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權衡器具設計史的視野縱向考察各類傳統(tǒng)權衡器具的盛衰消長,把中國傳統(tǒng)權衡器具分為“衡范式”和“秤范式”兩類設計范式,通過對不同時期權衡器具典型設計范式的比較分析,探求中國傳統(tǒng)權衡器具設計從“衡范式”向“秤范式”進化的歷史軌跡,厘清傳統(tǒng)權衡器具演化的歷史進程與一般規(guī)律。以設計藝術學基本理論橫向研究傳統(tǒng)權衡器具的設計特
唐崖土司城址是土司制度鼎盛時期土司遺存的典型代表,其與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貴州海龍屯遺址共同組成的“中國土司遺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2016年6月9~11日,“第二屆唐崖論壇學術研討會”在湖北咸豐縣成功召開。本書是此次論壇的論文結集,內容涉及土司文化研究、土司遺存保護、管理和利用等多個領域,體現了土司文化遺產的保護和
奇和洞遺址被評為201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曾經過3次發(fā)掘,出土大量石制品、陶片、骨制品、裝飾品、藝術品、哺乳動物及數以千計的水生動物遺骨。遺址地層連續(xù),文化層年代跨越新、舊石器時代。除發(fā)現3具人類顱骨外,遺物數量大,類型多,這不僅在福建,就是在我國東南諸省中亦實屬罕見,為解決福建境內新、舊石器交替時期的文化面貌、
陽翟故城位于河南省禹州市鈞臺街道辦事處八里營村,是一處先秦至金元時期的遺址。2006~2007年配合南水北調工程進行了考古發(fā)掘,揭露面積8046平方米,遺存以金元時期為主,并有少量西周至漢唐的遺跡、遺物。共清理墓葬、灰坑、窯、井、灶、路、溝等各類遺跡1000余處,出土陶、瓷、銅、鐵、玻璃、骨、石器及錢幣等遺物近2000
2012年8月~2013年4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對海淀中塢遺址進行了考古發(fā)掘,發(fā)掘明代墓葬32座,清代墓葬86座和清代窯址7座,以及年代不詳墓葬22座,其中包括遷葬墓1座,火葬墓1座。明代、清代墓葬及清代窯址都曾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保存較差,出土隨葬品也比較簡陋。墓葬出土器物包括陶器、瓷器、玉器、料器、骨器、玻璃器、金器
中國玉器概論
本書以陜西商周青銅器為研究對象,根據地緣文脈及時代特征進行科學系統(tǒng)的類型整理、藝術分析與客觀描述。運用文獻典籍、圖像資料,結合“二重證據法”和多元方法論,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對陜西商周青銅器的藝術源流、紋飾種類、風格特征、象征寓意、文化內涵、表現形式以及當代設計轉化作了較為全面的闡釋,匯集了當代設計領域關注的商周青銅藝術
輝縣路固漢墓群,是配合南水北調發(fā)掘的一處自西漢晚期到東漢中晚期的漢代墓地。共清理兩漢時期墓葬140余座,出土銅鏡100多面,其他鐵器、銀器、陶器、玉器等3000余件。這批資料,均有明確的考古背景,如出土環(huán)境、出土地點、共存遺物等,是不可多得的一批漢代墓葬資料。對這批漢墓資料的整理研究,可對豫北地區(qū)漢代墓葬制度研究提供重
本課題的研究對象主要設定在漢代至唐代的墓室壁畫,并將各時期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在各時期研究中與上下時期進行縱向比較,使之形成整體流變體系。通過對形式風格、造型規(guī)則、線型程式等本體元素的討論,在一定程度上對各時期考古作品的時代風格以及在其發(fā)展序列中的地位與意義進行定位。
1981年春洛陽市龍門東山發(fā)現的唐景龍三年(709年)定遠大將軍安菩及夫人合葬墓,是洛陽地區(qū)唐代考古的重要收獲之一。安菩墓中出土包括三彩釉陶器、瓷器、錢幣以及石刻等隨葬品129件,特別是三彩器數量多、質量高、種類齊。墓中出土的東羅馬金幣,則是洛陽地區(qū)唐代考古的**發(fā)現。安菩墓志為我們提供了墓主安菩的國屬、家世及其身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