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稿是圖像研究室第二回展覽的畫冊,畫冊的主要內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研究室報告;第二部分研究室行動:對話藝術史學者、對話藝術批評家、對話藝術家;第三部分研究到內容。本書所要介入的核心問題是當代繪畫的“觀念機制”及其表現在繪畫表述內容的“信息層面”和語言內在“間架結構”的實現方法。此次研究室行動發(fā)現,問題生態(tài)的復雜之處是語言和觀念并不是完全分離的,而是存在于一種“交互機制”之中。
適讀人群 :全國美術院校高校師生,廣大藝術愛好者。 作者王萌是中央美術學院的新銳策展人,他在正觀美術館策劃了一系列反響很好的藝術展覽,這些展覽注重實驗性與學術性相結合,本選題是其中一個展覽的畫冊。
觀念和語言,這對概念在“繪畫發(fā)生”的當下進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罢Z言”作為藝術家實現自身觀念的方法或作為“繪畫能值”的本體保證,既是繪畫實現自我蛻變去“實驗可能”的發(fā)生環(huán)境,亦是其活性內力不失自身屬性的必要前提。
王萌,著名策展人、藝術批評家。2010年獲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碩士學位,2006年獲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學士學位。2013年“中韓建交21周年”之際,主持策劃了“第一屆中韓文化藝術節(jié)”的“此時此地當代藝術展”和“中韓青年藝術交流展”,在韓國大使館的文化院獲得韓方頒發(fā)的“中韓文化交流獎”。
第一部分 研究室報告
第二部分 研究室行動
研究室行動1 對話藝術史學者
研究室行動2 對話藝術批評家
研究室行動3 對話藝術家
第三部分 研究室內容
研究室導論
研究室對話
討論當代繪畫的“觀念機制”及其和語言的“交互性”是一個富有挑戰(zhàn)意義 的冒險,這個抽象和思辨性的問題如果用一個形象的比喻,就如同幾何學中的立方體,討論的不僅是每一個立方體的實面問題,或者僅限眼睛看到的實線所能交代的位置,而是深入隱含在背后的代表幾何體之所心是“立體”而不是平面的那后面的三條“虛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