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基于浙江大學通識核心課“清代文化史”的教學講義編寫而成,試圖以“長時段”的研究視角,用淺顯直白的文字,簡單介紹清代皇權權限、八旗制度、內閣與軍機處的關系、地方社會的管理、科舉取士與地方士紳權力性質、司法檢驗與司法正義、財政與軍事支出、婦女權益與社會地位及旗人特權與社會地位的變化,借以探討清朝至近代中國社會、經濟、軍
《20世紀中國歷史學(修訂版)》系探討20世紀中國史學演變的專門之作。全書以史料派、史觀派的分野作為內在線索,將百年中國史學分為19001929年、19291989年、19892000年三個時期,從問題出發(fā),以新史學與新漢學的百年輪回為主線,主要立足于這一時段各派史家對史學內涵的不同理解,以及由此造成的理念、方法、門徑
《新史學》由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組織策劃,著眼于從方法論角度把握史學發(fā)展的前沿,努力探索史學創(chuàng)新的道路。本書是第16卷,主題為“歷史的塵埃:微觀歷史專輯”,聚焦于“微觀史”,分為四個主題:“歷史塵埃下的個人”“小人物的生存之道”“信仰的力量”“爭奪城市空間的搏斗”,共計11篇文章,其中不乏名家作品,如羅新《崔巨倫其人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天柱:一個文化邊陲的內地化軌跡及其歷史邏輯、“峝苗砥柱”:一個地方俗語詞的歷史地理內涵、遠古神韻:從考古遺存看史前至秦漢的天柱早期文明、土著與王朝之間:中古天柱史跡及其后世影響、從衛(wèi)所到縣治:近古天柱內地化的定局躍遷等。
漢唐長安是絲綢之路的起點,也是今日絲綢之路研究的重鎮(zhèn)。本刊的重要學術價值在于為古都西安接續(xù)國際學術界百年來絲綢之路研究的學術傳統(tǒng)和熱情,搭建新的學術平臺,為推動絲綢之路研究盡綿薄之力。同時也在認識中華文明融合外來文明成份的基礎上,揭示外來文明中所融入的中華文明成份,推動各界對絲路上的多維交流史形成更為客觀的認識。 本刊
本書由三峽文化與經濟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湖北省三峽文化研究會主辦,定位于挖掘三峽歷史文化資源,推動區(qū)域經濟社會發(fā)展,研究領域包括三峽歷史文化、三峽區(qū)域經濟,內容涉及三峽歷史、文化、社會、經濟的相關學術成果。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歷史文獻法、田野調查法、跨學科交叉研究法等。本書選取稿件唯學術標準,奉行開放性編輯方針,專題論文、問
本書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新中國監(jiān)察公共政策深受傳統(tǒng)“監(jiān)察”思想影響;當代中國政治協(xié)商公共政策深受傳統(tǒng)“諫議”思想的影響;當代中國“基層民主自治”公共政策深受傳統(tǒng)“施仁政”思想影響;當代中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公共政策深受傳統(tǒng)“重民生”民本思想的影響;當代中國扶貧公共政策深受傳統(tǒng)“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影響;當代中國和平
所謂古璽文異釋,即眾家對某一璽文“形、音、義”等方面存在多種解釋;每一釋說都代表著一種已識字與未識字在認識方面的可能性。本書共分七部分。緒論及第一章主要就古璽文研究現(xiàn)狀、“璽文”定義等學術史及基礎概念問題進行梳理;第二至六章選擇異釋較多的五組戰(zhàn)國古璽文加以探討,在前輩學人的研究基礎上,運用二重證據法、字形比較法、偏旁分
本書從古希臘羅馬的東方猜想出發(fā),細述了羅馬教廷與中國的早期接觸、馬可·波羅及同時代人對中國事情的細致講述、文化復興至大航海時代的東方印記、16-18世紀傳教士對中國的介紹和歐洲漢學的興起、中華文化對啟蒙運動及歐洲社會各方面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全面而系統(tǒng)地梳理了19世紀以前西方文明對中華文明的接觸、認識和了解,細致而深入地
南開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主辦的《南開史學》初創(chuàng)辦于1980年,由著名史學家、原副校長鄭天挺先生主持,發(fā)行15年,于1995年因經費問題停刊。該集刊發(fā)行期間,因其刊發(fā)論文的高水平,引起全國史學界甚至國際史學界的矚目,為南開大學、南開史學的發(fā)展帶來極好的聲譽。《南開史學》以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世界史為主,以考古學與文物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