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小城盒鄉(xiāng)村為背景,以青少年生活為主要題材,通過種種微妙的關系,書寫孩子世界的諸多情緒及故事。這些在逆境中成長、不懼磨難的孩子,勇氣和責任使他們更為堅強,也在平凡的生活中發(fā)現了動人心弦的美好。
本書是一部兒童文學作品,故事講述了主人公崔小薇和弟弟小剛住在小鎮(zhèn)上,他們父母均在外地打工,日常生活由爺爺奶奶照料。放暑假的當天,班主任王老師給小薇布置了一項作業(yè),讓小薇發(fā)揮潛能,在暑假中除了做好書本作業(yè)外,還要克服困難,收集一些哲理故事,寫上三至四篇作文。小薇在收集哲理故事過程中,先是遇見了在河中淘金的老爺爺,收獲了現
本書是一本散文集,全書分為隔岸垂萱、蘭碧人素、滿眼蓬蒿、凝痕殘暉、西風扶弦五輯。作者在文中以真摯的情感,詩意的文筆,紀念詩人、師長、朋友,將充盈著愛的人生感悟貫穿于文章之中,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散文特色。
本書記載了作者幾十年的生活歷程,每一章以七言律詩絕句起首開篇書寫了生活的感悟。當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不再衣食之憂時,葉茂根深的傳統(tǒng)文化成為我們日常陶冶性情,滋潤心靈的訴求。聽小橋流水鄉(xiāng)土鄉(xiāng)音,徜徉田園風光洗凈一身鉛華。該書取材廣泛,有作者生活境遇中的所見所思所感,有對人性的哲思,是作者的心靈畫卷,亦是作者生活中一個又一
本書以空間理論作為視角,考察抗戰(zhàn)時期文學空間與小說創(chuàng)作的互動關系。民族戰(zhàn)爭改變了文學活動的外部空間,也改變了文學場域的內部組成。抗戰(zhàn)時期中國各區(qū)域文學空間隔而不絕,文藝政策、出版制度有同有異。文化人在不同空間中聚合、星散,動蕩輾轉中的文化對流重造了作家、也重造了文學。救亡語境的深化、民間文化的融入、五四精神的沉潛,促進
本書以清末民初的社會變遷與文化思潮為背景,在系統(tǒng)而深入地分析胡適文學思想的現代轉型、胡適的白話思想與白話譯詩的基礎上,綜合運用文化心理學、文化社會學、文化翻譯學以及翻譯詩學等理論,聚焦胡適詩歌翻譯的語言嬗變、現代性探源及其翻譯思想,描述了“五四”前后中西文化生態(tài)對詩歌翻譯的驅動與制約作用,揭示了作為翻譯主體的胡適在翻譯
本書主要運用版本比較研究和文本的跨語言對照研究方法,系統(tǒng)探討了清朝順治七年(1650)的純滿文《三國志通俗演義》刊本、康熙年間的純滿文《三國志通俗演義》翻刻本、雍正年間的滿漢文合璧《三國志通俗演義》刊本以及純滿文《三國志通俗演義》抄本、滿文《三國志》抄本、滿文音寫漢字《三國演義》抄本、滿漢文合璧《三國演義人物圖贊》寫本
本書對“詩可以群”的研究,以孔子的詩學思想為核心,但又不局限于孔子的論述,而是追溯前源,探尋后跡,以詩歌交往傳統(tǒng)作為考察的對象,從先秦禮樂詩歌活動,到魏晉以后的詩歌交往活動,探索詩歌交往傳統(tǒng)在各個時代的具體內涵及其邏輯演變關系,揭示其演變的規(guī)律。
本書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多卷本《中國現當代舊體詩詞編年史》編纂與研究及數據庫建設”(18ZDA263)階段性成果。本書從新舊論爭的角度探討近百年來現代中國舊體詩詞創(chuàng)作與研究的基本問題。雖然與文化意義上的新舊之爭直接相關,但回到文學和文體意義上探討新舊之爭是本書的出發(fā)點。在以新文學為中心的百年中國文學學術秩序中,
戲曲是俗文學的一種重要形式。它以其通俗的形式和內容在社會民間中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同時在發(fā)展過程中也不斷豐富和完善,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近年來,對戲曲與俗文學之間的關系的研究越來越引起重視,出現了眾多的研究成果,如戲曲的俗文學特色、戲曲與其他俗文學之間的相互影響關系等等。本書以集刊論文的形式對戲曲與俗文學之間關系進行了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