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稿是一部雕刻有眾多精美插圖的木刻本《般若八千頌》圖像集。其插圖以印度佛教史及藏傳佛教史上的各類人物為主,體系之紛繁、數(shù)量之眾多,在西藏雕版印刷史上也屬首屈一指。書中對《般若八千頌》的版本源流、出版人及其刊刻緣起、圖像內(nèi)容及插圖歷史等進行介紹。正文部分,分為首尊神、十方佛等35個類別對所有圖像進行分類介紹,每一個圖像有
佛界瑰寶,重現(xiàn) 《〈磧砂藏〉經(jīng)眼錄》存卷圖錄重磅問世 宋元百余年巨制,再現(xiàn)佛界珍籍 《磧砂藏》是宋元時期刻印的一部大型佛教典籍,輯錄了兩晉至宋佛教典籍1521種6362卷,因刻印在南宋平江府陳湖磧砂延圣院(在今江蘇吳縣)而名。 目前已知早的刻經(jīng)年始于南宋嘉定九年(1216),由僧人向私人勸募集資刻印,除因寺院火災和南
《天慧徹禪師語錄》共兩卷,主要收錄天慧徹禪師于雍正十一年至十三年住持崇恩寺、圣月寺、高旻寺,乾隆五年住錫資福寺,乾隆六年住錫崇福寺時,升座法語,齋堂敷座、祝香文,元旦中秋諸節(jié)慶、先祖誕辰忌辰、禪七、壇場與徒眾所參法語、話頭,各種場所的問答與開示,等等。
《佛國記》,東晉法顯撰,成于義熙十二年416年。一卷,全部記述作者公元399至413年的旅行經(jīng)歷,體裁是一部典型的游記,也屬佛教地志類著作。講述了中國人篤信佛家,他們把一切因緣際會、聚散離合,以及人世間的千絲萬縷復雜而微妙的關(guān)系,都歸結(jié)在了一個“緣”字上。這部書是研究中國與印度、巴基斯坦等國的交通和歷史的重要史料。伴隨
本書為六卷六冊,包括興建篇、法系篇、寺產(chǎn)篇、名跡篇上、名跡篇下、遺事篇,記述了北京法源寺的歷史沿革及變遷,記述了自立寺之后歷朝各代法源寺的重要活動、主要高僧事跡、寺院廟產(chǎn)、寺院名勝古跡等內(nèi)容。
《大般若經(jīng)》成書時間為公元前1世紀左右,東漢年間陸續(xù)傳入中國,東漢竺佛朔與支婁迦讖譯出《般若道行品經(jīng)》,三國吳支謙重譯成《大明無極經(jīng)》等,但并未完備,直至唐代,玄奘由印度求得此經(jīng)總二十萬頌的梵文版回國,用生命中最后三年的時光,加以重譯,形成了完整的《大般若經(jīng)》底本。本版《大般若經(jīng)》以玄奘譯本為底本,依《中華大藏經(jīng)》及《
棲心圖書館位于全國重點寺院——七塔禪寺內(nèi),是浙東地方文獻收藏中心、浙東佛教文獻收藏中心,也是寧波地區(qū)佛教文獻最為豐富的圖書館。七塔禪寺為浙東佛教四大叢林(七塔禪寺、天童寺、阿育王寺、觀宗寺)之一,始建于唐代,為臨濟宗中興祖庭之一。民國時華嚴學宗師溥常法師在寺內(nèi)創(chuàng)辦七塔報恩佛學院,并主持編纂了《七塔寺志》《七塔報恩寺宗譜
本書內(nèi)容包括:釋迦三尊;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東方藥師三圣;日光菩薩;藥師佛;大日如來;寶生如來;寶生如來;八大菩薩;觀音菩薩;水月觀音;白衣觀音等。
《中國傳統(tǒng)佛菩薩畫像系列——諸佛菩薩圣象大典》全五冊。收錄了作者釋心德所繪制的中國傳統(tǒng)佛菩薩畫像約一千幅。對于研究和學習佛教繪畫藝術(shù)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作者釋心德畢業(yè)于中國佛學院,專攻佛菩薩畫像藝術(shù)創(chuàng)作。
《中國傳統(tǒng)佛菩薩畫像(套裝上下冊)》收錄了作者釋心德所繪制的觀音菩薩畫像和諸佛菩薩畫像約兩百幅。對于研究和學習佛教繪畫藝術(shù)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作者釋心德畢業(yè)于中國佛學院,專攻佛菩薩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