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圓形”的文學批評》涵蓋文學基本理論、中國古代文論、文藝心理學思想等領域,在基本理論中突出文學批評理論。全書有對毛澤東關于體驗和興會的思想的闡釋,對中國古代小說理論源流的介紹評述,對中國早期文學敘事源頭的探尋,對中國古代生態(tài)文藝學思想的發(fā)掘,對老莊、孔孟以及佛家藝術心理學思想的闡釋,這些文童立意在互文關系中理解中國文論與西方文論,梳理建構中國特色文藝理論的本土思想資源,解析中西文學理論概念、范疇的可對應性,所提出的建設“圓形”文學批評的設想,集中表現(xiàn)了試圖銜接古今文論、融合中西文論的意向。
王先霈,1939年7月生于江西九江,1960年畢業(yè)于華中師范學院中文系,教授。曾任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文學批評學研究中心主任及校出版社總編;曾兼任湖北省作家協(xié)會主席、中國作家協(xié)會全國委員會委員、湖北省出版工作者協(xié)會副會長、中國出版工作者協(xié)會理事、中國中外文學理論學會副會長。曾獲國家教委首屆人文社會科學著作二等獎(1996)、湖北省社科著作一等獎(2007)、全國教育系統(tǒng)勞動模范稱號(1993),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2)。主編的文藝學教材獲***教材一等獎。主持的文藝學課程被評為教育部首屆精品課程(2003)。
自序
輯一 總論
體驗與創(chuàng)作
試說“詩人興會”
批評家的困惑和文學批評的出路——倡導開放性的社會歷史批評
建設“圓形”的文學批評
中西文學理論對話中的概念可對應性問題
作為文學研究前提的文學文本細讀
“心理”釋義和“藝術心理”釋義
文本的文學性與接受的文學性
經典的兩重性和對它的兩種態(tài)度
文藝心理學學科反思
文學批評的有效性漫議
詩歌世界中的“真我”與“他者”
輯二 中國綜論
研究中國古代小說理論的意義、途徑和方法
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解碼方式
中國古人對文學的幾種基本態(tài)度
三十年來文藝學家的中國古代文論研究
中國古代對詩學的理解
中國古代文學中的“綠色”觀念
從“謹嚴”到“浮夸”——古代敘事藝術的躍進
輯三 中國古代微觀研究
接受的遷移與創(chuàng)作的盛衰——讀《清代燕都梨園史料》零札
從音情頓挫到沉郁頓挫和清壯頓挫——唐宋人對文學境界的開拓與對形式美的體認
中國文學批評史研究中的創(chuàng)新和繼承——郭紹虞等人治學經驗及其現(xiàn)實啟示意義
陶淵明的人文生態(tài)觀
胡先輔為什么贊揚阮大鋮的山水詩
《文心雕龍·史傳》篇“傳體”說發(fā)微
善意誤讀的弊與功——從《管錐編》對《春秋》“五例”的解讀與闡發(fā)說起
輯四 現(xiàn)當代微觀研究
流行歌曲歌詞的文學性
豐子愷《護生畫集》對現(xiàn)代生態(tài)文藝學的啟示
從社會批判精神的張揚到人生意義的追問——閱讀《失聰宣判》的感受和思考
趙樹理大眾文學思想的特色及其歷史命運
輯五 序跋
《八十年代通俗文學》前言和結語
《文學批評導引》的緒論和結語
《湖北文學通史》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