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達夫是一位思想者詩人。作為思想者,研究了他的愛國思想、文學思想、文化思想、編輯思想、郁達夫的魯迅觀以及郁達夫與王映霞離異的思想根源。 對郁王的離異,撇開第三者插足說,從四個方面分析其思想原因,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作為詩人,則從其對歷史人物典女性人物典的運用,看其自我形象與對女性的態(tài)度;從青衫紅豆意象研究其心理與思想
《國際漢學研究通訊》是北京大學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主辦的綜合信息類刊物,辦刊宗旨為報道國際漢學界在中國傳統(tǒng)人文學科領域的研究動態(tài),搭建中外學者溝通交流的學術平臺。本刊分設漢學論壇、文獻天地、漢學人物、論著評介、研究綜覽、基地紀事等欄目。本期出版的是第十三、十四期的合輯,除基地紀事外,研究文章共計17篇。
《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是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主辦的連續(xù)性學科出版物。本卷對中國近現(xiàn)代史學的研究。顧頡剛、周予同、侯外廬、張蔭麟、蔡尚思、王叔岷都是重要的史學家,他們或以辨?zhèn)慰甲C著稱,或以研究經(jīng)學史、思想史見長。本卷刊發(fā)的相關論文,深化了對這些史學家的研究。外國史學研究的文章都運用了多門語言的基本史料和
朱英國,著名植物遺傳學家,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北省政府參事,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長期從事植物小孢子發(fā)育、植物雄性不育與雜種優(yōu)勢的研究。他研究的紅蓮型與袁隆平研究的野敗型、日本的包臺型,被國際水稻育種界公認為三系雜交水稻的三大細胞質雄性不育類型。本書以細膩的筆觸展現(xiàn)了他研究雜交水稻的經(jīng)歷,再現(xiàn)了他
本書由四個章節(jié)組成,通過對鄭莊公、衛(wèi)宣公、桃花夫人等先秦時期的重點人物進行了學術分析,對中國古代改革措施致使國家走向強盛的歷史史實進行學理分析,試圖探索國家勃興和衰亡的原因,厘清以往學界認識中的一些誤區(qū),指出國家改革的得與失,分析制度建設在中國古代國家建設中的作用、實質及其發(fā)展走向。作者在研究中堅持實事求是的理性態(tài)度,
歷史人物評傳選
龍牙門是新加坡的古稱。從龍牙門到新加坡,說明了新加坡歷史發(fā)展的軌跡,也說明了這島國從一個荒涼的漁村,發(fā)展成國際大港的歷程。本書根據(jù)當下所發(fā)生的事件,從歷史的角度剖析新加坡的發(fā)展、人物及地名變遷。全書分為石叻紀事、風流人物、源長流遠、盛世修典四個部分。本書的論述,能讓讀者更多地了解新加坡,同時可讓讀者從中獲得一些啟示,促
《杭州學刊》原名《杭州研究》,是杭州市委、市政府及所屬部門的專題性工作調研的成果發(fā)布、杭州市社會科學成果發(fā)布的平臺,主要探討杭州城市領域的理論與實際問題,跟蹤城市學研究的國際學術前沿,特別關注在杭州城市經(jīng)濟、管理、社會、法律、文化等發(fā)展進程和*研究成果,同時,亦關注杭州都市圈發(fā)展與合作。
本書從比較文學的“跨文化”理念出發(fā),倚重原典實證,研討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旅居日本的歐美學者對日本的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及其相應日本文化觀的形成原因。以梳理“異域之眼”所帶來的洞見與視域盲點為主軸,整體觀照與個案分析相結合,全面闡述學科化的“日本學”這一理論本體的基本內涵、發(fā)生軌跡、典型特征與價值意義。旨在為中國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