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本可參考的留學情況調研匯編,本書在持續(xù)追蹤行業(yè)動態(tài)、把握留學動向的基礎上,在書中對處于留學準備階段與正在留學的群體進行了區(qū)分,全面覆蓋了留學申請各個環(huán)節(jié)。本書共采集了5510份樣本,其中5010份定量樣本、500份定性樣本,在遵循真實原則的基礎上,對得到的數據進行中立客觀的解釋。 作為一本可指導的海外留學全攻略,
本書以豐富的圖文史料介紹□0世紀早期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校園文化對中國一批成長于該校的留美建筑家的陶冶與影響。作者認為,這一校園文化對他們的影響至少有六個方面,這就是積極進取的人生觀、自由多元的個性、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教程、跨專業(yè)交流合作的可能、愛國主義和社會關懷的陶冶,以及知行合一的作風。對于中國今天建筑教育甚至
專著簡介本書立足歷史制度主義、科學技術學、時空社會學理論視域,主要從制度變遷、技術變遷、管理時空變遷的演化角度,梳理發(fā)掘出中外古代、近代、現代、當代大學在實踐課程制度文本、管理組織機構、管理體制機制、技術支持、管理時空等方面發(fā)展演變的特征與規(guī)律,彌補了國內學者在此方面研究的匱乏。通過多省市的實地調研,歸納出當前我國大學
本書秉持知行合一理念和互聯(lián)網+思維,瞄準應用型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人才培養(yǎng)目標,圍繞著院園合一校企協(xié)同育人機制下的創(chuàng)新教育實踐教育成效展開研究,力主深度構建并完善四三二一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系統(tǒng),基于四文化融合育人特色的發(fā)揚,突顯創(chuàng)客工作室載體下的項目式教學模式和大雙語實踐觀等核心內容,并將集聚輻射效用的專創(chuàng)融合教育實踐典型案例融入到生態(tài)
本書是2020年度首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研究報告,結合20192020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的*形勢進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撰寫。主要內容包括: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培育和路徑;新時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研究;新時代高校意識形態(tài)建設研究;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
廣西民族大學“四位一體”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的探索與實踐(1999-2020)
本書由上海大學社會學院黨委書記沈藝,上海大學社會學院院長、教授、博導、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張文宏主編。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成立于1980年,從建系至今,已經走過了四十年的歲月。在這四十年歲月中,上百位老師在講臺上閃耀著智慧的曙光,揮灑著辛勤的汗水,引導著數以千計的學生走入社會學的殿堂,領略了社會學的魅力,成為了
廈大是百年老校,涌現出許多知名的人物,他們的事跡被反復書寫和宣傳。這本書從另外一些角度寫這些人與事,提供了獨特的視角和近距離的觀察。這些文章,多數已經發(fā)表過,比如《陳嘉庚興學育才的得力助手陳敬賢》《作為愛國教育家的林文慶》《張乾二院士的青少年時代》。該書總共收錄了這樣的文章二十一篇。其中記錄著名經濟學家校友許滌新和侯國
廈門大學社會學和人類學專業(yè)辦學歷史悠久。1921年建校之初就設立了社會學本科專業(yè),并成立了歷史社會學系,是國內*早的社會學系之一,顧頡剛、容肇祖、史祿國等學者都曾在我校任教。1931年,著名人類學家、社會學家林惠祥任歷史社會學系主任,自此社會學和人類學得到長足發(fā)展。2019年3月,以原隸屬于公共事務學院的社會學與社會工
為反映和宣傳廈大百年來的學術成就和貢獻,挖掘廈大學術豐厚的歷史積淀和傳統(tǒng)資源,讓諸多塵封在故紙堆中的學術經典重現天日,廈門大學特設立百年學術論著選刊編纂組,賀廈大百年校慶,饗學界萬千同仁。本文集作為廈門大學百年學術論著選刊系列的配套圖書,匯編各書之出版前言。有以下內容:1.作者簡介,包括主要經歷與學術成就,尤其是在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