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科考歷程為主線,通過大量照片和文字,記錄了作者在羅布泊參加綜合科學考察工作的經歷。其中不僅包括對工作內容和工作過程及意義的描述,也包括對被稱為“死亡之海”的羅布泊地區(qū)自然風貌、歷史地理變遷的記述和感悟。作者遴選了多張在工作過程中拍攝的照片,包括了在樓蘭古城、樓蘭東古墓群等重要歷史遺跡工作的場景,用影像的形式為讀者
本書根據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地震地質環(huán)境特征,采用點-面結合的方法,對穩(wěn)定大陸地震構造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研究。通過布格異常梯度的定量研究,給出了江淮地區(qū)中強地震孕育發(fā)生的深部構造格局,探討了深淺部構造關系與解耦現象。在第四紀盆地與中強地震關系方面,通過洞庭湖盆地周緣斷裂活動性調查,提出了該盆地第四紀演化模式及與中強地震關系密切
本書主要介紹地磁異?焖、精細反演的方法和技術,特別是針對磁法勘探中存在的剩磁、退磁效應問題,提出剩磁條件下的磁異常振幅反演技術、磁化強度矢量反演技術;以及通過磁異常反演提取剩磁信息及磁異常分離方法,討論強磁性體的退磁作用及磁場響應特征,介紹剩磁與退磁同時存在的復雜條件下地磁異常反演方法。
本書系統論述了利用溫度示蹤和離子示蹤研究潛流帶地表水與地下水相互作用的理論和方法,探討了潛流帶潛流交換的機理。全書共9章,包括緒論、數學模型、室內試驗設備的研制及介質參數的確定、低溫水入滲條件下粉黏土滲透性試驗研究、溫度示蹤法河岸帶研究、潛流交換離子示蹤法室內試驗、潛流交換溫度示蹤法野外試驗、河岸帶流熱耦合模型構建及對
本書基于渤海灣盆地勘探實際的研究資料,結合實驗分析及國內外大型氣田類比剖析,系統總結大型天然氣田成藏主控因素和富集貧化模式,提出渤海灣油型湖盆天然氣形成理論(簡稱湖盆成氣)和關鍵技術體系,指出陸相油型湖盆在構造與沉積特殊的凹陷具有形成大型天然氣田的基本地質條件;本書以渤中凹陷為靶區(qū),系統分析其構造沉積演化、區(qū)域超壓泥巖
羅布泊鹽湖是世界上**的第四紀干鹽湖之一,沉積了地球上尚罕見的巨量鈣芒硝,伴隨的鉀鹽成礦也具獨特性。本書內容涉及羅布泊鹽湖鉀鹽大規(guī)模超前成礦的科學問題,積累了大量實際地質調查資料,從宏觀的青藏高原隆升、塔里木盆地構造演化及區(qū)域氣候水文演變,到羅布泊鹽湖的中-微觀地質特征(構造、地貌、巖石、礦物、晶間鹵水等)等;內容包含
我國可溶性鉀鹽資源緊缺,找礦難度巨大,但仍有大量低品位鉀鹽資源很難按傳統技術進行開采。作者在青海察爾汗鹽湖別勒灘低品位固體鉀鹽沉積區(qū)開展了大量野外調查、溶礦試驗與綜合研究工作,取得低品位固體鉀鹽分布特征、水動力條件、驅動溶礦技術及可液化資源量等方面的系列新成果,并將相關成果凝練編寫而形成本書。本成果為大規(guī)模工業(yè)化開采低
本書系統總結了國內外致密氣藏的特征及分布、開發(fā)技術現狀;闡述了致密氣藏多尺度儲層綜合表征技術,提出基于動態(tài)知識庫的儲層預測方法;基于多尺度滲流機理,分析了致密氣藏開采過程中的氣水兩相變化及開采特征;開展致密氣藏試井模型理論研究,形成現代試井分析方法和產能“四維性”評價方法;研發(fā)了針對多層復雜疊置致密氣藏的混合井網多層系
本書基于人工源電磁測深法五個單獨電場和磁場分量的研究,歸納總結相關電磁分支方法并形成統一的資料處理流程。主要內容包括“全區(qū)”和“全期”視電阻率的定義和計算,電場水平分量“幾何測深態(tài)”的特殊處理手段,正演修正法一維反演(含初始模型構造法),降維單參數法二維反演,人工源電磁測深法與大地電磁測深法的關聯性及相互轉換方法,頻率
我國是世界上活動構造分布廣、地震活動*為強烈的國家之一,如何開展活動構造準確定時定位研究,一直是地質學家努力和探索的方向。活動構造發(fā)育區(qū)是“特殊地質地貌區(qū)填圖試點”的重要調查類型之一。本次以標準圖幅為調查單元,將活動構造作為一個地層-沉積-構造-地貌系統來開展填圖工作!痘顒訕嬙彀l(fā)育區(qū)1:50000填圖方法指南》內容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