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録日本經學名家古勝隆一先生二十一世紀以來所撰寫的學術代表作十四篇,主要關涉中國經學、漢唐注疏、三教交涉和寫本研究等領域。日本研究中國古典學的一代中青年學者在經史小學、文獻考證等方面的厚實根柢,藉此可一覽無余。作者出入儒佛、禮玄雙修、三教融匯,其探尋中國“義疏時代”之經學思想的遠大抱負,借助對第一手文獻——“寫本”
本書采用調查研究、文獻研究、歷史分析、比較分析等研究方法,在界定國學、國學教育概念的基礎上,分析并反思當代中國青少年國學教育的現狀,梳理古今中外的成功經驗,論證青少年國學教育的基本功能及合理定位,探討當代青少年國學教育的目標、內容、實施渠道與策略,較系統(tǒng)、全面地分析了青少年國學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初步提出了當代中國青少年
梁啟超說:“學術思想之在一國,猶人之有精神也!钡拇_,學術的盛衰,關乎一個民族的精神氣象與文化氛圍。民國是一個動蕩不安的時代,內憂外患,較之晚清,更為劇烈,中華民族幾乎已經瀕臨亡國滅種的邊緣。而就是在這樣日月無光的民國時代,卻涌現出了一批批大師,他們不但具有堅實的舊學基礎,也具備超前的新學眼光。加之前代學術的遺產,西方
本冊包含《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guī)》和《論語》等國學經典的精選章節(jié),讓孩子在傳統(tǒng)文化的滋養(yǎng)下學習做人的道理,培養(yǎng)美好的品德。通過注音閱讀、歷史故事注解,深入淺出地詮釋人生哲理。注解通俗易懂,便于孩子理解、記憶和背誦。快來我們一起閱讀吧!
四庫學(第七輯)
《國學論衡》系甘肅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會的學術集刊,旨在為從事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國學研究的學者提供學術交流平臺,通過學術研究增進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國學的理解和詮釋;推動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國學與世界文化、文明之間的對話;以理性考量塑造未來中國文化和學術思考。本刊現為采取匿名評審制度的年刊,登載國學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的學術論文及書評札記
經學是中國傳統(tǒng)學術的核心和根基,作為其知識載體和表現形式——經學文獻可謂汗牛充棟,浩如煙海。而以經學文獻為研究對象的經學文獻學,與經學研究同步,貫穿著經學史的始終,在中國古代學術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持久地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和深遠的影響。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重大項目“經學文獻學研究”,就是針對經學文獻學所進行的專題研
本書匯集了魯迅先生在國學發(fā)展以及文學創(chuàng)作上的思考和著述,為讀者立體展現這位國學大師在徘徊中的反思歷程。
本書主要輯錄了章太炎先生的《國學概論》和《國學講演錄》兩部作品。先生精辟論述了國學的內涵以及研治國學的方法,對各時期學術發(fā)展的特點、代表人物、著作都有精湛、獨到的評價!秶鴮W講講演錄》是章太炎先生晚年的治學心得,內容系統(tǒng)精煉、深入淺出,行文典麗古雅,是了解章氏思想及國學進階的最佳指引作品。
朱自清先生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詩人、散文家、學者。本書內容主要是選取朱自清著作中有關國學經典與古詩賞析作為主體,以朱自清先生的視角,介紹華夏民族文化中的菁華,字里行間可見一種含英咀華、孜孜不倦的精神。
本書按照“經史子集”四大模塊進行編寫,選注國學經典,力圖系統(tǒng)而全面的勾勒國學之基本內容。主要內容包括:經部;史部;子部;集部。
本書系首都師范大學四庫學研究中心組織編寫的連續(xù)性出版物,每年出版2-3期。已經連續(xù)出版4輯,該書系第五輯,主要內容來自于每年一屆的四庫學高層論壇的精選文章。該書設有編委會,內容分五部分,前面四部分的研究內容分別與四庫之經、史、子、集相對應,*后一部分為人物述評。該書內容涉及四庫學中的方方面面,多為微觀視角解讀四庫全書中
本書系首都師范大學四庫學研究中心組織編寫的連續(xù)性出版物,每年出版2-3期。該書系第六輯,其主要內容來自于每年一屆的四庫學高層論壇的精選文章。該書設有編委會,內容分五部分,前面四部分的研究內容分別與四庫之經、史、子、集相對應,*后一部分為人物述評。該書內容涉及四庫學中的方方面面,多為微觀視角解讀四庫全書中的某一個人物或者
《國學研究(第四十一卷)》由12篇國學研究方面的論文組成。分別是《“帝道”與“黃老”——再論黃老政治哲學的歷史貢獻》《論音樂法則與人類生活秩序》《晚唐敦煌地區(qū)鼓類樂器制作考》《西漢竹書<老子>上經?崩[言》《僧祐<齊太宰竟陵文宣王法集錄序>考論》《<俄藏敦煌文獻>未定名<金剛經
本書系首都師范大學四庫學研究中心組織編寫的連續(xù)性出版物,每年出版2-3期。該書系第四輯,分為七個部分,分別是四庫文化價值研究、《四庫全書》的世界意義、四庫整理研究、《四庫全書總目錄》研究、四庫考辨研究、四庫比較研究、四庫札記。第四輯主要集中于四庫全書的文化價值和世界意義,以及四庫的版本和目錄研究,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本書所涉內容跨越了半個千年:始自秦,歷經漢,橫貫魏,止于晉。在這一紀元的早期階段,人們見證了秦王毀書后的經典重建以及最終由朝廷王室完成的儒家典籍正典化過程,同時也目睹了作為國家資助“產業(yè)”的經學的專業(yè)化。身處那個時代之中,作為個體存在的大師們都得讓位于那些專治一經并依賴治經之學從而得以求取一官半職的當朝“終身院士”們!
《北宋經學與文學》立足于文獻考據,結合北宋時期社會制度和學術思潮,梳理了北宋經學發(fā)展演變的三個階段,揭示了不同階段的特征和成因,并通過對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蘇軾、程頤等個案的剖析,突顯出宋代經學變古的具體表現。
辜鴻銘可謂中國文化史上的一位詩人,他精通九種語言,學貫中西,是*位致力于向西方介紹中國典籍、中國精神的人,他保守的思想、古怪的言行在國內曾引起廣泛關注和爭議。本書選取辜鴻銘先生有關國學方面的論著,向讀者展示這位[怪老頭]眼中獨特的國學文化和思想的精髓。
本書是錢基博教授鍾漢讀陳澧《東熟讀書記》時,常有申論,隨記成冊,署名《后東塾讀書記》。本書共分十七卷,主要內容包括:孝經、論語、孟子、周易、尚書、詩、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小學、諸子、西漢、鄭學、三國、朱子等。較早地提出了版本之學的說法,并且開創(chuàng)性地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對版本學進行了專門系統(tǒng)的闡述。
書中精辟論述了國學的內涵以及研治國學的方法,系統(tǒng)介紹了傳統(tǒng)經學、哲學、文學的流變、對各時期學術發(fā)展的特點、代表人物、著作,都有精湛、獨到的評價,可視作一本中國經學、哲學、文學的簡史。本書內容系統(tǒng)精煉、深入淺出,行文典麗古雅,集章氏畢生功力于一書,是了解章氏思想及國學進階的*指引之書。通俗易懂、簡略概括,對中國傳統(tǒng)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