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研究》是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主辦的國內一本專門以中東問題為研究對象的學術集刊,涉及中東政治、中東經(jīng)濟、中東文化、中國與中東國家關系等內容。集刊圍繞中東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安全形勢,中國與中東國家的關系,中東國家對于一帶一路倡議的參與及其影響展開分析研究。本期是總第83期,分為中東劇變與中東政治新變化中東經(jīng)濟與社會治理
為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2019年11月5日至6日,第二屆虹橋靠前經(jīng)濟論壇特設“70年中國發(fā)展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分論壇,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智庫界、媒體界400余位中外智庫媒體代表出席論壇,圍繞70年中國發(fā)展經(jīng)驗及其世界意義進行了對話交流,深入探討了各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路徑和方式,達成廣泛共識。各國
本書聚焦德國政府的發(fā)展援助政策,對德國發(fā)展援助政策進行綜合分析研究,對其歷史發(fā)展軌跡、基本內容、機制、動力和發(fā)展趨勢等進行分析和探討。書中在闡述德國發(fā)展援助政策基本事實的基礎上,偏重國際政治分析視角,主要從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和對外政策等宏觀角度分析和研究德國發(fā)展援助政策,注重戰(zhàn)略、利益、動力、格局、效果等因素,把握其運
本書從德國外交政策調整的內外背景和政策宣示出發(fā),通過“歐債危機”“難民危機”“英國脫歐危機與歐盟改革”“德國對美政策的調整”“烏克蘭危機”五個實例,分析德國外交政策調整的具體表現(xiàn)、成因及其影響。本書豐富了國內有關德國外交分析的理論和方法視角,也為德國政府2013年以來的外交政策調整提供了一個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成果,是我們
本書通過對德國政府各部、聯(lián)邦議院、各大政黨、德國國內社會機構以及德國亞洲政策對象國的有關材料的全面爬梳和解析,同時參考各類媒體的報道,對2013~2019年德國的亞洲政策進行了詳細的考察和探討。書中依據(jù)歷年來的德國亞洲政策文件,對德國政府視野中的“亞洲”進行了劃分,明確了德國眼中“亞洲”的具體范圍,并解釋了其變遷過程。
1944年到1946年是20世紀的轉折年代,國際上冷戰(zhàn)的疑云不斷聚集,國內國共兩黨關系處于從合作到破裂的緊張狀態(tài)。當此之時,美國政府先后派出的赫爾利和馬歇爾兩任特使在調處國共關系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本書是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牛軍的代表作,作者利用大量檔案資料、深入剖析了這一時期美國對華政策的特點及其走向失敗的原因,
本書在當前全球化、地區(qū)化、跨學科的背景下,主要突出國際問題學科定位,使地區(qū)研究成為聯(lián)結國別和全球問題研究的重要層面和節(jié)點,地域無問東西南北,理論和方法兼收并蓄,以新地區(qū)研究引領地區(qū)研究風氣之先。本書依托云南大學特色鮮明的中國西南面向的地區(qū)和國別研究力量,同時這一研究面向的東南亞南亞正是中國周邊外交與一帶一路建設經(jīng)
本書對百年來蘇聯(lián)/俄羅斯與中東國家關系的發(fā)展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梳理,深刻反思了其中東政策的得與失,揭秘其中東外交政策的制定過程,并探討了這些政策背后的指導思想。書中有不少作者個人的見聞和感想,特別是對一些關鍵人物的訪談,頗具學術性、資料性、可讀性。相信本書有助于中文讀者深入了解俄羅斯中東政策的的歷史脈絡、底層邏輯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和柬埔寨皇家科學院聯(lián)合舉辦的首屆中柬合作論壇于2019年12月6日-8日在柬埔寨暹粒舉行,首屆論壇以“中柬邁向命運共同體的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我們共同成長”為主題,邀請中柬及東盟國家學者近百人出席,來自中、柬、新、泰、。幔┑葒鴶(shù)十位專家學者圍繞中柬政治和安全合作、經(jīng)濟合作、文化合作與交流三個主題發(fā)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