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稿為清華大學文學創(chuàng)作與研究中心舉辦的“小說的現狀與未來”文學論壇的討論精要。該論壇共邀請12位優(yōu)秀的青年作家,包括張悅然、張楚、弋舟、雙雪濤、班宇、阿乙、王威廉等,圍繞“應該如何認識并面對小說的危機或困境,如何去思考并想象小說藝術的未來?”這一主題展開探討,匯聚真知灼見,促進當代小說的創(chuàng)作、研究與批評。書稿匯聚的12位作家均為當代青年作家中的優(yōu)秀分子,他們筆耕多年,其小說創(chuàng)作均具一定的社會影響力,由他們來探討“小說的現狀與未來”這一極具現實意義的論題,很具代表性。他們結合個人的創(chuàng)作和閱讀經驗
本書為“六合叢書”系列一種,所收篇什與叢書調性相符,多為文史隨筆,大部分已經發(fā)表于《讀書》《中華讀書報》《中國文化》等報刊。本集所收文章圍繞近現代重要文人學者,如陳寅恪、呂思勉、傅斯年、陳垣、羅振玉等,有新材料、新闡發(fā),頗具看點。
《文學青年編年史》收入作者近年關于長篇小說的若干評論,這些文章既涉及近十年較為重要的長篇小說,如《考工記》《朝霞》《古爐》《山本》《霧行者》《灰衣簡史》《這邊風景》《朱雀》《苔》等;亦注重作家在各個年齡代際的代表性和影響力,如,王安憶、王蒙、吳亮、賈平凹、麥家、池莉、葉彌、路內、葛亮、李宏偉、周愷等。這部集子分為三個部分:第一輯為重要長篇小說的文本細讀;第二輯為較為短小的批評;第三輯為近年長篇小說現象的評述和歷史話題的重新討論。
作者是當代詩人、批評家,中國美術學院客座講師。本書是對現代詩學的研習,既對現代詩諸多核心意念的“建基”時期與創(chuàng)作實踐進行回顧和再認識,也探討現代詩的實踐與當今不同領域思想、藝術創(chuàng)造活動的內在關系。
這是一部文學評論集。以作家論方式,研討田耳、魯敏、葛亮、張忌等晚近六位活躍于文壇的小說家!帮L”在大地上代代傳唱,若遠若近、余音不絕。好的文學研究者當是這樣一位“聽風者”,以作家作品為媒介,而時代的黃鐘大呂,人心的淺吟低唱,皆能聲聲入耳。作家論是作者個人鐘愛的寫作方式,仿佛與友人促膝長談,但又并非刻意尋覓與經營,好比各種不期而至的風自行運送而來,周作人所謂“結緣”“不必于冥冥中去找紅繩縛腳”(《結緣豆》)。
“我和我的翻譯”叢書遴選當代有影響力的多位翻譯家,以自選集的方式,收錄其代表譯著選段、譯作篇目,內容以文學經典及首譯作品為主,集中反映中國當代翻譯家群體在譯介上取得的重要成果,亦可作為外語學習者的閱讀和練習語料,更將成為翻譯研究的寶貴歷史語料。本書由翻譯家楊武能自選其**代表性的作品,包括詩歌、散文、中短篇小說等,其中包括歌德的著名詩劇《浮士德》片段、托馬斯·曼的偉大小說《魔山》片段,以及歌德抒情詩選、海涅抒情詩選、里爾克抒情詩選等。
“我和我的翻譯”叢書遴選當代有影響力的多位翻譯家,以自選集的方式,收錄其代表譯著選段、譯作篇目,內容以文學經典及首譯作品為主,集中反映中國當代翻譯家群體在譯介上取得的重要成果,亦可作為外語學習者的閱讀和練習語料,更將成為翻譯研究的寶貴歷史語料。《今夜中午:傅浩譯文自選集》共分三個部分,包括“英譯漢”“漢、日譯英”以及“其他語種譯漢”,包括詩歌、散文、小說和劇本。其中,不僅收錄了莎士比亞的《可否把你比作夏季的一天》、龐德的《在一地鐵站里》、濟慈的《希臘古甕頌》等知名作品,也有國內鮮少讀者熟知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