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文學理論研究中的轉型闡釋和話語建構
定 價:39 元
當前圖書已被 3 所學校薦購過!
查看明細
- 作者:陳力
- 出版時間:2014/12/1
- ISBN:9787516156759
- 出 版 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I0
- 頁碼:171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1
- 開本:16K
“轉型”是一個能夠從宏觀上把握20世紀90年代中國文學理論研究總體性特征的重要概念。
《20世紀90年代文學理論研究中的轉型闡釋和話語建構》通過對轉型語境下文學理論研究特征的分析,指出“轉型”實際上是一種研究“類型”正在發(fā)生“轉換”的潛在言說。
《20世紀90年代文學理論研究中的轉型闡釋和話語建構》著重從內、外兩方面分析了文學理論研究在90年代出現轉型的原因,分別討論了在轉型語境下文學理論研究的幾個主要特征,力求說明“轉型”實際上是一種文學理論研究“類型”正在發(fā)生“轉換”的潛在言說,并從個案分析,研究在90年代的轉型闡釋語境中,學者對于文學本體論的話語建構探索。
陳力,1978年生于甘肅蘭州。現為西北民族大學文學院教師,主要從事文學理論領域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前言
一 轉型闡釋語境中的類型替換訴求
二 轉型闡釋與類型替換的未完成性
三 轉型目標及其爭議
四 延續(xù)還是斷裂?轉型闡釋的局限性分析
五 轉型闡釋與多元化
六 轉型闡釋語境中的話語建構探索
參考文獻
《20世紀90年代文學理論研究中的轉型闡釋和話語建構》:
80年代知識分子所追求的“廣場”中心位置,所倡導的“啟蒙理想”,在汪暉這里卻通過“職業(yè)化的知識運作方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實現。出現這種殊途同歸的現象,其原因就如?路磸驼撌龅挠^點:知識就是權力。80年代的啟蒙可以自我瓦解,知識分子在大眾面前的稱謂也可以改成專家學者,但中國知識分子從傳統(tǒng)文化中所繼承的“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職業(yè)責任不會被輕易忘記。汪暉作為一個研究魯迅出身的文學研究者,卻在90年代以其扎實、嚴謹的學術功底,專業(yè)化、職業(yè)化的闡釋論證方式,對于中國的“現代性”、資本與權力、民主與自由等諸多問題進行了深入剖析。這些伴隨著強烈質疑聲的剖析性言論不但使汪暉獲得了巨大的學術聲譽,同時也使他獲得了成為“領袖”的權力。當然,成為“領袖”后的汪暉收獲的不僅僅是崇敬和膜拜,也有攻擊和誣蔑。通過汪暉的學術研究,我們能很輕易地看到,進入90年代后,在知識分子內心頑固存在的以理性反思為主要特質的主導意識形態(tài)沒有發(fā)生改變。陶東風曾對此做出過闡釋。他在分析希爾斯有關知識分子五傳統(tǒng)說后指出,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主導意識形態(tài)是:“激進反傳統(tǒng)主義、反權威主義、科學主義、理想主義、社會主義、民粹主義與革命至上主義!雹20世紀的中國知識分子對理性主義、理想主義以及烏托邦有一種“天然鐘情”②。知識分子似乎始終處于一種理性的反思之中,這種狀態(tài)是知識分子之所以成為知識分子的一種根本狀態(tài)。90年代曾經出現的那些引人注目的熱點爭論、熱點問題都是在知識分子理性反思的基礎上產生的。如人文精神的討論,就是對市場因素滲入文學創(chuàng)作后,對知識分子在啟蒙旗幟下所預言的“現代化”的一種反思;又如“失語癥”的提出,就是對中西文論關系以及本土文論建設的反思。
具體到文學理論研究領域,進入90年代后文論研究者在理想主義的支配下構造了很多具有時代特色的“幻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