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分四輯,主要內容包括:應該沖破僵化封閉的文學批評方法模式;創(chuàng)作要抓住通感的觸發(fā)點;加強橫向學科領域的穿插和重新組合一一給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的回信;對“主義”的困惑;批評的宣泄和宜泄的批評;在新名詞浪潮的背后等。
本書收錄作者的評論文章近30篇,包括《批評的范疇與范疇的障礙》《當代文學批評面臨的“斷層”》《藝術想象新探》《藝術形式不僅僅是“形式”》等,以及一些作家作品論,包括對魯迅、沈從文小說的具體分析。其中《藝術形式不僅僅是“形式”》——文曾獲1994年廣東省“魯迅文學獎”理論獎。本書也體現了作者的一種人生追求方式,作者所提出
本書梳理了中國現代徑渭繁多的文學流派,有人們耳熟能詳的文學研究會、創(chuàng)造社!皢栴}小說”、“沉淪文學”、“湖畔詩人”、語絲社、新月派、左聯等等。本書主體分為三編,第一編“從一種選擇到多種選擇”,介紹了現代文學由《新青年》肇始的多樣的文學流派;第二編“文學流派的立體交叉”,梳理了這些流派中的一些重點流派如何互相關聯、滲透、
繼《人文情緣》《人文情思》之后,作者的第三部作品《人文情悟》問世,于是形成了完整的作家、詩人和文友交往的文人情懷三部曲。本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對生活中文友的觀察和記述,第二部分是作者的讀書體會,第三部分是作者為個人專著和主編的文集及文友出書所寫的序。本書是三方面內容匯總之力作,也是忠實的人文紀實作品集。
這是主流媒體評論員為移動端用戶精心烹制的熱點新聞評論“大餐”。本書收錄作品均出自《工人日報e網評》專欄,該專欄入選“2020年中國報業(yè)深度融合發(fā)展創(chuàng)新案例”。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和價值取向,該專欄貼近新聞現場、輿論現場,把握事實真相,凝聚理性聲音,引導輿論熱點,傳遞積極能量。
本書選取《史記》中廣為流傳、耳熟能詳的10個故事,包含了語文課本中所收錄的所有《史記》名篇,通過奇妙的故事、充滿童趣的語言和唯美大氣的圖畫,向孩子們介紹我們祖國的歷史故事,激發(fā)孩子們學習語文的興趣,為之后的課堂學習打下基礎。本套圖書讀者對象定位是4-10歲兒童,以圖文并茂的方式來向孩子講述中國歷史,系統性、趣味性強,可
本書選取了《史記》中廣為流傳、耳熟能詳的10個故事,包含了語文課本中所收錄的所有《史記》名篇,通過奇妙的故事、童趣的語言和唯美大氣的圖畫,向孩子們介紹祖國的歷史故事,激發(fā)孩子們學習語文的興趣,為之后的課堂學習打下基礎。本冊內容為《將相和》。童書的讀者定位是4-10歲兒童,用圖文并茂的方式向孩子講述中國歷史,滿足了家長的
如何解讀魯迅雜文這一文章品類及歷史現象,是我們走進魯迅及20世紀中國的關節(jié)之一。魯迅雜文既簡單又繁復,內蘊多重二元悖論,成為我們無窮接近卻難以進入的城堡;一代代學者的努力似乎都是在不斷試錯。這恰好構成了魯迅雜文的真正魅力,它也許會帶來原初意義上的理論創(chuàng)新的可能,帶來理解20世紀中國甚至是當下中國的新的出發(fā)點。本書正是著
大眾媒介在建構“國民意識”、制造“時尚”與“潮流”的同時,也在創(chuàng)造“現代文學”。一個簡單的事實是,“現代文學”之不同于“古典文學”,除了眾所周知的思想意識、審美趣味、語言工具等,還與其生產過程以及發(fā)表形式密切相關。報章等大眾傳媒不僅僅是工具,而是已深深嵌入寫作者的思維與表達。在這個意義上,理解大眾傳媒,不僅僅是新聞史家
散文集,《不-樣的城市-樣的世界》是著名作家、資深新聞人許鋒近年在名報、名刊所發(fā)散文、隨筆作品之選粹,《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教育報》《中國經濟時報》《北京日報》《南方日報》《羊城晚報》《深圳特區(qū)報》《廣州日報》《新華日報》《雜文報》《大公報》《新華每日電訊》《今晚報》《新民晚報》《中華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