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史研究》由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主辦,本書是社會史研究方面的學術輯刊,一般情況下常設專題論文、學術評論、資料選編三個欄目,專題論文刊登社會史或相關領域的理論、方法、實證性研究成果,學術評論刊登與本輯主題相關的學術史書評,資料選編主要選登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所藏資料,并根據實際進行調整。本書為第14輯,另
本書以兩周青銅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青銅匜的研究簡史、定名與功用、型式分期、組合關系、地域文化風格、與相關器類之間的關系、起源與消亡等方面的考察,力求在系統(tǒng)收集整理兩周青銅匜資料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對這類重要青銅禮器的研究與認識。
合浦是漢代嶺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也是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本書通過對合浦漢墓的系統(tǒng)整理和研究,初步建立本地區(qū)科學分期標準,并結合相關的城址,探討其與墓葬的聚落共存關系,為闡述漢代中外文化交流、進一步復原合浦乃至嶺南的漢代社會奠定了研究基礎。本書是系統(tǒng)整理的合浦漢墓研究成果,對挖掘“一帶一路”深厚的歷史和
《東方考古》是山東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和山東大學博物館聯(lián)合編輯的系列叢書,分集陸續(xù)出版。本叢書內容以中國東方地區(qū)、東亞地區(qū)的考古學和古代文明研究為重點,廣泛吸收國內外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體現(xiàn)了考古學研究的新思路、新理論和新方法。第20集收錄了15篇研究論文、4篇調查報告,內容涉及史前到歷史時期的聚落與
本書是以山東省泰安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岱廟博物院中的石質文物為研究對象,對岱廟內的100多塊石碑、石刻、經幢等重要石質文物進行三維數字化建模、病害勘察,環(huán)境監(jiān)測、結構安全監(jiān)測等預防性保護技術的應用研究,并對運用于古建筑群的石質文物的保護體系進行了梳理與探索。同時,對這些石質文物的保存現(xiàn)狀及存在的各種殘損病害,進行了詳
《西部考古》(第24輯)是在西北大學“211工程”經費資助下,西北大學文化遺產研究與保護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西北大學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與考古學研究中心、邊疆考古與中國文化認同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和西北大學唐仲英文化遺產研究與保護技術實驗室聯(lián)合編著的學術半年刊,收錄考古調查、發(fā)掘報告及研究論文等共計22篇,以中國西部地區(qū)為立
洛陽是我國馳名中外的歷史文化名城。自夏朝開始,先后有十三個王朝在這里建都,歷時1500余年。洛陽自古以來就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四周群山環(huán)抱,境內有伊、洛、瀍、澗等大小河流貫穿其間。自1956年北京大學閆文儒先生考古調查發(fā)現(xiàn)隋唐東都洛陽城后,1959年初,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現(xiàn)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徐蘋芳、陳
危素乃元末朝中重臣,是元明之交很重要的一位人物,頗具研究價值。目前學界對危素的研究不夠深入細致:一、缺少從文獻學視角切入的研究,在傳統(tǒng)研究方法的指導下,作品補遺、系年、對作家人生經歷、文集版本作細密準確的考證,應該是個案研究中的基本工作,但目前為止,這項工作還沒有人去做;二、對危素交游、心路歷程、思想、文學創(chuàng)作的研究還
本書是一本談歷史學治學方法的著作。作者在總結前賢治學方法的基礎上,根據個人治學所悟,力求為讀者提供一些實用有效的運用材料、研究問題的基本門徑和辦法。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其一,有關近代中國研究的史料與史學的通論及專論;其二,關于各種類型史料的認識及其應用的分說;其三,關于各個具體研究領域、方面的史料與取法的探討。可為初
本輯刊發(fā)考古簡報4篇,公布了重慶云陽塘坊新石器時代遺址、湖北隨州王家臺東周至宋代遺址、四川蒲江鹽井溝唐宋鹽業(yè)遺存和山西涑水流域仰韶至商時期植物考古遺存的新資料。收錄研究論文8篇,分別對二里頭遺址與南關遺址、河套地區(qū)東周裝飾品的特點及其文化淵源、長江中下游出土“人”字形截面銅劍的功能與流傳、云貴高原和中南半島鏤空牌形首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