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元代詩人、藝術家鄧文原的詩文集匯摘,搜羅藝文,考證精審。鄧文原生前為侍講學士,卒謚文肅。其政績卓著,為一代廉吏,其文章出眾,也堪稱元初文壇泰斗,《元史》有傳。
本是元代藝術家張雨的詩文集,是《張雨集》首次點校整理出版。以《貞居先生詩集》(七卷)為底本。搜集外詩文二十余篇,是《張雨集》一個較完備整理本。
本書搜集中國古代藝術方面的經典原著,以可靠的版本為底本,并予以重新校點整理,本書即是其中的一種。本書收錄了明代藝術家李流芳的詩文集,經李柯輯校,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文獻價值。
以從藝三十年所創(chuàng)作的中國畫作品為中心,穿插作者的美術史論、美術評論、詩詞、雜文、生活圖片等圖文,以時間為軸,展示作品、創(chuàng)作研究經歷與藝術故事,多角度展現(xiàn)藝術家的畫中之境與畫外之意、生活情趣與治學態(tài)度、藝術追求與人生理想等,從而留給讀者一個立體可感的藝術家印象。
本書為梁適的文學作品精選集,作者用雜、嫩、勇來概括,雜,是體裁多樣,涉及詩歌、游記、短篇小說、散文等;嫩,是作者對自己的作品保有一顆謙卑的心;勇,也是作者基于嫩來說的謙詞,但也恰恰說明了作者對于作品的自信。書中作者對青春的歌頌、對遭受挫敗的認識顯示出其成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仿寫文藝復興時期的長詩歌《拉奧孔》則展現(xiàn)了其文
《志愿北理,益路有你:北京理工大學教育基金會“我與公益”征文大賽優(yōu)秀作品選編》收錄的56篇文章,大都是由北理學子根據(jù)自身志愿活動經歷撰寫而成。在這些志愿者當中,有初入大學的大一新生,有經歷豐富的大四畢業(yè)生,也有已經投身科研的研究生,雖然投稿者的年級相差很多,但“公益”二字卻把各個時期的學子聯(lián)結在了一起,他們共同懷揣一份
本書收入1912年至1935年間魯迅為自己輯錄或?钡墓偶鴮懙娜迤虬。按各篇協(xié)作時間先后排列,對正文中的資料性差錯,參照相關文獻作了必要的訂正。
本書輯錄了魯迅先生對中國小說史的研究,他率先把小說作為一門專門的學問加以系統(tǒng)的研究,開創(chuàng)了中國通俗文學研究的新領域,建立了中國小說史的獨立體系,為中國小說史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桂堂余錄》大部分內容反映了作者當時當?shù)氐膶v史、時局、文學等的見解,較為集中地反映了明末、清、民國時期的歷史、人物、經濟、生產、文學、文獻、政治、宗教、文化等,或援引讀書所得資料,或直抒胸臆,各自為篇,反映出作者敏銳的洞察力、淵博的歷史知識以及文學底蘊,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深刻的人文情懷。本書就是對《桂堂余錄》的點、校
域外魯迅研究視域,*為人所矚目的是日本魯迅研究,至今已有百余年歷史。本書從學術史的角度梳理、探討百年來的日本魯迅研究,可以在我們想象不到的域外闡釋和一時難以接受的觀點中,看到其中復雜地反映著生活在現(xiàn)代日本現(xiàn)實中的日本知識分子的思想和感情,能夠加深中日兩國人民的理解和友好。對于魯迅研究界來說,百年日本魯迅研究不但可以提供
本書收錄了1980至2018年近40年來福建師范大學校報文化副刊發(fā)表的100余篇文學性作品,根據(jù)作品內容以五個主題分別成輯為:師恩難忘、青春韶華、校園剪影、歲月回眸、閑筆落花,每一輯都20篇左右。這些文章都是福建師范大學校友在不同時期、不同環(huán)境下寫就,帶著鮮明的校園風貌。他們或是在求學師大時就文情并茂,或是留校工作中有
本書收錄了作者2012年以來的微寫作實踐的部分成果,分為六輯,分別是兒童文學篇、成人文學篇、電影篇、理論篇、悟道篇·思以及悟道篇·詩。本書既是一份觀影和閱讀檔案,也是一張不斷延伸的心靈地圖。在一個微字招牌不斷更新的微時代,微寫作理應成為所有人都可以參與的寫作實踐。本書呼喚真正的微文學創(chuàng)作,而
本書選取匯編30位聊城大學校友文家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311篇,其中詩作134首,詞賦楹聯(lián)99則,散文隨筆42篇,小說11篇,評論16篇,寓言8則,劇作1篇等。創(chuàng)作者們在廣泛涉獵多體裁創(chuàng)作的同時,自覺在立意、情感、語言上追求真善美,在作品質量與品質上用心用力、精益求精,較好地呈現(xiàn)了校園文學、鄉(xiāng)土文學、異域文學等文學形態(tài)的精神
本書對漢學家藍詩玲(JuliaLovell)翻譯的魯迅小說集《彷徨》《吶喊》《故事新編》共33篇小說譯文進行了分析,通過探討藍詩玲在文化負載詞、重疊詞、習語、段落描寫、修辭等各個方面的翻譯方法和策略,與楊憲益、戴乃迭的魯迅小說譯文進行對比分析,比較二者的異同,并總結藍詩玲的翻譯風格。
魯迅的《朝花夕拾》是魯迅一生中影響深遠的散文集,是原發(fā)表于《莽原》雜志的回憶性散文的結集,舊題舊事重提。它不僅真實而細致地記錄了魯迅青少年時期的人生軌跡,而且記載了他人生道路的幾個重要轉折:南京讀書(進化論的選擇)、日本留學(棄醫(yī)從文)等,成了研究魯迅生平和思想發(fā)展的重要材料。從文學角度看,它又是現(xiàn)代散文創(chuàng)作的精粹和典
《得車樓譚藝》既有對歷史人物的解讀,也有對當今藝術家的推介;既有對神圣事業(yè)的歌頌,也有對平凡生活的敘述;既有作者自修的感悟,也有別人對作者的評說;既有論文散記,也有對聯(lián)詩歌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且圖文并茂,但都是從藝術這一點說開去,并由此進入一個大千世界,直達讀者的心靈,像一股暖流……
那時風吹內容提要30年前,《西風》作為西安工程大學(原西北紡織工學院)校園文學刊物創(chuàng)刊,在1980理想主義高舉和文學情懷飽滿的年代,不僅風靡西紡校園,同時也被西安其它高校一樣熱愛詩歌的文友所熱愛。30年后,這群曾經的熱血青年,應著母校校慶的召喚,再次用文字的方式呈獻他們的校園情懷、人生思考、歲月印痕以及對母校揮之不去的
對天津地方文獻進行現(xiàn)代化整理,是天津市貫徹和落實兩辦印發(fā)《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的重要抓手之一,對于挖掘歷史文化資源,促進經濟發(fā)展,推動鄉(xiāng)村振興,具有重要作用。本書對20余位晚清民國時期天津薊州藉學者文人的詩文集進行標點整理。這些作者都與薊州區(qū)小穿芳峪有著密切關系,形成了一個區(qū)域性的學者群體。全書
全書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為經典選讀篇,大致以“平天下、治國、齊家、修身”為序,劃分為十個專題:“家國天下”“官箴政道”“知人用人”“家風家訓”“人間真情”“修身勵志”“讀書問學”“雄武氣象”“挫折應對”“閑情偶寄”,每個專題在引言之后,精選詩文十余篇。附錄為理論參考篇,收錄了編著者和他人撰寫的《圖書經典及其特質論
《<魯迅譯文全集>翻譯狀況與文本研究》系學界第一部對魯迅300余萬字全部譯作進行深入研究的成果,作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果結項時,被全國社科規(guī)劃辦鑒定為優(yōu)秀成果!<魯迅譯文全集>翻譯狀況與文本研究》作者學術視野宏闊、專業(yè)知識的豐富學科理論的堅實,在中外文化語境中考察魯迅譯作的選材特征、譯介策略和翻譯方法,揭示了魯迅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