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匆匆》對時間流逝的慨嘆,到《春》《荷塘月色》中的詩情畫意,再到《背影》對父愛質樸深情的敘寫,朱自清的文章以其清麗、真淳的情感底色涵養(yǎng)了一代代讀者。今天為什么要讀朱自清?為的便是“文化”二字,從朱自清的文章中,我們能讀出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中國與西方。
《唐代文學研究》是國家一級學會中國唐代文學學會會刊,由中國唐代文學學會與西北大學文學院共同主辦。本刊主要刊發(fā)關于唐代文學研究的學術論文,內容涵蓋唐代文學創(chuàng)作與作家研究(除總體綜合研究外,包括對詩、詞、賦、散文、駢文、小說、俗文學等各體文學及其作家的研究)、唐代文學文獻與史料研究、唐代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研究、唐代文學與其
馮健男先生是我國杰出的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家、理論家,他的批評活動與共和國的歷史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可以說參與了新中國建立以來近50年的文學史進程,影響了當代文學批評史的面貌。本書選編馮健男先生在文學批評領域的一些研究成果匯集而成,共分為三編:第一編“廢名研究專論”,第二遍“文學理論介入”,第三遍“現(xiàn)當代文學批評”,以展現(xiàn)其
一說到關于吃食的文章,我們就會想起《端午的鴨蛋》;一想到鴨蛋,我們就會想起那個愛吃的老先生汪曾祺。他在生命最后十七年瘋狂寫作,留下十二卷文字,登上文壇大家的席位。這位“中國最后一位士大夫”,在他離世二十幾年后,越來越受讀者歡迎。今天我們應該如何讀汪曾祺?雖晚仍翠枇杷樹,他的作品將一直滋養(yǎng)著我們。
史鐵生是當代文壇一位獨特的作家,他雖雙腿殘疾,卻創(chuàng)作了眾多小說、散文、隨筆、詩歌。命運的無常和生存的焦慮觸發(fā)了他深邃的思考,對生命奧秘的執(zhí)著追問是他創(chuàng)作的主要動力。遙遠的清平灣、與地壇的往事、合歡樹下的思念、輪椅上的眺望……閱讀史鐵生的作品和人生,讓我們感受他溫暖的文字,觸摸他動人的靈魂。
本書在校訂《朱澤吉學術論文選集》訛誤的基礎上,收入了《<儒林外史>所秉持的公心——談貫穿在長篇中的道德意識》全文(原書只有節(jié)要),增入《可敬的師范,可感的師恩》《<元明清詩選>校閱散記》兩篇文章。全書共分為四輯,收錄朱澤吉先生在文學和文獻學研究領域方面的成果,對于當今學術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亦
劉師培是清末民初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其文學思想涉及“藻繢成章”的本質觀、“歸于雅馴”的語言觀、三維一體的功能論和“駢文正宗”的文體論等多個方面,同時他也展示了對多種文學研究方法的理論重視和實踐運用。本書在全面梳理劉師培文學思想的基礎上,多維探討促使其文論生成的文化語境,其中既有家學、鄉(xiāng)學和傳統(tǒng)文論的積淀浸潤,也有西學融
中國現(xiàn)代小說甫一開始就被死亡陰影籠罩,充滿時間焦慮和生存焦慮。本書使用個案解讀、比較研究、外部研究、因果互證等多種文學理論研究和分析的經(jīng)典方法,以中國現(xiàn)代小說中的死亡敘事為切入點,研究現(xiàn)代作家的精神追求與小說的審美取向、現(xiàn)代作家生命意識的覺醒與思想啟蒙的困境,挖掘現(xiàn)代小說死亡書寫的精神內涵、死亡敘事視角的轉換和不同話語
本書根據(jù)周作人的講演記錄稿編成,是他關于五四新文學運動乃至整個中國文學史的理論的系統(tǒng)總結之作,為研究現(xiàn)代文學提供了新思路。
《古代文學前沿與評論》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古代文學優(yōu)勢學科主辦,旨在反映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狀況及其前沿動態(tài)的專業(yè)學術刊物,設有特稿、筆談、書評、訪談、專題評論、前沿綜述、會議紀要、項目動態(tài)、論點匯編、新資料、特藏文獻等欄目。本書是第五輯,分為特稿、文學所記憶、古代小學研究觀瀾三個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