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03 年,動畫電影制作公司“吉卜力工作室”主辦的月刊《熱風》首次發(fā)刊之際,我接到了主編田居先生的邀請:“以后每期你都選一幅畫,圍繞它寫篇雜文如何?”說是由我隨心去寫,談?wù)劗嬜鞅旧硪埠?或聊些由畫作聯(lián)想到的內(nèi)容也罷,不拘寫什么,都可以。雖說很 早以前,我曾給某報寫過一篇《眼神交匯的喜悅》(本書之中談高更 的那篇),被收錄在高中的國語課本里;我也曾出版過一部卷軸畫的 研究著作《十二世紀的動畫》(德間書店,1999 年),可我想也未 曾想過,竟能有這樣不可多得的機會,去寫一寫藝術(shù)。
雖說我熱愛藝術(shù),長年從事動畫電影的制作,但依然只是一名門外漢,不過是隨性地欣賞些自己喜歡的畫作而已。即便去了美術(shù)館或畫展,也做不到一幅不落地將展品逐個看完,總會情不自禁地把時間全部花在想要細細品鑒的作品和畫家身上。這樣的我,又能寫出什么來呢?我感到憂慮。不過,自己這種隨性的賞畫方式,想來其實是極為普遍的吧。于是,我便懷著一份想要與他人分享的心情,臉皮厚厚 地接受了撰稿的邀請。
我給專欄取名為“一幅畫開啟的世界”。由于創(chuàng)刊號特輯為《日本人的餐桌》,便配合該選題,首先選取了伊藤若沖的《果蔬涅磐圖》來談。
其后,除了會將日本畫與西洋畫交替選登之外,全無任何順序與脈絡(luò),僅僅只把執(zhí)筆當下想到的作品信手拈來,正因是這樣一種連載 的方式,所以任何時候輟筆都不會令人感到驚奇。結(jié)果,從2003年1月起,直到2008年6月,我這個專欄歷時五年,共寫了六十一篇 之多。本書匯總了我所有的專欄文章,與前文提到的那篇《眼神交匯的喜悅》,分為《一幅畫開啟的世界》與《一幅畫開啟的世界 日本篇》兩冊,將部分篇目進行了增補與修訂,并按照時間順序重新做了排列。
因此,本書一反慣例,既不是對藝術(shù)史的追溯,亦不是解密某 幅作品魅力所在的名畫導(dǎo)覽式讀物,而是一個愛畫之人,圍繞著一幅畫,夾帶著自身的獨斷與偏見,既不拘于這種范式,亦不守那樣的規(guī)矩,只極其隨性地交出的一份賞畫報告。因為寫的時候本來就不分什么先后次序,所以這兩卷書,讀者只要有自己中意的畫作,就盡管從那篇開始讀起無妨。我時常寫著寫著便會跑題,比起談?wù)摦嬜鞅旧? 有時更多地偏重于其他話題。當然,包括那些臨陣磨槍弄出來的東西,這兩本書,也是我拼命學(xué)習之后的一份成果展示。
專欄連載期間,在畫作的挑選上并沒有什么指導(dǎo)原則,如果可能,我想盡量選取能讓讀者在閱讀雜志、看到復(fù)制品時,一見之下就 感到“好有趣啊”的作品。不管我自己如何喜歡,或關(guān)于一幅畫有各種 各樣想要書寫的意見,但對那些巨作或密度過于濃稠的作品,我還是選擇了放棄。由于雜志的開本較小,那些畫作蘊含的力量或許無法毫 無損失地傳達給讀者,我也不想讓閱讀文章的諸位由此而感到不耐煩;尺寸過小的風景畫,不便在雜志上欣賞,也很難選入。同時,我 也避開了比較依賴觀者的個人經(jīng)驗,如非面對實物,則很難把握其魅力的抽象畫。
不管怎么說,對于繪畫,最好的觀賞方式還是在美術(shù)館或畫展上直接接觸原作。因此,文章中我也穿插了一些在畫展上欣賞到原作之 后的觀感報告。不過,雖說是瞻仰了真跡,但當時獲得的印象,我卻未必記得鮮明。也是因為面對真跡那一刻,我個人的注意力、精力都不夠集中的緣故。況且擠在人群之中,隔著玻璃,也幾乎不可能仔細品味名畫的每一處細節(jié)。為了更好地品味繪畫之美,我認為復(fù)制品也是不可或缺的。盡管曾有好幾次,因為跟自己剛剛觀賞過的真跡比起來色差過大,我失望地放棄了購買畫展圖鑒的念頭,但過后,也往往總會后悔。對于原作的精彩之處,在觀看復(fù)制品的那一刻方才有所體悟,這種事也時有發(fā)生。
基于這樣的原因,在講述一幅畫描繪了什么具體內(nèi)容的同時,我所留意的是,將作品中的細微描寫努力用語言去比擬和轉(zhuǎn)譯。讀取畫中的情境或人物的表情,并將其轉(zhuǎn)化為文字,連我自己也覺得未免太“強我所難”。不過,我的愿望是,讀者能把這些文章當作一種線索,去重新細細地品味畫作,去再一次地欣賞它。一旦被畫作所吸引,多少就會想去了解創(chuàng)作它的畫家或它表現(xiàn)的內(nèi)容,當然也就愿意去思考它。所以知識這種東西,總是過后追加來的好。感佩于畫作的 魅力,體會到其中的趣味,同時,抱著“此處為何要這樣處理?”的疑問,去查閱資料,嘗試找出你自身獨有的答案;或自由地穿梭于古今東西,嘗試進行各種各樣的比較,這對任何人來說,都不啻為一件樂事吧?而本書所展示的,便是在這件事上屬于我個人的一些做法。
在我們這些電影人眼中,繪畫,依舊是一門至高至上的藝術(shù)。尤其在西洋畫領(lǐng)域,“作家性”受到看重,有一種傾向:在觀賞一幅畫時,必須將畫家本人的生平與思想投射其上去加以審視。這點雖說是理所應(yīng)當,但觀賞繪畫與看電影一樣,首先依照自己的方式,輕松隨 性地去欣賞自己喜愛的作品,豈不也很好?對于電影,人們總會自由地觀看,暢所欲言地發(fā)表感想,以自己的方式和感受為先,不會對自身的口味和取向失去自信,也不會對自己避之不及的東西表示崇敬。當然,如果以這種方式欣賞繪畫,會很容易遺漏或忽略某些重要的杰作。不過,這樣做換來的卻是一生之中持續(xù)不斷獲得新的發(fā)現(xiàn),也能夠始終保持著對繪畫的興趣。
最后,對于連載當時,各個方面曾對我照顧備至,并時常給予我激勵的《熱風》主編田居因先生,以及為此書增添了許多參考圖片, 將它制作得如此精美的巖波書店的諸位編輯,尤其是責編清水野亞女士,我謹致以由衷的謝意。
2009 年 10 月 高畑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