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民主與自治》利用詳細、豐富的歷史調查資料證明:中華大地的傳統(tǒng)社會中存在著范圍廣泛而又形式多樣的民主與自治制度。本書不但在理論上豐富了對傳統(tǒng)中國政治的研究,也在比較的視角下對當代政治學理論的發(fā)展有所啟示。本書的主要內容:作者所謂的“古代”是指國家誕生之前人類社會的生活狀態(tài),添加“中國”兩字,則是給出了時空維度
近年來對宋代政治與文化透析最深、頗具創(chuàng)見的一部精彩的歷史著作。初版以來受到海內外史學界很大關注,學界稱為“重建北宋政治文化的扛鼎之作”。本書的切入獨具特色,以趙宋的“祖宗之法”理念為對象,對其形成、內涵、影響進行了細密的解剖梳理,指出它是一個核心精神明確穩(wěn)定、而外緣寬泛富有彈性的綜合體,其基本精神是保障政治體制與社會秩
本書是在前四編收錄資料的基礎上,對民國時期社會調查資料的深入挖掘和整理,主要收錄1912—1949年間在各種報刊上發(fā)表的各類調查文獻2000余條,其內容主要有:社會概況調查,農村和農民調查,教育調查,民族及風俗調查,人口調查,其他調查。絕大多數文獻系首次影印出版,文獻價值突出。這些資料系統(tǒng)保存了大量調查數據及原始材料,
本書是對《比較地方自治論》(1948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發(fā)行)的?北尽T瓡ǎ嚎傉、論高級地方自治機關、論下級地方自治及特別地方自治等。 原書在1931~1948年陸續(xù)出版,對民國時期中國城市和鄉(xiāng)村基層社會治理的問題進行總結和探索。本次出版的勘校本,由我社與西南聯合大學共同策劃。
國家制度與民眾應對,是傳統(tǒng)中國研究的經典話題。明王朝推行配戶當差戶籍制,人戶以籍為定,役因籍異,人們因賦役風險而對各類役戶產生不同的偏好,并且在國家禁止民眾改籍的制度下設法改變戶籍身份,以實現對賦役風險的管控。本書考察明初、明中后期泉州鹽場人群管控賦役風險更改戶籍種類的行為、策略及其邏輯,闡述民眾的戶籍策略如何推動戶籍
《群書治要續(xù)編》是唐代資政巨著《群書治要》的續(xù)作,該書依照《群書治要》舊例,承續(xù)《群書治要》資政思想,補錄《群書治要》未收編的歷朝典籍精要,從《宋書》至《清史稿》等正史和《四庫全書》《續(xù)修四庫全書》子部典籍中采擷精華編撰而成。全書五十卷,選錄經典六十六種,輯錄典籍原文六十余萬字,為南北朝至清代一千五百年間子史典籍中修齊
陳沆(1785—1826年),湖北黃岡浠水縣人,清代詩人、文學家,清代古賦七大家之一,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狀元,是浠水文化名人的杰出代表。本書整理收錄了陳沆的狀元卷和40首試帖詩,并做了校注。通過該書,讀者對狀元卷和試帖詩有直觀具體的了解,也對古代人才選拔的標準和工詩善文的古代讀書人的文化修道德境界及經邦濟世的才
本書為著名晚清史學者林文仁教授的代表作,系統(tǒng)深入,視角獨特,以“派系政治”角度研究晚清政治史,切入彼時中央權力樞紐——軍機處,細看漢族官僚在最高統(tǒng)治者權力平衡術下的游走,還原晚清宮廷政治真相,李棠階、李鴻藻、沈桂芬、翁同龢、王文韶、張佩綸等漢族“南”“北”地域官僚接連登場,揭示主導政治走向的關鍵問題。作者重視官方檔案,
趙現海,中國社會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明代政治史、明代長城史、明代農民戰(zhàn)爭史。本書提出“王朝邊疆”理論,從邊疆發(fā)現中國,從空間發(fā)現歷史,在充分梳理相關文獻史料,全面吸收國內外相關研究的基礎之上,從“邊疆本位”立場出發(fā),從整體上詮釋邊疆地帶在中國歷史上所扮演的角色,努力構建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邊疆歷史解釋體
中國歷代政治簡史(新校本)為《呂著中國通史》的下半部分,完成于1939年,共計36章,主講政治史,按時代順序講述歷代政治大事,理亂興亡,核心在制度變遷。視野宏闊,尤其注重中國與外國文化交流,將中國內部政治變遷與外部民族國家影響相結合,是一部有見、有識的講述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