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信仰與民族文化》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主辦,自2006年創(chuàng)刊以來,已出版16期。本文集所收錄論文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重點學科宗教與文化研究成果。本輯為第17輯,內容分為歷史探微、世界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學科回顧四個欄目,相關文章從不同角度關注了歷史宗教、民族宗教與文化的多樣性,資料豐
本書通過四個生動的女性成長故事,從心理學的角度分別詮釋了女性成長過程中所面臨的困境,全方位探討了女性的成長困擾,并試圖給當代女性一些覺醒建議,鼓勵她們勇敢做自己,勇于成為不被他人定義的新時代女性。
《德國哲學》是由湖北大學哲學學院、湖北省哲學學會主辦的專門研究德國哲學及相關問題的學術性刊物,實行規(guī)范的審稿制度,由編輯部對稿件進行初審,并分配給專家匿名評審,擇優(yōu)錄用。《德國哲學》從1986年至2001年由張世英先生任主編,洪謙先生、賀麟先生和熊偉先生為顧問,在北京大學出版社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一共聯(lián)合出版了20期,
如今,在一個被稱為由資本的抽象結構所構筑起來的現(xiàn)代生活圍城中,對《資本論》及其手稿如何解讀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如齊澤克擔憂的那樣,人們始終搖擺于兩種思維之間:達沃斯式(Davos)與阿雷格里港式(PortoAlegre)。前者在資本圍城之內嘗試去說服世界和他們自己,后者則聲張資本主義全球化并非我們的宿命,宣告另一個世
本書從方法論關鍵詞、節(jié)點問題新探、研究個案舉隅三個方面呈現(xiàn)作者對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基本議題的多年思考,涉及歷史學如何求真、中國近代轉型怎樣考察,中國近代思想文化演進的脈絡等問題。
本書精選《論語》的經(jīng)典語錄353條,分為圣人孔子、孔門弟子、各抒己見、點評天下、個人修養(yǎng)、為政以德、仁者愛人、君子德行、孝親善友、詩文禮樂、德在日常等12個主題。書中每條語錄設置“原文”“注釋”“譯文”“點評”四個欄目,從字、音、釋義、背景拓展等方面進行了解讀。
西方哲學的主題在近代發(fā)生了認識論轉向,即哲學研究的對象從古希臘的自然本體和中世紀的上帝本體轉向了人自身的主體,并演繹出圍繞自我而展開的蔚為壯觀的近代主體性形而上學。它發(fā)端于笛卡爾的我思,最終完成于德國古典哲學。于是,在德國古典哲學中,自我意識不僅是主體性形而上學建構所依據(jù)的基礎要素,而且其自身的內容也存在著由主觀到主客
道德概念的形成與發(fā)展是和諧社會建構的重要指標。儒家文化的內在道德和價值取向潛移默化地指導個體的道德認知和行為。道德概念凈臟隱喻是儒家文化遺留下來的、適應本土文化和社會價值、有著重要優(yōu)勢的心理映射能力。探究植根于儒家文化土壤中的中國群體道德概念凈臟隱喻將成為研究的熱點!禕R》本書以概念隱喻理論和具身認知理論為指導,探討
郭象《莊子注》作為玄學理論的集大成者,在魏晉時代具有\(zhòng)"思想熔爐\"\"課題聚焦\"\"思維經(jīng)緯\"的理論地位。郭象《莊子注》把莊子思想現(xiàn)實化、具體化為一種人生實踐與處世精神,對中國美學和藝術新變影響深刻!肚f子注》一書,堪稱魏晉諸多美學形貌的理論寫照、哲學根據(jù)。本書以郭象《莊子注》為核心文本,在具體闡釋郭象哲學思想的
本書全面闡述了二百多年印度近現(xiàn)代哲學產生和發(fā)展的歷史,論述了幾十位哲學家的哲學和社會改革思想,對研究印度文化、認識印度近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和思想變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同時,本書是我國第一部全面系統(tǒng)闡述印度近現(xiàn)代哲學發(fā)展史的專著,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空白。
《從拖延到自律:用清單戰(zhàn)勝拖延》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信息量帶給人的沖擊是巨大的,令人分心的誘惑也五花八門,在這樣的環(huán)境之下,如果沒有時間管理的意識,又缺乏合適的任務管理方法,生活是很容易失控的。許多臨近截止日期的重要事項尚未完c,新任務又不斷涌入并搶占注意力資源。在這樣的情況下,拖延是不可避免的,負面情緒也令人崩潰。我們應當認
《高情商是訓練出來的:如何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人》共分為三個部分,首部分理念篇,幫助讀者更好地認知情商,以及情商對個人成長和發(fā)展的重要性;第二部分訓練篇,通過科學、健康的方法,幫助每一位想要提升自我情商的讀者,從自我察覺、自我管理、自我激勵、換位思考、合理表達五個方面入手,逐步進行扎實訓練;第三部分提升篇,從實戰(zhàn)方面入手,包
情緒心理學入門(完全圖解版)在人際交往中,有些人喜怒不形于色,很善于偽裝自己的情緒。這讓我們無法摸清他們的真實意圖。本書從多個層面對微情緒進行解讀,旨在幫助讀者朋友快速掌握微情緒的相關讀心策略。
樊登讀書如何實現(xiàn)用戶從0到6000萬的突破?普通人如何把握趨勢實現(xiàn)跨越式成長?年輕人如何應對職場焦慮?如何找準定位客觀認識自己?如何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樊登讀書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郭俊杰在這本書中,詳細闡述了他作為一個普通人如何憑借簡
本書結合腦科學研究的前沿理論與作者自身的實驗數(shù)據(jù),以記憶、復習、壓力、動機、睡眠等學習影響因素為話題,講述了大腦無意識活動的相關規(guī)律,并介紹了運用大腦規(guī)律提高記憶效率、增強學習動機,減輕壓力的實用技巧。此外,本書進一步探討了人腦與人類意識之間奇妙關系,可以幫助讀者從本質上了解大腦與自我,提升認知層次。本書可作為學生、職
在我們的一生中,會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很多問題。為了獲得從挫折中站起來的能力,科學地關注心理健康非常重要。本書由壹心理攜手多位高校學者創(chuàng)作,從發(fā)展心理學角度出發(fā),聚焦一生中四個重要年齡階段青春期、成年期、中年期、老年期,探討了我們可能會遇到的重大心理問題,涵蓋容貌焦慮、校園暴力、分手、職業(yè)倦怠、老年孤獨等多個生活中常見主題
當前,有很多關于人工智能(AI),并和人類生產、生活關系緊密的議題被廣泛討論,包括如何避免大數(shù)據(jù)時代個人隱私形同虛設代碼是否具有道德等。這些現(xiàn)實議題背后,是兩個根本問題:何為AI倫理?何為AI治理?本書匯聚眾多專家的觀點,對這兩個根本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涉及人工智能、計算機、法律、社會學等多個領域,覆蓋社會和個人、生產
道教是唐代歷史中一個重要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對民眾的日常生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因此要很好地認識和把握唐代歷史,就應該深入地了解道教在當時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本書選取了神仙道教與唐代社會、道教與唐代婦女、道士的宗教世俗生活、道教法術與民間習俗、道教神仙與民間信仰、歲時節(jié)俗中的道教印記以及儒、釋、道之間的互動與融合等幾個方面進行
什么是好生活,如何構建好生活,這是從古至今人類一直在探討的話題。本書針對好生活展開價值論探討,從好生活的含義、意義、層次、維度、領域,以及好生活的美好愿景及其構建等方面回答了究竟什么樣的生活才能稱得上好生活的問題;從好人格的含義、層次以及對于好生活的意義等視角回答了個人過上好生活需要具備什么樣的主觀條件問題;從好家庭、
《闡釋學年鑒(2021年)》內容簡介 近年來,中國闡釋學本土資源的發(fā)掘與拓展取得了長足進步。闡釋學由昔日默默無名的邊緣學科開始成為顯學!蛾U釋學年鑒(2021年)》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本年鑒分為中文、英文兩部分,主要集中了2021年1月—12月以中英文寫作為主的闡釋學研究成果。每部年鑒均分為學術成果、學術動態(tài)及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