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部通俗歷史讀物。建安是漢獻帝的年號,也是東漢王朝的最后一個年號。從漢末到魏初的大半個世紀間,各方群雄你方唱罷我登場。其中,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和建安七子形成了建安文人集團并成為中堅力量!安懿俑缸尤嗽谡魏臀膶W上都有重要影響。曹操是建安時期的實權(quán)人物兼文壇的頭號領軍人物,被魯迅先生譽為“改造文章的祖師”。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中國文化之魂,而一個民族的信仰在于對傳統(tǒng)文化的追溯與挖掘。《最是人間煙火氣:漢朝人的意趣生活》一書共十一章,分別為“青春都一餉:太學”“忍把功名換了淺斟低唱:為官”“醉臥沙場君莫笑:將軍”“妙手回春丹青手:醫(yī)生”“西湖美景三月天:神仙”“零落做泥碾作塵:奴婢”“同是天涯淪落人:女妓”“閑敲棋子落燈花:燈”
兩晉南北朝歷時324年(265—589),是中國歷史上朝代更迭極為頻繁的時期,呂思勉先生通過梳理分析歷史事件的發(fā)展過程及其前因后果,探索總結(jié)典章制度的演化軌跡及其變遷緣由,洞悉紛紛擾擾的戰(zhàn)爭、民族紛雜的政權(quán)、矛盾交錯的社會……探究、揭開兩晉南北朝的紛爭、動蕩的歷史
《先秦時期的人群與社會——考古學視角的多維探索》收入滕銘予學術(shù)論文31篇,涉及秦文化研究、中原文化研究、北方文化及其與中原文化的互動和自然科學方法在考古學中的應用等四個主題。上述主題涉及不同的研究領域,應用的方法既有考古學研究中最為基礎的地層學、類型學,也包括了統(tǒng)計學、環(huán)境科學、地理信息系統(tǒng)等自然科學的方法和技術(shù)。作者
本書選用的底本,為南宋中期的建陽刻本。此本半葉十行,紙墨精良,字體亦極為工致。刻印時間約在光宗朝,因此又被稱作“紹熙本”。張元濟主持整理“百衲本二十四史”時所使用的日本宮內(nèi)廳書陵部藏本,與此本為同版。此本原藏楊氏海源閣,為楊以增重金購得“四經(jīng)四史”之一,鈐有“平陽汪氏臧書印”“四經(jīng)四史之齋”“東郡楊氏海源閣珍藏”“國立
本書以“亡秦必楚”為鑰匙,打開了一扇通往戰(zhàn)國烽火與秦漢風云的大門,細致勾勒了楚秦兩國間錯綜復雜的恩怨糾葛,從戰(zhàn)國中期的楚秦爭鋒,到楚國行政重心的東移,再到秦對故楚地的治理策略,每一筆都力求深刻而精準。本書不僅對“亡秦必楚”的歷程進行了深入分析,總結(jié)了其中蘊含的歷史經(jīng)驗,而且提供了研究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歷史演進的新視角,有助
本書主要輯錄了傳世史籍和出土文獻中涉及后涼的人物、事件、地理、文學、藝術(shù)、宗教等內(nèi)容資料,始于383年前秦苻堅命呂光西征,迄于403年呂隆投降后秦。有些涉及后涼宗室人物的史料雖超出后涼史(385—403年)范圍,但仍收錄在內(nèi)。傳世史籍所涉及資料,按正史類、編年類、載記類、地志類、佛典類、類書及其他類等進行分類整理,每條
因《齊書》規(guī)模宏大,卷帙浩繁,不便于觀覽,我們特意精選《齊書》四編的標識性元典文獻的代表性版本各兩種,共八種,各選取十頁,合為一冊,名為《〈齊書〉菁華》。
史學大師蒙文通先生曾在1933、1934年兩度為北京大學開設“魏晉南北朝史”課程,本書即以課程講義為底本整理而成。這是蒙文通先生現(xiàn)存唯一一部魏晉南北朝史系統(tǒng)論著,其中民族遷移和古代制度變遷等內(nèi)容尤其能夠反映作者長于思想史、民族史、歷史地理的治學特色,極具學術(shù)價值。
玄鳥文叢是我社策劃的一部文史哲學者的學術(shù)隨筆集。該書稿為王子今先生學術(shù)隨筆匯編,共分為三組:秦漢文化史瑣談;秦漢研究的學術(shù)史;“秦漢之規(guī)摹”:帝制時代的社會文化。分別從秦漢時期的文化史、學術(shù)史、社會史向我們展示了秦漢時期的行政制度、司法制度、禮儀制度、文化制度,描繪出華夏民族在秦漢時期的精神風貌和時代精神。概述了秦漢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