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價:56 元
叢書名: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中國科學院院士傳記叢書
- 作者:何琦 著
- 出版時間:2016/7/1
- ISBN:9787313138910
- 出 版 社: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K826.15=76
- 頁碼:265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1
- 開本:16開
《遠古生命的守望者:李星學傳》按照李星學學術成長經歷的時間順序,以不同時期的中國社會環(huán)境下古生物學科的發(fā)展歷史為參照,共分為7個章節(jié)和結語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紹了李星學的家庭背景和他在長沙雅禮中學的求學經歷,并對這一時期的關鍵人物陳仁烈、晏陽初,關鍵事件“民訓”進行了重點描述。第二章講述了李星學如何在二舅朱森的影響下走上地質古生物學的研究道路。1938-1942年是抗日戰(zhàn)爭的重要階段,對青年李星學影響至深,因此這一段歷史背景是本章的關鍵。第三章是關于李星學在原中央地質調查所的經歷。導師斯行健、妻子劉藝珍等是對他一生的科研生涯都有重要影響的人物。第四章講述了李星學新中國成立后到“**”前,在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經歷。這是他學術生涯的一個巔峰時期,以他的幾部代表性論著為主體,對他的學術成長進行了階段性梳理。第五章對李星學在“**”期間的工作進行了小結。第六章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李星學的研究工作介紹。李星學在這一時期的工作全面展開,除了本職的科研任務,他還放眼國際合作,培養(yǎng)人才,提高實驗技術手段、加強薄弱領域的投入等,他的科研道路逐步走向理性和成熟。第七章對李星學退休以后的工作進行了陳述,試圖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他的科研人生歷程。最后在結語部分,以“學貴有恒,業(yè)精于勤”、“愛國赤子心和民族責任感”、“個人志趣和國家需求”等幾個小標題為支撐,分析、提煉、總結了李星學學術成長的重要特點和關鍵影響因素。
自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創(chuàng)建60多年來,經過幾代科研人員堅持不懈的努力,在國際地質古生物學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先后有李四光、斯行健等13位科學家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們?yōu)槲覈刭|古生物學的發(fā)展壯大傾注了畢生的心力。隨著時間的推移,其中不少人已陸續(xù)離開了我們,而相關學術成長資料大量散失正成為日益突出的問題。搶救老科學家們的學術成長資料,完整地保存和他們的學術成就相關的各種音視頻、實物資料成為當務之急。可以說,這項工作關乎我國地質古生物學領域的歷史、發(fā)展和演進方向。
欣聞李星學院士的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已經啟動。李星學院士是國際知名地層古生物學家,他長期從事古植物學和非海相地層學方面的研究,特別是對華夏植物群組合序列的創(chuàng)立和東亞晚古生代煤田地層的劃分,填補了晚古生代植物研究的新內容,突破了國際學術界關于這一研究領域的傳統(tǒng)思路,極大地拓展了古植物學的研究空間,為我國的煤田勘探事業(yè)做出了重要貢獻,也為后繼者提供了一個更高的學術平臺和更寬的研究視野。我們相信,通過李星學院士學術成長資料的采集,不僅為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提供了一份寶貴的學術思想發(fā)展研究史料,它也將成為推動我國古植物學進一步發(fā)展的精神力量。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王軍研究員的課題小組負責“李星學院士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的全部工作。王軍研究員是古生物所古植物學與孢粉學研究室室主任,同時他也是李星學院士指導的一位博士后。他在百忙中抽出了大量的時間,擬定采訪計劃,多次和李星學的家屬、學生、國內外同行進行溝通交流,實施外圍訪談的音頻、視頻資料的采集,并親自遠赴重慶大學,對李星學院士早年的相關學術資料進行搜集、核實,力求使采集的各項工作全面落實。這是他對恩師的回報,更是身為研究室主任所肩負的重要責任。
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簡介
總序一
總序二
總序三
序
導言
第一章 飽經戰(zhàn)亂的中小學時代(1927-1938)
湘江邊上的中醫(yī)世家
長沙雅禮中學
物理教師陳仁烈
科學與愛國主義教育
參加“民訓”
第二章 結緣地質古生物學(1938-1942)
二舅朱森
朱森的推薦
就讀重慶大學地質系
校外的社會經歷
第三章 在原中央地質調查所的經歷(1942-1949)
關于原中央地質調查所
研究室的同事們
野外見聞和遇險經歷
遷返南京
中國地質學會會員
斯行健的研究足跡及對李星學的影響
師從斯行健
成家
第四章 “成功的人沒有不勤奮的”(1949-1966)
調入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石拐子煤田的經歷
第一篇古植物學論文的誕生
長期地質實踐工作的理論成果
關于《華北月門溝群植物化石》一書
關于《中國晚古生代陸相地層》一書
關于《中國中生代植物》一書
招收研究生
科研為生產服務
形成科學辯證的研究方法
第五章 “文革”時期的科研工作(1966-1976)
科研業(yè)務被迫中斷
與楊鐘健的通信
“文革”期間的研究成果
第六章 新時期中國古植物學界的領路人(1976-1997)
對泥盆紀植物的研究
對青藏高原古植物及地層、地理區(qū)劃的研究
關于《北祁連山東段納繆爾期地層和生物群》一書
對白堊紀植物的研究
“華夏植物群”的研究開端
提出“華夏植物群”的植物組合序列
對“華夏植物群”的國際合作研究
對“華夏植物群”的持續(xù)深入研究
對中國古植物學研究狀況的總結和評價
桃李滿天下
負責學術刊物和學術機構的工作
當選學部委員
第七章 老驥伏櫪 志在千里(1997-2009)
從事科普工作
參與中外學術交流
促進國際合作——對南山植物群的研究
學術的,更是文化的
關于南京直立人的研究
贈譽予李星學命名的植物化石
結語
學貴有恒,業(yè)精于勤
愛國赤子心和民族責任感
個人志趣與國家需求
淡泊的生活和無私的愛心
業(yè)余愛好與終身學習
豐碩的科研成果與輝煌的事業(yè)歷程
附錄一 李星學年表
附錄二 李星學主要論著目錄
附錄三 關于專業(yè)術語的說明
參考文獻
后記
《遠古生命的守望者:李星學傳》:
斯行健也曾配合石油地質調查而去陜北考察和采集標本。后來寫成《陜北中生代延長層植物群》一書。在結論中,他率先指出中國中生代植物群的演替規(guī)律,并提出了從植物進化的觀點劃分中國中生代陸相地層的方案。這些都是他急生產之急,把多年來從事中國古植物、陸相地層研究中的一些基本觀點加以發(fā)展、補充的總結,也是他研究工作的結晶。李星學在仔細研讀這部著作的基礎上,于1957年在《科學通報》上發(fā)表了《陜北延長層植物群》,對這一研究成果進行了評述。
斯行健一貫主張研究就是為了創(chuàng)新,這就需要不斷探索。他既重視文獻的作用,又反對受其束縛。早在1929年,他就敢于向權威挑戰(zhàn),寫出論文《校正欣克所著東亞石炭二疊紀植物》,接著又提出東亞中生代的主要造煤時期早于西歐的觀點。這一認識后來雖有發(fā)展,但是開始比西歐早,這是事實。解放年前,在中國地質資料還很不足的情況下,能夠做到這點已是十分可貴了。在他以后的研究生涯中,富于探索的事例比比皆是。從闡明各地區(qū)、各時代的植物群面貌到總結其演替規(guī)律及提出有關地層的對比、劃分方案,無處不凝聚著他的心血,他的探索一貫是以充分的科學依據(jù)作為前提。
20世紀40年代末,斯行健赴美進行學術交流時,專門擠出時間,與被子植物化石方面專家切磋,他自認為在被子植物研究上存在欠缺,這為他日后開拓新生代植物的研究做好了準備。50年代,中國孢粉化石研究尚未起步,而國際上經過20年的研究已顯示出了其生命力。斯行健預見到它在中國經濟建設中的潛在價值,盡管具體研究已無暇兼顧,他還是盡可能地做了些探索,撰文進行介紹、倡導。當時有關孢粉化石研究的專業(yè)書籍很少,他查閱了相關的外文文獻并進行翻譯,幫助其他人從事這項研究。晚年他在工作中,每有心得即主動進行講解,鼓勵年輕人進行探索。他常說,做學問就得日夜去想,連做夢都要想到化石才行。正是這種執(zhí)著的追求和不斷地探索,引導著他,也影響著他的學生尋求科學的結論。李星學在長期的研究工作中,正是遵循了科學探索的精神,受益終生。李星學晚年在總結自己的研究成就時,就多次強調了積極探索的重要性,還指出了探索需從“由表及里綜合分析”和“內外結合博采眾長”兩個方面著手,才能取得滿意的結果。對于研究的結果和意義,斯行健主張實事求是地談到它的重要性之所在即可,反對做不適當?shù)男麚P。他在晚年多次告誡學生,科學要有進展就得創(chuàng)新,后人修正前人也是十分正常的,這是歷史的進步,否則科學就會停滯不前。他對學生們的不同意見總是虛懷若谷地傾聽、實事求是地討論。他也十分反對盲目崇洋,對于中國歷史上的杰出成就和創(chuàng)見非常重視,以滿懷民族自豪感的激情加以謳歌。在其代表作《陜北中生代延長層植物群》一書的序言里,斯行健滿懷激情地提到早在11世紀,中國宋代學者沈括就已記載了延安產有新蘆木(Neocalamites)化石的事實,還認識到它們是“曠古”以前的植物形成的,及其反映出當時氣候濕潤的現(xiàn)象。他熱情謳歌中國對化石的認識不僅比歐洲早了400多年,而且早在宋代“就知道用植物化石來推斷植物生存的氣候是不能不令人驚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