為楷書,共35行,1150字,字體端莊秀勁,此墓志因深埋地下,所以完好如新,顏真卿所寫的碑文,大多已殘缺損壞,所以《郭虛己墓志銘》顯得更為珍貴。物館,墓志高16
《顏勤禮碑》,全稱《唐故秘書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長史護(hù)軍顏君神道碑》,是顏真卿為其曾祖父顏勤禮撰文并書寫的神道碑,為顏真卿晚年楷書的代表作。此碑于唐大歷十四年(779年)立,民國十一年(1922年)10月在陜西西安出土,現(xiàn)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館。 《顏勤禮碑》四面刻字,現(xiàn)存三面,碑陽19行,碑陰20行,每行38字,碑側(cè)有5
褚遂良《伊闕佛龕碑》,又稱《三龕碑》、《龍門三龕碑》,建立于唐貞觀十五年(641年)。這塊碑是摩崖刻石,位于河南洛陽龍門山石窟的山崖上。碑文由唐代書法家褚遂良書寫,是他46歲時的作品,它是褚遂良現(xiàn)存最早的也是最可靠的作品,歷代書法家對它評價都很高。 《伊闕碑》書寫工整,以方筆為主,點(diǎn)畫棱角分明,捺筆一波三折。用筆帶有
《九成宮醴泉銘》是唐貞觀六年(632)由魏徵撰文、書法家歐陽詢書丹的楷書書法作品。碑現(xiàn)存于陜西麟游縣博物館!毒懦蓪m醴泉銘》敘述了“九成宮”的來歷和其建筑的雄偉壯觀,歌頌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節(jié)儉精神,介紹了宮城內(nèi)發(fā)現(xiàn)醴泉的經(jīng)過,并刊引典籍說明醴泉的出現(xiàn)是由于“天子令德”,最后提出“居高思墜,持滿戒盈”的諫諍之言。《九成
董美人(578—597),隋文帝四子蜀王楊秀的妃妾,汴州人士,名、字不詳!抖廊四怪尽吩谙特S三年(1853)毀于兵燹。拓本流傳稀少。隋人書法,上承北魏書體,下開唐朝新風(fēng),是南北朝到唐之間的津梁,屬隋代墓志中的上品佳作,堪稱隋志小楷第一,開唐代鐘紹京一路小楷之先河。其書法布局平正舒朗、整齊縝密,結(jié)字恭正嚴(yán)謹(jǐn),筆法精
《張遷碑》又名《張遷表頌》,全稱《漢故谷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是東漢晚期佚名書法家書丹,東漢碑刻家孫興刻石而成的一件隸書書法作品。此碑于東漢中平三年(186年)刻立,明代初年出土,現(xiàn)收藏于山東泰山岱廟碑廊。 《張遷碑》篆額題“漢故轂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12字,額字獨(dú)呈扁形,書意在篆隸之間;碑陽正文15行,行42字;碑
《李思訓(xùn)碑》,又稱《云麾將軍碑》。李邕撰文并書。行書。唐開元八年(720)立碑于陜西蒲城縣。此碑用筆瘦勁,方圓兼?zhèn),字體略呈斜勢而不失莊嚴(yán),奇險中更見其穩(wěn)健。這種豪爽雄健之氣是東晉二王以來的行書所沒有表現(xiàn)出來的。銘文內(nèi)容記述李思訓(xùn)生平事跡。此碑書法勁健,凜然有勢。用筆清勁自然,瘦勁異常,結(jié)字取勢縱長,奇宕流暢,其頓挫起
《曹全碑》全稱《漢郃陽令曹全碑》,因曹全字景完,所以又名《曹景完碑》!恫苋废禆|漢王敞等人為郃陽令曹全紀(jì)功頌德而立。此碑立于東漢靈帝中平二年(185年)十月。碑陽20行,每行45字;碑陰題名33行,分5橫列。書體為隸書,篆額久佚不存。全碑共1165字。碑高253厘米,橫寬123厘米。此碑于明萬歷初在郃陽(今陜西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