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出土彩陶全集》對經科學考古發(fā)掘、出土地點明確的典型彩陶器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梳理和介紹。所收彩陶器主要來自公立博物館及文博管理部門的收藏,全集以新石器時代彩陶為主要內容,兼顧了彩陶所屬時代、特色,注重突出標準器和藝術品。分省設卷(冊),共10卷(冊)。各卷(冊)以年代為序,每卷(冊)收錄230余件彩陶,共計2300件以
潘湖遺址位于開封市區(qū)中心北部的龍亭公園一帶,大部分被淹沒于龍亭公園范圍內的潘湖和楊湖底部,潘湖遺址發(fā)現(xiàn)于1981年春,當時,開封市的園林部門在潘湖中堆筑湖心島的過程中,意外地觸摸到了明代周王府的遺跡,由此拉開了開封城下城考古的帷幕,蒙在開封城下城之上的神秘面紗也隨之被層層揭開!堕_封潘湖遺址考古發(fā)掘報告》為潘湖遺址多年
《石窟寺研究》是我國在石窟寺考古、寺院遺址考古、佛教藝術及石窟保護科技領域的本全國性專業(yè)刊物,由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xié)會石窟專業(yè)委員會和龍門石窟研究院合辦,以以書代刊的形式出版。2010年至2020年,每年發(fā)行一輯,共出版十輯;自2021年起,改為每年發(fā)行兩輯。我們本著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以刊發(fā)研究石窟寺領域的學術成果
大家雅事叢書旨在對中國社會科學院著名學者進行學術訪談和人生訪談,記錄下他們對人生和學術的思考,使得珍貴的學術思想得以傳承,并為后輩學者樹立起榜樣,也從另一個角度彰顯了我院40多年來在社會科學界的成果。本書為叢書之一,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原所長周弘自述集,主要講述其成長經歷、求學之路、研究領域以及對學術、對人生的一
《清史論叢》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主辦,是一本面向海內外的清史研究學術論文集刊,創(chuàng)辦于1979年。本集刊在海內外有廣泛影響,頗受學術界的重視,潛心研究、學風嚴謹、把握學術前沿是其重要特色。書中所收文章,既有清代考辨歷史的研究文章,也有涉及清代學術史論的研究文章;既收錄有關清代傳統(tǒng)文化的博學鴻詞科研究,也收
《清史論叢》走到2019年時,已有四十載。四十年來的學術路上雖歷經風雨,但該刊能穩(wěn)健前行,所依靠的是一批有堅定理想、有真摯情懷、有勇于獻身科研精神的師友同人。為紀念該刊創(chuàng)辦四十周年,古代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從過去四十周年所刊文章中,遴選出具有代表性、能彰顯清史研究走向的文章進行集結,以便能較為完整呈現(xiàn)四十年來清史研究學者
本書在田野調查和文獻梳理的基礎上,還原苗族從中國離散到老撾,再從老撾離散到西方的歷史過程,同時描述目前赫蒙族在老撾內部的遷徙趨勢。本書選取三個典型村寨,分別從經濟互動、宗教變遷和婚姻嬗變三個角度討論赫蒙族在居住國老撾的現(xiàn)實境遇,揭示了老撾赫蒙族在不同發(fā)展階段的生存策略,分析了其在不同場景中的家族認同、族群認同和國家認同
《穹谷寥星:魏堅北方考古文選.拾零卷》是作者從事內蒙古中南部史前考古學文化研究和蒙古高原歷史時期考古學研究的綜合性文章自選集!恶饭攘刃牵何簣员狈娇脊盼倪x.拾零卷》分為始末篇、拾遺篇、補闕篇、評介篇、訪談篇、追念篇和歲月篇七個篇目。分別是對多年來若干重大考古發(fā)掘項目的始末介紹,對發(fā)表的西夏長城考古成果和四十年來遼金元考
過去二三十年,大量反映中國秦漢時期社會制度、文化的珍貴簡帛文獻的出土與及時公佈,極大充實了秦漢史、文獻研究的資料庫。這些新材料在早期解讀中由於缺乏足夠的文獻、文例參考,在文字釋讀、簡冊綴合、歷史內涵發(fā)掘等方面存在頗多可改進之處,影響學界對其文本內在信息的充分利用!缎鲁銮貪h簡帛叢考》收集了作者十多年來在秦漢簡帛文本解讀
《中國邊疆學》(第十四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新疆智庫聯(lián)合主辦。本輯選入有關邊疆史研究的論文17篇,包括中國邊疆史研究述評(1949~2019)專稿、邊疆學理論研究、當代中國邊疆與周邊關系、東北邊疆研究、北部與西北邊疆研究、西南邊疆研究等方面,希望有助于推動相關領域學術研究的進一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