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與美國社會》系列叢書出版的主旨是為促進國內(nèi)學界對美國宗教以及其他相關議題的研究。鑒于宗教在美國歷史上和現(xiàn)實中的重要性,研究美國宗教對我們更全面地了解美國社會,具有重要的學術和實踐意義。同樣鑒于宗教在美國對外關系中的作用以及美國在當前國際關系中的地位,可以說宗教研究不僅是美國研究,而且是國際關系研究的知識性和學術性
系列介紹: 宗教學關鍵詞系列旨在通過對宗教學理論基本范疇的辨析,為形成中國特色的宗教學理論體系奠定基石。系列中每冊介紹一個理論范疇,具體包括此范疇的基本內(nèi)容、起源、發(fā)展歷程,相關的代表人物、學派及其主要觀點,以及相關的學科分支和研究現(xiàn)狀,包括未來的研究拓展方向等,并附有與此范疇相關的重要的中外參考文獻。 本系列第一輯共
這本書聚焦于明清時期的猶太社群開封猶太人,探討了散居猶太社群在異域文化中保持自己宗教特性的問題。本書所采取的研究進路是跨文本詮釋,探討了開封猶太人對妥拉文本的處境化處理過程和成因。 第一章主要論述開封猶太人對妥拉傳統(tǒng)的承繼,結合史料研究了開封猶太人的上帝觀、妥拉觀念,開封猶太人的禮拜、節(jié)期慶祝等宗教禮儀,以及日常生活中
本書將邁蒙尼德的《迷途指津》置于自然與律法的張力中加以考察。作者致力在邁蒙尼德高度微妙又晦澀的筆法中,從上帝的屬性、開端論、神車論、預言和神意等不同主題出發(fā),辨析他游走于哲學與律法間的真正立場。 作者主張,自然概念是理解《迷途指津》的一把鑰匙,自然是哲學的替代概念,是邁蒙尼德用于解釋世界的運作并暗中拒斥神意及神跡的基石
“圣顯”(Hierophany)這一概念是理解米爾恰·伊利亞德龐雜跳躍思想的鎖匙。從伊利亞德的生平經(jīng)歷和“圣顯”思想的發(fā)生軌跡來看,“圣顯”不只是靜態(tài)的、反映神圣屬性的具體實物,更是人類意識中本有的超越性的涌動。本書首先厘清中文語境下“圣顯”理論的內(nèi)涵和結構,辨析并澄清一些學者對“圣顯”理論的誤解。本書可為其他領域的研
本書于2015年03月收入涵芬書坊譯叢,2021年08月收入漢譯名著,2023年年底收入漢譯名著120年珍藏本。本次根據(jù)漢譯名著120年珍藏本要求進行內(nèi)文的版式調(diào)整,并且重新校對一次,以高品質(zhì)的圖書出版。古希臘宗教中沒有獨一無二的神,也沒有專職的神職人員。沒有圣經(jīng),不許諾永恒。它展示給世人的是神話,還有文藝作品如詩歌和
世俗化是一個重要的歷史主題,也是現(xiàn)代社會科學中的一種重要理論范式,上承宗教批判,下聯(lián)宗教多元化,主要涉及宗教在社會中尤其是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形式和地位問題,對宗教中國化研究仍然具有理論借鑒意義。本書在研讀、領會和引用文獻的基礎上,圍繞三十多位西方理論作家的著述,對世俗化理論進行較系統(tǒng)分析和介紹,涉及世俗化理論的濫觴、發(fā)展、
本書揭示了日本文化對現(xiàn)代化進程的影響機制和這種影響力在社會歷史中的展開,考察了近代日本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政治倫理的形成。因此,本書探尋的是宗教與社會發(fā)展間的關系,尋求的是日本宗教――它包含了本土的神道教和來自中國的儒學、道教和佛教――對人們心理的社會影響,尤其關注了宗教精神價值觀對勞動生產(chǎn)和財富追求動機的支配性影響。此外
享譽世界的著名社會人類學家貝拉教授《人類進化中的宗教:從舊石器時代到軸心時代》,這是他30多年孜孜矻矻的研究結晶,也是他的人生收官之作。 羅伯特·貝拉吸收海量的生物學、人類學和歷史學文獻,繼承自黑格爾、涂爾干和馬克斯·韋伯以來的宗教研究傳統(tǒng),系統(tǒng)而博學地重構了歷史中的宗教。 以距今一萬年為上限,公元前第一個千年為
國家、文明與世界宗教是北京大學人文學部為建設現(xiàn)當代外國研究平臺而設立的一項跨學科、交叉性的研究課題,由哲學系、宗教學系、歷史系、社會學系、外國語學院、國際關系學院的十幾位學者協(xié)力承擔,共同寫作。本書便是這一重大課題的初步探索成果。本書共十五章,分三篇。上篇全球宗教格局觀察,從國內(nèi)外理論界所關注的重大現(xiàn)實問題出發(fā),通過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