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海洋大地測量與導航學科及技術發(fā)展滯后,海底大地測量基準空白,水下導航定位手段匱乏,難以有效支撐我國日益活躍的海洋活動,更無法保障我國海洋強國建設,這與我國海洋經濟建設和海防建設目標極不相配。本書論述了海洋大地測量基準與水下導航在海洋權益、國家安全、海洋經濟及海洋科學研究等方面的戰(zhàn)略支撐地位,在分析國內外相關科技領域
本書介紹了省級、地市級和縣級海域不同空間尺度的海域定級關鍵技術:提出以“政策引導,生態(tài)用!睘閷颍浴白裱(guī)律,科學評估”為原則,充分考慮海域資源質量和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條件,結合區(qū)位條件和經濟狀況構建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詳細介紹了針對不同空間尺度按照綜合評價指數大小進行排序的方法,以地理分布為特征聚類實施海域級別劃分;在此
本書詳細介紹黃河源區(qū)陸面過程與氣候環(huán)境綜合觀測網絡以及相關研究成果。首先,利用觀測資料分析黃河源區(qū)積雪、凍土、湖泊、草地等典型下墊面的水熱交換和邊界層物理過程;再在此基礎上改進了陸面過程模式中有關黃河源區(qū)土壤質地(礫石、有機質等)、土壤凍融、積雪和湖泊等參數化方案和陸面過程模擬,最終揭示了黃河源區(qū)陸氣相互作用特征、影響
本書全面系統(tǒng)地介紹東北典型地區(qū)近年來積雪調查和研究的主要成果和進展,詳細闡述了東北地區(qū)積雪特性分布、百年長序列東北地區(qū)積雪深度和面積的分布與變化特征,以及21世紀東北地區(qū)積雪參數的變化趨勢,全面揭示了東北地區(qū)降雪參數以及降雪結構的變化規(guī)律,剖析了東北地區(qū)積雪黑碳、重金屬等污染特性以及來源,重點分析了積雪對春季土壤濕度及
在遼闊的中華大地上,散落著一座座丹巖峭壁、霞蔚云蒸而被稱作“丹霞”的山巒,具有很高的旅游觀賞和科學研究價值。本書闡述了丹霞一詞的起源、丹霞地貌學術含義、丹霞文化魅力,簡要介紹了“中國丹霞”世界自然遺產地六個片區(qū)的地貌成因和旅游資源特色。
本書系統(tǒng)地闡述了四川盆地東部石炭紀構造演化、地層特征,劃分了沉積相類型并建立沉積模式,研究了沉積相平面展布特征;基于古喀斯特相標志和古巖溶地貌恢復,分析了古巖溶控制因素;從巖石學特征、儲集空間特征、物性和孔隙結構特征、儲層測井響應特征、儲層綜合評價等方面對川東古巖溶儲層特征進行詳細刻畫;創(chuàng)新提出古巖溶儲層沉積-鄄成巖系
本書以砂箱構造物理模擬基本理論和方法學為基礎,通過對物質特性、變形速率、構造-剝蝕-沉積作用、走滑剪切和底辟構造等基本模型邊界條件進行砂箱物理模擬實驗,進一步結合幾何學-運動學-動力學相似性原理開展從自然界原型到物理實驗模型之間的對比研究,系統(tǒng)揭示典型淺表構造作用過程對含油氣盆地典型構造變形過程及其變形特征的控制影響作
本書系統(tǒng)地總結了海岸帶環(huán)境演變效應及其管理研究的成果。內容涉及采用定點觀測與長時間序列數據分析、地理信息技術、環(huán)境模型等技術與方法,揭示海岸帶土地利用變化過程與驅動機制,剖析自然與人類雙重擾動下的海岸帶水文、水質、營養(yǎng)鹽輸出、真核微生物多樣性、水土流失等環(huán)境生態(tài)效應,并進一步提出流域生態(tài)流量管理、營養(yǎng)鹽削減、水庫與河流
本書以傳統(tǒng)時空數據模型為基礎,通過引入馬爾可夫鏈狀態(tài)轉移和時空粒度兩個概念描述地理時空對象的時空演變,依據信息論、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分析等技術理論設計了一種基于馬爾可夫鏈的時空數據范式模型,進而圍繞時空數據模型在智能交通系統(tǒng)和地理空間數據綜合服務領域內的應用,揭示時空數據模型在時空大數據管理、處理、分析與應用等環(huán)節(jié)的理論
數千年來,星空似乎是永恒的,然而隨著時光的變幻,關于星空的神話傳說幾經演變,最終發(fā)展成現代的八十八星座體系。如今,人們已經不再需要借助星星進行定位和授時,古老的星座正在逐漸失去它們原有的實用性功能,但星座對于我們的意義遠不止此。星空中有著詩意的神話、深邃的歷史和無限的遐想,星座能夠帶給我們了解不同時代和文明的星空的樂趣
本書是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項目“臺風登陸前后異常變化及機理研究”的成果總結,書中展示了登陸臺風復雜物理過程和技術研發(fā)應用的**進展。全書共分8章,聚焦可以造成巨大災害的臺風登陸異常變化過程的新認知和新進展,詳細介紹我國登陸臺風野外觀測科學試驗的設計、實施和**觀測發(fā)現,雷達、衛(wèi)星、特種觀測等多源資料在臺風登陸過程分
隨著數字化時代的發(fā)展和智能化時代的到來,地質領域中各類勘探、測繪、遙感、試驗以及分析成果等數據呈現出不斷激增的趨勢。如何更充分地獲取數據的有效特征,并實現對復雜、海量地質數據的解譯是目前地質研究中不可回避的問題!稄碗s地質數據深度挖掘與智能分析》從這一角度出發(fā),系統(tǒng)闡述了當前地質數據分析中面臨的關鍵科學技術難題,給出了
本卷有選擇地匯集了李曙光研究團隊1987~2018年在變質同位素年代學和秦嶺-大別-蘇魯造山帶的各種變質巖(綠片巖、藍片巖、斜長角閃巖、麻粒巖、榴輝巖和花崗片麻巖等高壓-超高壓變質巖)的同位素年代學和地球化學方面的主要學術論文。本卷匯集的論文涉及影響變質巖同位素定年的各種因素,應用同位素年代學和地球化學揭示華北和華南陸
《阿爾卑斯國際實習教學指導書》從板塊構造基本知識入手,簡要介紹了板塊劃分、板塊邊界類型和造山帶類型及特征;以板塊構造理論為指導,總結了西阿爾卑斯造山帶的地質背景及構造分帶,在此基礎上,對不同構造帶的物質組成、變形特征和深部結構進行了描述,突出了阿爾卑斯地區(qū)中—新生代的高壓變質作用、大陸深俯沖和構造演化過程!栋柋八箛
本書對中國維管束植物的拉丁名構詞進行了解析并給出漢語釋義,所編列的分類階元包括《中國植物志》中記載的全部植物種類、近發(fā)表的新種和新記錄及外來物種。書中所收錄的各種分類階元,即科、屬、種、變種、變型等,共45000多個檢索條目,包括異名。正文詞條以拉丁名排序,書后附有中文科屬名索引和拉丁語詞匯索引。拉丁語詞匯索引列出了所
《海洋史研究》是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海洋史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歷史研究院資助學術性輯刊。本書是第18輯,是國內第一部以印度洋史為主題的學術專輯,討論了印度洋史研究在全球史、區(qū)域史、跨國史相結合的轉向中取得的成果與新思維、新觀念、新理論,內容涉及印度洋世界遠距離跨海域商業(yè)活動、中非瓷器貿易、港城社會與商人群體、華商網絡等問題,
《中國海洋社會學研究》是中國海洋大學法政學院社會學研究所主辦的全國性海洋社會學學術理論集刊,集刊依托中國社會學年會中國海洋社會學論壇,在參會論文集中遴選優(yōu)秀論文集結出版。本集刊辦刊的宗旨是集中刊載、轉載海洋社會學相關研究領域中具有新穎性、學術性、前沿性的科研成果。本集刊作為我國海洋社會學的連續(xù)性集刊在國內學界屬于首創(chuàng),
本書從自然資源調查監(jiān)測體系數字化建設入手,涵蓋自然資源調查監(jiān)測體系數字化規(guī)劃、建設與支撐業(yè)務等全方位的內容。全面闡述自然資源調查監(jiān)測體系數字化建設與發(fā)展的新動態(tài)、新思維、新經驗!禕R》全書共12章,內容包括自然資源調查監(jiān)測進入新時代,自然資源調查監(jiān)測體系數字化建設總體規(guī)劃,自然資源多維立體協(xié)同感知網構建,自然資源多源
內容簡介本書共分三篇17章,從基礎到應用,再到管理,是近年來較為經典的綜合性巖溶水文地質學著作。上篇(第1~4章)介紹了巖溶研究歷史、巖溶基本術語、巖溶景觀與形態(tài)、巖溶水資源分布等相關知識,中篇(第5~13章)從巖溶含水層調控與保護工程出發(fā),論述其相關環(huán)節(jié)的理論與實踐知識,下篇(第14~17章)通過1篇導論和15個典型
本書主要介紹以地震勘探為主的海相碳酸鹽巖地球物理勘探技術。全書共分五章,內容包括碳酸鹽巖油氣儲層概述、灰?guī)r裸露區(qū)地震采集技術、碳酸鹽巖地層地震成像技術、碳酸鹽巖儲層模擬技術和碳酸鹽巖儲層地球物理預測技術。書中的內容主要來源于國家重大專項“海相碳酸鹽巖地球物理勘探技術”課題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