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善古為揚州地,三國吳赤烏五年始名嘉興,隋廢,唐復置,明宣德五年巡撫胡槩奏請析嘉興地為嘉善縣。清順治年間,上命儒臣纂修《明史》,傳旨郡國,探訪天啟、崇禎間事跡,以備取材。故是編為順治間所纂,記嘉善一邑啟禎間事跡。約近七萬字,共分四卷,按官制、學政、祀典科貢、薦舉、城池等序,依次所列三十五目,每目前有小序,后有論,間有按
《(雍正)山陰縣志》最早成書于康熙十年(1671),高登先修,單國驥、沈麟趾纂,后康熙二十二年(1683)又有范其鑄、高基重增補遞修,雍正二年(1724)又有丁弘、魯曾煜增補遞修?滴跏瓯粳F(xiàn)已出版,此種即為雍正二年遞修本。
國家圖書館作為國家總書庫,收藏有大量黃河相關(guān)歷史文獻,其中黃河相關(guān)古舊地圖約有400種,這些彩繪本輿圖,繪制精細,兼具實用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比如清中期《六省黃河工程埽壩情形圖》描繪了起自上源阿爾坦河,流經(jīng)甘肅、陜西、山西、河南、山東、江南六省入海的黃河,并且詳細標出了黃河下游沿岸埽壩工程,圖幅近7米長。這些河圖制式相對統(tǒng)
本書內(nèi)容講述:1920年,安徽省政府特設(shè)安徽通志館,專為修纂《安徽通志》。在征文考獻的過程中,安徽通志館注重安徽地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20世紀30年代初,與當時的省立安徽大學和安徽省立圖書館并稱安徽三大學術(shù)文化中心。1931年起,安徽通志館開始編纂《安徽通志》,徐乃昌任總纂。初設(shè)內(nèi)容包括八圖、二記、二十一考、三列
(康熙)余姚縣志,二十五卷,康如璉纂修,付刊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書前有李鐸序、康如璉序、姜希轍序、盧琦序。卷一疆域,卷二城池,卷三山川,卷四湖陂,卷五災祥,卷六食貨,卷七風俗,卷八物產(chǎn),卷九學校,卷十古跡,卷十一祠祀,卷十二官師,卷十三選舉,卷十四至卷二十五分列人物。(康熙)余姚縣志,二十五卷,康如璉纂修,付刊
《長江近代歷史資料選輯》本書由南京大學李玉教授主編,旨在將近代與長江相關(guān)的歷史文獻進行集中整理,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shè)提供史料的支撐和歷史的借鑒。本書所收錄的文獻,包括近代出版的長江志、長江文化相關(guān)圖書,以及長江航道、長江沿線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方面的圖書、調(diào)查報告、期刊雜志等。本書的出版,將深入發(fā)掘長江文化的時代價值,為
該書稿內(nèi)容為古籍整理。中國鄉(xiāng)土文獻是我國地方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文稿內(nèi)容主要包括清末民國時期所編修的鄉(xiāng)土志、地志采訪錄、風土志、地方調(diào)查報告書、地方物產(chǎn)志等文獻,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和研究價值。2015年,成都時代出版社已編纂出版《巴蜀鄉(xiāng)土志珍本匯刊(22冊)》,而對于巴蜀以外的以鄉(xiāng)土志為代表的鄉(xiāng)土文獻有必要在此基礎(chǔ)上
《(光緒)上虞縣志校續(xù)》五十卷,首末各一卷,書前扉頁牌記為“光緒戊戌(1898)孟夏開雕次年仲夏成書”。書前有儲家藻序、徐致靖序,又有凡例、縣圖等。卷一為方輿圖、營建圖,卷二為沿革表,卷三為職官表,卷四為選舉表,卷五至卷十九為列傳,卷二十至卷二十九為輿地志,卷三十至卷三十二為食貨志志,卷三十三至卷三十五為建置志,卷三十
黃河文獻是中華文明綿延數(shù)千年的歷史見證,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充分挖掘海外黃河文獻,從歷史維度、文明互鑒視角探討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有助于向世界展現(xiàn)黃河文化與中國精神。本項目以海外黃河文獻的搜集整理為核心,探討海外留存的黃河文獻,整體總結(jié)其文獻價值與文化價值,以期揭示黃河文化的主要內(nèi)涵與精神特質(zhì)。本叢書收錄海外黃河文獻1
徐州歷史上為華夏九州之一,自古便是北國鎖鑰、南國門戶、兵家必爭之地和商賈云集中心,有超過6000年的文明史和2600年的建城史,被稱為帝王之鄉(xiāng)!饵c校本徐州古方志叢書》(全6冊),對明正統(tǒng)抄本《彭城志》、弘治七年刻本《重修徐州志》、嘉靖刻本《徐州志》、萬歷刻本《徐州志》,清順治十一年刻本《徐州志》、康熙二十二年抄本《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