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踐形,字中一,近代著名學人,經史子集無不涉獵,尤精于醫(yī)道,晚年任上海市中醫(yī)文獻館特約館員。著有《指道真詮》一書,是他在醫(yī)藥養(yǎng)生學方面的代表作。書中以丹經內容為主,密切聯(lián)系中醫(yī)學術,參考和闡發(fā)丹經中的有關理論,并設專章闡述了醫(yī)史和中醫(yī)理論中的疑難和滲誤,繁征博引,義例謹嚴,不偏一家言。著作集收錄楊踐行著作近十種,包括《
暨南大學圖書館為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現(xiàn)藏線裝書約12萬冊,其中最具特色者為章太炎先生生前藏書凡290部,3930冊。按四部計,則經部49部,832冊;史部54部,1173冊;子部110部,611冊;集部62部,408冊;叢書15部,906冊。章太炎藏書內容豐富,四部悉備,構成了一個較完整的圖書資料體系。其中有《百川學
陳序經(1903—1967),廣東文昌縣(現(xiàn)屬海南省)人。著名的歷史學家、社會學家、民族學家、教育家。陳序經一生研究領域廣、成果多,其學術研究,不但從現(xiàn)代社會科學的眼光出發(fā),而且貫通古今中西,充分借鑒當時中外學術研究成果,進而提出自己的觀點與主張,學術價值高。本全集即完整呈現(xiàn)陳序經在文化學、文化史方面的系統(tǒng)研究,內容涉
為推動中國傳統(tǒng)讀書、藏書、護書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特舉辦“琳瑯萃珍——奧萊美術館古籍善本展”。此次展覽匯集民間收藏唐宋元明清典籍約130件(組),其中近五十件國家一級文物,分為四個版塊:(一)早期寫本、刻本(二)大藏經系統(tǒng)及重要單刻經(三)泥金寫本、彩繪本、拓本(四)姑蘇版畫,其中多數(shù)展品未公開展覽過,更有多種孤本,涵蓋
“筆記”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南齊書·丘巨源傳》中有丘巨源給尚書令袁粲的書信:“議者必云筆記賤伎,非殺活所待;開勸小說,非否判所寄。”這里是指丘巨源所撰的“符檄”!端鍟そ浖尽分浟瞬簧俸笫婪Q作筆記的作品,如《雜記》《雜說》等一些雜說雜談等。宋代,宋祁最早將“筆記”用作書名。此后直至明清,不斷涌現(xiàn)出以“筆
李文田(1834—1895)字仲約、奮光,號若農。廣東順德人。清咸豐九年(1859)探花,官至禮部侍郎。學問淵博,治辭章金石之學,金元故實,西北史地,無不精通。工書,宗法北碑,功力獨具,有名于時。著有《宗伯詩文集》等。本次所收著作均為李氏代表性作品,較全面地反映了李文田治學各個方面的成就,尤其注重其在西北史地方面的學術
《晚學廬叢稿》,收錄了葉瀚著作近六十種,其中經部五種、史部十八種、子部三十二種、集部四種。該書包括《墨守要義》《墨斠注殘稿》《元史札記》《本草綱目輯注札記》《中國美術史二編》《中國美術史長編》等,可以看出葉瀚涉獵廣泛,兼通四部,精于墨學,尤以其承晚清浙派印學余緒,嗜于金石之學。這些手稿還包含同一書在不同時期的稿本,圈點
本書是南宋呂祖謙著作集。呂祖謙(1137-1181),字伯恭,世稱“東萊先生”,婺州(今浙江金華)人。南宋著名理學家、史學家、文學家和教育家,金華學派代表人物,與朱熹、張栻合稱“東南三賢”。本書收錄呂祖謙存世著作30種,包括《東萊文集》《麗澤論說集錄》《易說》《近思錄》等各類著作。本書在浙古2017年版《呂祖謙全集》基
《潘耒全集》比較全面地搜羅、整理、點校潘耒現(xiàn)存著作,分為《遂初堂詩集》《遂初堂文集》《遂初堂別集》《遂初堂外集》《遂初堂集外詩文稿》《救狂砭語·救狂后語》《類音》《金石文字記補遺》八種;同時將散見于各種文獻中且未收入潘耒著述的詩文輯為《稼堂詩文輯補》二卷;將有關潘耒研究的文獻資料輯為《附錄》,細分為碑銘傳
章學誠(1738-1801),原名文鑣、文酕,字實齋,號少巖,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清代史學家、思想家,中國古典史學的終結者,方志學奠基人。章氏曾任國子監(jiān)典籍,兼通文史、地志、考據(jù)諸學,著作有《文史通義》《實齋文鈔》。他在主持保定蓮池書院期間,全面、切實地課授實學,拓展了蓮池書院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視野,引導學生重新關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