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20世紀30至40年代曾在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工作學習過的冼星海、袁牧之、方紀、安波、任虹、鄔析零等近40位文化工作者的子女(冼妮娜、舒小鳴、任小民等)或后人回憶父輩們在魯迅藝術學院學習工作生活戀愛的動人故事,鮮活再現了這批文藝工作者在延安魯迅藝術學院豐富多彩、紅火熱烈、激情燃燒的革命生活,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同時對
本書收錄了《孫振華:我與肺癌》《劉洪艷:為了美好的生活而努力》《患乳腺癌的媽媽:令人心疼的男孩》《老李:執(zhí)著與臣服》《老孫:我的抗癌經歷》等文章。
本書稿描寫柳曾典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突出敘述由主人公領銜的中國壓力容器研制技術從模仿學習到自主創(chuàng)新,及至行業(yè)引領的科研過程,呈現新中國第一代科學家的使命感和責任擔當,展現主人公及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的創(chuàng)新精神、奉獻精神、家國情懷。他的職業(yè)生涯,對于我國制造業(yè)之路走得更遠更久具有示范意義,為在當下如何培養(yǎng)這樣的工程技術人員具
張光,曾任邊區(qū)群眾報記者,新華社西北總分社、延安西北新華廣播電臺記者,新華社陜東支社主編,新華社西北總分社、西北人民廣播電臺編輯部副主任等職。他從1947年開始從事新聞工作,便將自己的畢生獻給了黨的新聞宣傳事業(yè),一生書寫了300余萬字的新聞通訊、言論和人物傳記,深受讀者喜愛。本書為張光新聞作品及其新聞生涯的合編集,較為
本書為紀實文學作品集。每篇作品的主人翁皆為“平凡人”。作為一名資深基層記者,作者扎根于黃土地,腳上“沾泥土”,始終關注這些“平凡人”,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講述他們平凡的故事,講述他們背后的故事,挖掘他們平凡中的“閃光點”,真實、客觀地反映他們自強不息、無私奉獻、砥礪創(chuàng)新等“正能量”,展示其可歌可泣的精神風貌,讓其正能量
在半個多世紀的歷程中,長江委幾代人為葛洲壩工程付出了艱辛努力,做出了巨大貢獻!陡鹬迚喂こ掏侣洝肥窃诟鹬迚喂こ探ǔ40周年之際,長江設計集團有限公司、中國水利作協受長江委黨組委托,在全委范圍內廣泛征文,并在此基礎上,編制完成的一部紀念文集。全供計50萬字,收錄了委屬各單位、各單門60多位老領導、老專家作者的80多篇
本書為“洱源這兩年”的第一年即第一本,計劃出版兩本。本書成稿于上海交通大學定點幫扶云南省洱源縣背景之下,寫作于作者掛職洱源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工作期間,以洱源工作為主線,結合上海交通大學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真實記錄定點幫扶和鄉(xiāng)村振興工作,各篇目獨立成文并以時間推移串聯。書中記敘了作者克服困難扎根洱源的心路過程和在洱源生活的點點滴
本書記敘了梁晉高及其領導班子成員和廣大人民群眾為神農鎮(zhèn)和高平市及至整個上黨地區(qū)的炎帝文化建設所做的一切,展現了他們作為炎黃子孫的一片赤誠之心。
本書講述: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縱橫交錯的鐵路版圖中,成渝鐵路勾勒出濃墨重彩的一筆。2022年7月1日,新中國第一條鐵路——成渝鐵路建成通車70周年。這條跨越巴山蜀水的“新中國第一路”如同巋然不動的豐碑,鐫刻下時代風云。新中國鐵路史從這里開端,西南鐵路亦發(fā)軔于此,從蒸汽火車、內燃機車、電力機車、“和諧號”動車、“復興號”
本書分為光輝著作、華東實踐兩部分,記述了華東油氣田三次創(chuàng)業(yè)及高質量發(fā)展的歷史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