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生門·回憶》懸疑教父蔡駿主編,領軍國內(nèi)一流作家團隊共同打造“首部懸疑類型Mook書”。
參與創(chuàng)作的作家:除蔡駿外,茅獎獲得者金宇澄、與村上春樹并稱為“雙村上”的日本“美食”推理作家村上龍、“中國的東野奎吾”周浩暉,以及香港雙金(金馬獎、金像獎)導演果、“恐怖大王”李西閩、秦明、優(yōu)秀青年作家哥舒意、張怡微等。
《羅生門·回憶》蔡駿推出的《羅生門》創(chuàng)刊號以“回憶”為主題,包括懸疑虛構(gòu)小說和非虛構(gòu)寫實文章。國內(nèi)外一流重量級作家參與。
《羅生門·回憶》欄目包含【人間世】【羅生門】【談異錄】【主題賞】【國外鑒賞】【看見】以及【深夜食堂】等。
【人世間】由茅獎獲得者金宇澄獻上開篇之作,看名家玩轉(zhuǎn)懸疑恐怖。
主打欄目【羅生門】是國內(nèi)首創(chuàng)多人視角同題合著小說,蔡駿與周浩暉、李西閔等多位作家“從不同角度看世界”。
訪談欄目【談異錄】《謀殺似水年華》同名電影的著名香港雙金導演陳果做客編輯部,與蔡駿對話恐怖與文學!
【國外鑒賞】特別獻上日本“美食”推理作家村上龍的作品,為你揭示美食料理的陰暗罪惡面。
【深夜食堂】懸疑微小說,給你帶來不一樣的暗黑體驗。
《羅生門·回憶》全書覆蓋了小說、散文隨筆、訪談、攝影、微小說等多種文體和表現(xiàn)形式,給你帶來不一樣的懸疑享受。
主編導讀
蔡駿/文
二十歲時,我常路過一家書店,往往進去就是兩個鐘頭,許多書是站在書架前看完的。有本黑封面精裝本的《羅生門》,因為黑澤明的同名電影,讓我掏錢買了回家。
這是我第一次知道芥川龍之介。
開篇小說叫《羅生門》,大意是平安時代,有個落魄的家臣武士,在京都的羅生門避雨——羅生門實為“羅城門”,就是中國古代的羅城,亦即外城。羅生門的城樓上,堆滿無主的尸體,竟有個老婦人在拔死人頭發(fā),不過是為了做假發(fā)。武士雖對她分外厭惡,最終卻剝?nèi)ダ蠇D人的衣服,大概是拿去換錢糊口罷了。這部寫于1915年的作品,比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早了三年(1923年魯迅親自翻譯過此文)。
第二篇小說,便是《地獄變》,想不到十多年后,我居然也寫了一部同人的長篇。
再往后,才是黑澤明的電影《羅生門》的原著《莽叢中》。
讀畢,我沉默不語。
那年春天開始,我發(fā)奮寫起中短篇小說,一年內(nèi)幾乎寫了二十篇.......那時光,我尚不知“懸疑”為何物?也沒有流行起“靈魂附體”之類語句,更不曉得之后自己的命運,竟會有如此難以預料的變化。
至今,這本書依然在我身后的書架上,或許在后半夜無人的書房,黑魆魆地發(fā)出某種亮光。
以上是我的回憶,也是這本書的主題,在我們的羅生門。
再寫羅生門式的故事,不僅是我,許多作家都有這樣的夙愿。然而,每個人都是一支鋒利的筆,卻又生長在不同的土壤與溫度中,如何能栽培在同一片羅生門的森林之中?這不是游戲,甚至不僅是致敬,而是創(chuàng)造,還要接二連三地創(chuàng)造,寫出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土地,不同的時光,不是羅生門,又勝似羅生門,這真的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嗎?
2013年的夏天,幾乎全中國的網(wǎng)友,都在關(guān)注發(fā)生在上世紀90年代的某樁投毒案時,我卻被同時代的另一樁更為慘烈詭異的塵封舊案而吸引。我想起一部電影,大衛(wèi)·芬奇導演的《十二宮》(Zodiac),當主人公誤入疑似兇手的家,這段沒有任何驚悚畫面的情節(jié),短短的一兩分鐘,卻讓我產(chǎn)生窒息般的感覺。
如果,當你也面對這樣一個人——當他(她)與你面對著面,在回憶的迷宮與花園里,向你道出“真相”,然而時隔多年,真相又是什么?
于是,就有了《蝙蝠的回憶》。
獨自一人的回憶還不夠,在羅生門的世界里,每個人看到的也許都是真相,又也許都是虛幻?需要有更多的智慧,更多的眼,更多的筆,拼圖般的,創(chuàng)造這個永無盡頭的故事......
然后,就有了這本名為《羅生門》的主題書,
為了這本書的問世,為了那個遙遠的夙愿,我已前前后后籌備了三年。感謝此時此刻,你靜悄悄地翻開這本書,看到我,看到我的朋友們?yōu)槟阒v述的這些故事和記憶。。。。。
尤其感謝金宇澄老師的《在愉快與期待中》,細致入精髓,又不動神色,仿佛再次打開《繁花》的感覺。還要感謝我的作品《謀殺似水年華》改編同名電影的導演陳果,在影片即將公映的繁忙之余,同我在這本《羅生門》中對話,討論文學、電影與年華。
黑澤明縱偉大,但比之于芥川龍之介,亦是繁花枝頭的一只蜜蜂。同理,比之小說,比之電影,每個人都活在一道巨大的羅生門中,地球上七十億個人,就有七十億個平方的羅生門。我們無權(quán)窺透這個秘密,只能小心翼翼地撩起帷幔一角,也算是泄露了天機。
如果,你還喜歡這本主題書,必定會看到下一本《羅生門》。
不見,不散。
蝙蝠的回憶
蔡駿著
我的生命曾兩度終止,
在終止之前;它仍在等待,
看第三次苦難的秘密,
是否會被時間的手揭開。
如此巨大,如此難于想象,
就像曾經(jīng)的兩次,令我昏厥。
我們只能一次次告別天堂,
一次次夢想著與地獄告別。
——艾米莉·狄金森《我的生命曾兩度終止》
第一章
亞當與夏娃離開伊甸園,生下第一個兒子叫該隱——他是第一位因男女性交而誕生的人類祖先。
該隱的意思是“得到”,他很快有了一個弟弟叫亞伯,意思是“虛空”。該隱是農(nóng)夫,亞伯則是牧羊人。耶和華看中了亞伯供獻的祭品,卻沒有看中該隱的。該隱出于嫉妒,殺死了自己的同胞弟弟亞伯。
“耶和華說:你作了什么事呢?你兄弟的血,有聲音從地里向我哀告。
地開了口,從你手里接受你兄弟的血,F(xiàn)在你必從這地受咒詛!
不過,該隱還是活了下來,他的子孫后代,就是我們。
還有它們。
蝙蝠,又被稱為伏翼、仙鼠、飛鼠、天鼠、夜燕……我喜歡最后一個名字。
蝙蝠是翼手目動物的總稱,唯一真正具有飛翔能力的哺乳動物,從種群數(shù)量上僅次于嚙齒目。除了南北極與某些與世隔絕的小島,地球上每個角落都有蝙蝠。
它們并沒有真正的翅膀,雙翼由前肢進化而來,由修長的爪子之間相連的皮膚,也就是翼膜構(gòu)成。蝙蝠能發(fā)出人類無法聽到的超聲波,依據(jù)回音辨別方向。大多數(shù)蝙蝠捕捉昆蟲,也有些吃果實與花粉,美洲有些蝙蝠則以吸血為生。
幾乎所有蝙蝠都是晝伏夜出,長得像老鼠或狐貍,通常有個極度夸張的鼻子,以及與腦袋很不相稱的巨大耳朵,酷肖寺廟里面目猙獰的惡魔。除薄薄的翼膜外,蝙蝠全身覆蓋著灰色、棕黃色、褐色或黑色的毛,總給人一種骯臟的感覺。很少有人敢接近這種動物,更別說去觸摸甚至共同生活了。
但我喜歡。
因為,該隱的故事告訴我們,它們是我們的兄弟,或者說——同類。
小說寥寥數(shù)語的開頭,讓蹲在電腦前看稿的我,胃里泛起一股腐爛的雞鴨內(nèi)臟氣味,將子夜十二點吃下的一杯方便面,全部噴在了鍵盤上。
看著滿眼的嘔吐物,我沖到衛(wèi)生間又干嘔幾下。就像剛剛活吞了一只蝙蝠,那對光滑的黑色翼膜,以及鉤子般的尖爪,還在我的胃里不斷掙扎。
凌晨兩點的出租屋內(nèi),響徹急促的水龍頭聲。
渾身濕漉漉地抬頭,睜開被水縫合的眼睛,才看清衛(wèi)生間鏡子里的臉。
有些陌生,這看起來還年輕的女子,披著海藻般的長發(fā),剛從深海里被打撈上來,面色如同白墻,嘴唇也是鐵灰色的,倒是雙眼瞳仁很黑,像要從眼窩里跳出來。
我的臉?
小時候,我跟父母住在一棟六層樓的老式公寓。那棟樓又破又爛,樓道里堆滿各種雜物與垃圾,每逢黃梅天的雨季,墻壁與天花板就開裂漏水。夏天的夜晚,不時會有成群結(jié)隊的蝙蝠飛過。每當看到窗外倒掛著一只黑乎乎的東西,乍看起來像大老鼠,轉(zhuǎn)眼又拍打著翅膀飛走,令人莫名恐懼。我家住在五樓,經(jīng)常半夜從頭頂傳來腳步聲,富有規(guī)律性的節(jié)奏,如同菜刀砍在斬板上。樓上住著一個孤老太太,從來沒有子女來看望過,每個夜晚她都出去撿些破爛回來,比如可樂罐頭、空啤酒瓶、廢報紙雜志……我最后一次見到她,是在小學一年級的期末考試前夕,老太太佝僂著腰爬樓梯,幾乎要用手支撐臺階,像個衰老的動物,背著一筐奇奇怪怪的垃圾。讓我記憶猶新的是,垃圾中有個洋娃娃很漂亮,但手腳都被擰斷了,腦袋也從脖子上裂開了。當時我就在想,這個老太太是變態(tài)吧?從此,我再也沒有見過她。漫長的暑假過去,我始終能聞到一股臭味,從窗外隱隱約約飄來,蒼蠅也明顯增多了,黑夜里引來更多的蝙蝠。開學不久,警察砸開樓上的房門,才發(fā)現(xiàn)老太太的尸體,幾乎完全腐爛了,只剩一堆白森森的骨架,房間里堆滿蝙蝠的糞便。
于是,每次閉上眼睛,我就會想象死人的樣子。
就像現(xiàn)在鏡子里的人?
擦干凈臉上的水漬,我換上一套寬大的棉布睡裙,像媽媽那樣拿起抹布,把電腦前的嘔吐物清理干凈。屋里仍充滿方便面與胃酸的氣味。我看著狹窄的臥室兼客廳兼書房,十平方米的一室戶蝸居,每月一千五百塊租金。
有好幾年沒回過家了,我在上海的老式小區(qū)獨自租房,不愿回到自己出生并長大的N市。雖然這里冬天冰冷徹骨,夏天又悶熱得難受,樓上住著一個小姐,總是在后半夜活動發(fā)出聲響。我還從未投訴過她,既是從小養(yǎng)成的忍讓習性,更擔心我會被當作她的同類。
或許,因為在這里見不到蝙蝠。
姐姐常跟我說,蝙蝠是一種奇怪的動物,只在黑夜行動,捕食昆蟲與果子,并不會傷害我們。而人類天生就是白天行動黑夜睡覺的,因此人不應該對蝙蝠懷有恐懼,尤其在我們搬出可能與蝙蝠共居的山洞,學會自己搭建房子以后。后來,人之所以對蝙蝠感到害怕,是因為我們也漸漸成為了可怕的夜行動物。
第二章
“阿丸,你最愛吃的鵪鶉來了。”
這樣的記憶停留在八歲以前,自從樓上的老太太死后,我就再也不敢碰鵪鶉,連想一想都會惡心,至于原因嘛——你不覺得燒好的鵪鶉很像蝙蝠嗎?尤其是那小小的翅膀,暴出的胸骨,以及鉤子般的細爪。
我叫阿丸,這是媽媽給我起的小名,現(xiàn)在是我作為雜志編輯的筆名。最近半年來,我一直在考慮是否還要繼續(xù)從事這份沒有前途的職業(yè)?直至我的工作郵箱里收到這份來稿。
這個郵箱地址掛在公司微博與豆瓣平臺上,因此常被各種稀奇古怪的來稿塞滿,有三分之一是關(guān)于如何殺人的故事,還有三分之一基本上是妖魔鬼怪,最后三分之一讀完會讓你對他人與自己感到絕望,偶爾還會流下幾滴淚水。
大學畢業(yè)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懸疑世界》雜志的文字編輯,難以置信已過去了四年。作為一名懸疑雜志的女編輯,我讀過的殺人故事不計其數(shù),經(jīng)我手發(fā)表的小說也將近百篇。QQ上我有幾十號作者好友,幾個猥瑣的家伙常邀我出來吃飯,因為偷看了我貼在QQ空間里的照片,但我一律加以拒絕。除了公司組織的活動,我從未跟作者有過任何私人交往。
倒不是我有什么偏見:認定寫懸疑小說的都是變態(tài)。而是于我而言,這些家伙并無任何神秘感與好奇心。就像當你已吃下了一顆雞蛋,還會在乎母雞長什么樣?
不過,這一次即將例外。
子夜將至,我從郵箱里看到這篇投稿,同時在吃方便面——明知道這將毀滅自己的減肥大業(yè),但我無法空著肚子熬過漫漫長夜,雙眼就被這篇小說的名字勾住了。
剛讀完WORD文檔的第一頁,我就把鍵盤嘔吐得一塌糊涂。當我忍著難受與惡心,辛苦地清理完房間,卻并未躺回床上睡覺,而是重新打開電腦,繼續(xù)閱讀這篇小說。
謝天謝地,盡管開頭就是該隱與蝙蝠,但后面的故事基本與此無關(guān),而是作者在回憶十八年前的一樁殺人案……
確切地說是毒殺案。
那是詩人依舊受到尊敬,地溝油來不及泛濫,文藝青年在借黑澤明的錄像帶,警察制服仍是綠色的,街頭流行張學友與張雨生,幾乎沒人看過韓劇,小學校長不懂得開房,蒼井空還是處女的九十年代。
小說采用第一人稱,“我”在敘述一個女生的故事——她叫葉燕,1995年,從N市的重點高中考入北京大學。她完全符合那個時代的審美,雪白皮膚上烏黑的大眼睛,永遠在肩頭披著長發(fā),就像北島與顧城寫過的女神。在曉風殘月的未名湖畔,常有人看到她顧影自憐地漫步,抑或拿著一支笛子嗚嗚地吹奏半晌,身后留下一大群靦腆卻不敢靠近的中文系男生。
葉燕平時不怎么說話,跟室友也很少交流,經(jīng)常大半個月說不上兩句話。這樣的孤傲很難討人喜歡,當然僅限于女生圈子。她在寢室里只顧著自己埋頭看書,居然都是偵探推理小說,書架上一整排各種“殺人事件”。
她從不缺乏追求者,除了迷人的容顏與氣質(zhì),神秘的紅色貴族背景,也足以吸引攀龍附鳳的人們。但似乎無人擄獲其芳心,她對所有男生敬而遠之,反而讓更多的人前赴后繼,每天寢室都能收到鮮花,自然讓其他女生艷羨不已。
大一期末考試前夕,從不睡懶覺的葉燕,卻在寢室里昏睡了一天一夜,室友們也漠不關(guān)心。直到這天傍晚,還是一位女老師起了疑心,去寢室看望她,才發(fā)現(xiàn)葉燕的身體冰涼,嘴唇發(fā)紫,再摸鼻息,已然斷氣。
面對香消玉殞的尸身,老師與同學們惶恐畏懼,又不敢把事情弄大,就把葉燕悄悄送到大學醫(yī)院,上報心肌梗塞猝死了事。因為她的父母都在國外,當時通訊手段落后,竟然一時無法聯(lián)絡到。
然而,有個北大醫(yī)學部的實習生,也是葉燕的仰慕者,意外發(fā)現(xiàn)她的尸體,如同睡美人般送入了太平間。他偷偷掀開尸體被單,本想最后與女神告別,卻發(fā)現(xiàn)她有鮮紅色的尸斑,特別是耳廓、耳垂呈櫻紅色,并從死者口中嗅到一股杏仁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