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價:59.8 元
叢書名:高等院校通信與信息專業(yè)規(guī)劃教材
當前圖書已被 1 所學校薦購過!
查看明細
- 作者:蔡躍明
- 出版時間:2017/5/9
- ISBN:9787111558989
- 出 版 社: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TN929.5
- 頁碼:376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4
- 開本:16K
本書詳細介紹了現(xiàn)代移動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術和典型系統(tǒng),較充分地反映了移動通信工程設計和新技術。全書共12章,內容包括移動通信概述、移動通信信道、組網(wǎng)技術基礎、數(shù)字調制技術、抗衰落技術、多址接入技術、2G移動通信系統(tǒng)、3G移動通信系統(tǒng)、4G移動通信系統(tǒng)、專用移動通信系統(tǒng)、無線網(wǎng)絡規(guī)劃和5G移動通信。
本書可作為高等學校通信工程、信息工程、電子工程和其他相近專業(yè)的高年級本科生教材,也可作為通信工程技術人員和科研人員的參考書。
適讀人群 :高等學校通信工程、信息工程、電子工程和其他相近專業(yè)的高年級本科生,通信工程技術人員和科研人員
×獲獎教材。本書是“十二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也是國家精品課程主干教材。
×經(jīng)典暢銷。被眾多高校選作教材,成為移動通信領域的經(jīng)典教材。
×全新改版。為了反映移動通信發(fā)展的新狀況,作者不斷精心修改,編寫了新版本。
×全面系統(tǒng)。全面系統(tǒng)地介紹了現(xiàn)代移動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術和典型系統(tǒng),較充分地反映了移動通信工程設計和新技術×4G、5G)。
×配套完整。配套有習題參考答案、電子教案等多種教學資源,免費提供給選用本教材的教師。
本書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規(guī)劃教材《現(xiàn)代移動通信》的修訂版。近年來,移動通信持續(xù)保持高速發(fā)展,各種新技術層出不窮,使得手機成為世界上普及率最高的工業(yè)產(chǎn)品之一,并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隨著4G大規(guī)模商用和普及,5G研究如火如荼,當下已呈現(xiàn)出2G、3G和4G三網(wǎng)共存局面。在這種形勢下,原書已難以充分反映移動通信技術的發(fā)展及應用。鑒于此,我們秉持“保留基礎,推陳出新”的理念,在第3版的基礎上進行了較大程度的修訂,以盡可能反映新理論和新技術。本次修訂與第3版相比,主要的變化是結合技術發(fā)展和應用,重寫了3G移動通信系統(tǒng)和4G移動通信系統(tǒng),增加了5G移動通信的有關知識,并在第2章、第5章、第10章和第11章中分別增加了MIMO信道、聯(lián)合發(fā)射-接收分集與MIMO、數(shù)字集群通信進展和4G無線網(wǎng)絡規(guī)劃等內容,刪去第3版第6章的6.6.3節(jié)多載波CDMA、第7章的7.4節(jié)GPRS、第8章IS-95CDMA移動通信系統(tǒng)和第10章的10.3節(jié)應急移動通信系統(tǒng),改寫了第1章。
本次修訂后的內容仍可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2章)講述移動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移動通信信道的主要特點,第二部分(第3、4、5、6章)講述基本技術,內容涉及組網(wǎng)技術基礎、數(shù)字調制技術、抗衰落技術、多址接入技術等;第三部分講述典型移動通信系統(tǒng)的組成、接口和工作原理(第7、8、9、10、12章),包括GSM移動通信系統(tǒng)、3G移動通信系統(tǒng)、4G移動通信系統(tǒng)、專用移動通信系統(tǒng)、5G移動通信等;第四部分講述移動通信工程設計,內容主要涉及蜂窩系統(tǒng)的無線網(wǎng)絡規(guī)劃(第11章)。
本書第1、2、3、6、7、9、12章和附錄由蔡躍明編寫,第4、5章由吳啟暉編寫,第10、11章由田華編寫,第8章由高瞻編寫。蔡躍明負責初稿的修改和定稿,統(tǒng)編全書。
感謝使用本書的老師和同學的厚愛及鞭策,感謝機械工業(yè)出版社李馨馨編輯的支持和鼓勵,使得本書得以多次重印和改版。在本次的修訂過程中,得到了許多老師的幫助,我校研究生唐玄玄、陳德川、胡建偉和龍彥汕等做了許多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誠摯的感謝。
本次修訂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61371122,61671474)的支持。
本次修訂的難題在于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內恰當展現(xiàn)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尤其是高深理論的簡單化和通俗化處理。盡管取舍再三,但由于編者才疏學淺,書中難免出現(xiàn)一些錯誤和不妥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前言
第1章 移動通信概述1
1.1 引言1
1.1.1 移動通信的特點1
1.1.2 移動通信系統(tǒng)的組成3
1.1.3 工作方式3
1.2 移動通信的分類及應用系統(tǒng)5
1.3 移動通信的發(fā)展概況6
1.3.1 移動通信的發(fā)展簡史6
1.3.2 我國移動通信的發(fā)展9
1.3.3 移動通信的發(fā)展趨勢10
1.4 標準化組織11
1.4.1 國際無線電標準化組織11
1.4.2 歐洲通信標準化組織11
1.4.3 北美地區(qū)的通信標準化組織11
1.4.4 IEEE 802標準委員會12
1.4.5 中國通信標準化協(xié)會13
1.5 思考題與習題13
第2章 移動通信信道14
2.1 陸地無線電波傳播特性14
2.1.1 電波傳播方式15
2.1.2 直射波15
2.1.3 大氣中的電波傳播16
2.1.4 障礙物的影響與繞射損耗17
2.1.5 反射波19
2.1.6 散射波20
2.2 移動通信信道的多徑傳播特性21
2.2.1 移動通信信道中的電波傳播損耗特性21
2.2.2 移動環(huán)境的多徑傳播22
2.2.3 多普勒頻移22
2.2.4 多徑接收信號的統(tǒng)計特性23
2.2.5 衰落信號幅度的特征量25
2.3 描述多徑衰落信道的主要參數(shù)28
2.3.1 時延擴展和相關帶寬29
2.3.2 多普勒擴展和相關時間32
2.3.3 角度擴展和相關距離35
2.3.4 多徑衰落信道的分類36
2.4 陰影衰落的基本特性37
2.5 電波傳播損耗預測模型37
2.5.1 地形環(huán)境分類38
2.5.2 Okumura模型39
2.5.3 Hata模型41
2.5.4 擴展Hata模型42
2.5.5 室內路徑損耗模型42
2.5.6 IMT-2000模型44
2.6 多徑衰落信道的建模和仿真45
2.6.1 平坦衰落信道的建模和仿真45
2.6.2 頻率選擇性衰落信道的建模和仿真48
2.7 MIMO信道49
2.8 思考題與習題53
第3章 組網(wǎng)技術基礎55
3.1 移動通信網(wǎng)的基本概念55
3.2 移動通信環(huán)境下的干擾57
3.3 區(qū)域覆蓋和信道配置59
3.3.1 區(qū)域覆蓋60
3.3.2 信道(頻率)分配65
3.4 提高蜂窩系統(tǒng)容量的方法68
3.4.1 同頻干擾對系統(tǒng)容量的影響68
3.4.2 小區(qū)分裂70
3.4.3 小區(qū)扇區(qū)化70
3.4.4 覆蓋區(qū)域逼近方法71
3.5 多信道共用技術73
3.5.1 話務量與呼損73
3.5.2 多信道共用的容量和信道利用率76
3.6 網(wǎng)絡結構77
3.6.1 基本網(wǎng)絡結構77
3.6.2 移動通信網(wǎng)的典型網(wǎng)絡結構78
3.7 信令81
3.7.1 接入信令81
3.7.2 網(wǎng)絡信令83
3.7.3 信令應用84
3.8 移動性管理86
3.8.1 系統(tǒng)的位置更新過程86
3.8.2 越區(qū)切換87
3.9 思考題與習題89
第4章 數(shù)字調制技術90
4.1 數(shù)字調制技術基礎90
4.1.1 移動通信對數(shù)字調制的要求90
4.1.2 數(shù)字調制的性能指標90
4.1.3 數(shù)字調制信號所需的傳輸帶寬91
4.1.4 目前所使用的主要調制方式92
4.2 線性調制技術92
4.2.1 正交四相移相鍵控92
4.2.2 交錯正交四相移相鍵控94
4.3 恒包絡調制技術95
4.3.1 最小頻移鍵控MSK96
4.3.2 高斯濾波最小頻移鍵控GMSK99
4.4 “線性”和“恒包絡”相結合的調制技術102
4.4.1 M維相移鍵控MPSK102
4.4.2 M維正交振幅調制104
4.5 擴頻調制技術105
4.5.1 擴頻調制技術的理論基礎105
4.5.2 PN碼序列106
4.5.3 直接序列擴頻106
4.5.4 跳頻擴頻技術108
4.6 自適應編碼調制技術109
4.6.1 自適應編碼109
4.6.2 自適應調制109
4.6.3 自適應編碼調制110
4.7 多載波調制技術112
4.7.1 多載波調制技術的基本原理112
4.7.2 OFDM基本原理113
4.8 思考題與習題114
第5章 抗衰落技術116
5.1 抗衰落技術的基本原理116
5.2 分集技術116
5.2.1 分集的基本概念、分類及方法117
5.2.2 分集信號的合并117
5.2.3 空間分集120
5.2.4 時間分集121
5.2.5 頻率分集121
5.2.6 極化分集121
5.2.7 角度分集122
5.2.8 場分集122
5.3 自適應均衡技術122
5.3.1 自適應均衡原理122
5.3.2 均衡器的類型123
5.3.3 均衡算法124
5.3.4 自適應均衡器的應用127
5.4 多徑信號的分離與合并128
5.4.1 多徑信號分離與合并的概念128
5.4.2 RAKE接收機129
5.5 發(fā)射分集與空時編碼130
5.5.1 空時格碼131
5.5.2 空時塊碼(空時分組碼)132
5.6 聯(lián)合發(fā)射—接收分集與MIMO133
5.7 思考題與習題135
第6章 多址接入技術137
6.1 多址接入技術的基本原理137
6.2 FDMA方式138
6.2.1 FDMA系統(tǒng)原理138
6.2.2 FDMA系統(tǒng)的特點139
6.3 TDMA方式140
6.3.1 TDMA系統(tǒng)原理140
6.3.2 TDMA的幀結構140
6.3.3 TDMA系統(tǒng)的特點141
6.4 CDMA方式142
6.4.1 CDMA系統(tǒng)原理142
6.4.2 正交Walsh函數(shù)142
6.4.3 m序列偽隨機碼144
6.4.4 CDMA系統(tǒng)的特點146
6.5 SDMA方式147
6.6 OFDM多址方式148
6.6.1 OFDM-TDMA148
6.6.2 OFDMA149
6.7 隨機多址方式151
6.8 FDMA、TDMA與CDMA系統(tǒng)容量的比較153
6.8.1 FDMA和TDMA蜂窩系統(tǒng)的容量153
6.8.2 CDMA蜂窩系統(tǒng)的容量153
6.8.3 三種多址系統(tǒng)容量的比較156
6.9 思考題與習題157
第7章 GSM移動通信系統(tǒng)158
7.1 GSM系統(tǒng)概述158
7.1.1 網(wǎng)絡結構158
7.1.2 GSM的區(qū)域、號碼、地址與識別162
7.1.3 主要業(yè)務165
7.2 GSM系統(tǒng)的無線接口166
7.2.1 GSM系統(tǒng)無線傳輸特征166
7.2.2 信道類型及其組合168
7.2.3 語音和信道編碼176
7.2.4 跳頻和間斷傳輸技術177
7.3 GSM系統(tǒng)的控制與管理179
7.3.1 位置登記179
7.3.2 鑒權與加密181
7.3.3 呼叫接續(xù)184
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