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希米亞香港》主要是對香港亞文化現(xiàn)象的描摹,是一個70后作家貼近描寫波希文藝范兒的眾生相,以文學、音樂與詩歌去貫通。廖偉棠在親身感悟過其中的生活后,以一貫銳利沉郁的眼睛,拍下了香港此時彼刻的文化景象。讀畢此書你會發(fā)現(xiàn),其實是文學,是音樂,是劇場,是抗爭,以及當中的情愫等等,刻畫出一個城市深刻的輪廓。
《文學史研究叢書:魯迅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批評》里中國學界之選擇“文學史”而不是“文苑傳”或“詩文評”,作為文學研究的主要體式,明顯得益于西學東漸大潮。從文學觀念的轉(zhuǎn)變、文類位置的偏移,到教育體制的改革與課程設置的更新,“文學史”逐漸成為中國入耳熟能詳?shù)闹R體系。作為一種兼及教育與研究的著述形式,“文學史”在20世紀的中國,
本書分為:文化建設規(guī)劃和文化建設思考兩部分,主要內(nèi)容包括:北京舞蹈學院文化建設規(guī)劃、學生工作文化建設方案、國有資產(chǎn)管理處文化建設規(guī)劃、研究生部文化建設規(guī)劃等。
本書分為:臥龍英模:優(yōu)秀教師風采、天南地北:優(yōu)秀校友通訊、流金歲月:優(yōu)秀文學掠影,主要內(nèi)容包括:科研路上不覺曉——記中科院院士、我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曹春曉教授等。
本書內(nèi)容包括:長征遐想、沁園春·西園賦菊、騰飛的序曲、珍惜春晨、根的事業(yè)、尋、黃昏,細雨如絲……(外一篇)、你與太陽——獻給幼兒啟蒙老師等。
本書中匯集了近年來中國計量學院加強和改進校園文化建設理論與實踐的優(yōu)秀成果,總結了學校各部門和二級學院在精心組織校園文化活動、積極開拓校園文化建設新載體等方面的典型做法和寶貴經(jīng)驗。
《西游記(套裝上下卷)》包括:《西游記(上卷)》和《西游記(下卷)》2本。《西游記(套裝上下卷)》內(nèi)容簡介: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與北大出版社特請溫儒敏教授策劃主持,專為在校中小學生及中等文化程度的讀者設計了這套“古典文學名著新點評叢書”。點評隨文編排,緊抓作品內(nèi)容及藝術之精要,探微入妙,會心獨
這是一個70后作家用多種方式記錄的在路上的青春,散文濃釅、想象縱橫開闔;詩歌詭美、曲折,具強烈音樂性;攝影神秘、風格奇異。作者足跡踏遍大陸香港臺灣三地以及歐美重要的文化城市,對青年文化深有體會,折射于詩文中,流露出意氣風發(fā)又特立獨行的氣質(zhì),文字和圖像也呼應這種不羈,風格自由流動,內(nèi)容都關乎現(xiàn)實與內(nèi)心中的旅程!兑洛\夜行
《中古敘事文學研究》運用敘事學理論以及比較研究的方法,從最基本的文獻和概念的考察與梳理入手,以中古敘事文學為研究對象,對史傳和小說創(chuàng)作興盛的原因,小說概念內(nèi)涵的變化,小說與史傳、史志、雜傳、佛道二藏復雜的交互關系等進行了深入探討,重點考察了魏晉六朝史官制度對雜傳創(chuàng)作的興衰產(chǎn)生的影響,漢代小說在修辭性敘事上的豐富的含義,
1980年代的文學和學術已經(jīng)成為一座“知識·歷史·遺址”,《當代文學的“歷史化”》認為通過“重訪”的方式,才能比較客觀和真實地接近它,把其中被各種敘述所覆蓋和壓制的東西盡可能地揭示出來。這種揭示的目的不是“揭
《中國科學院敘事:鄭千里新聞通訊選(2008-2010)》暫定名為《中國科學院敘事――鄭千里新聞通訊選》,擬請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院長題寫書名、中國科學院常務副院長白春禮寫序。《中國科學院敘事:鄭千里新聞通訊選(2008-2010)》初步收集了鄭千里本人2008年6月-2010年6月兩年多時間里,在科學時報所發(fā)表的30
TheWenchuanEarthquakeof2008AnatomyofaDisastergivesadetailedaccountofthedamage,seismologyandtectonicsoftheeventanddiscussesearthquakeprediction,seismichazardand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