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集結了CCTV證券資訊頻道執(zhí)行總編輯兼首席新聞評論員鈕文新的精彩文章,針對全球經濟發(fā)展現狀和趨勢,以及中國在國際經濟中的地位和挑戰(zhàn),主要評論了四方面問題:大國的危機與控制、國際博弈中的中國、全球經濟向哪里去、中國經濟逆勢而動,闡明了作者鮮明的觀點,并提出了我國在國際挑戰(zhàn)與機遇面前的應對之策。
新聞從業(yè)的路上有很多需要感恩的師長,在《學習》雜志社的時候,我的直接領導——總編輯于紹文(現任經理人傳媒董事長)和記者處處長魏春江(后任《人民論壇》秘書長)應當就是。他們對我沒有太多空洞的教導,卻給足我發(fā)展空間。遺憾,那時我只是名攝影記者。在經濟報道上也有兩位恩師,他們都是《中華工商時報》的創(chuàng)始人,一位是已故老社長、老報人丁望,還有一位是我的部門主任楊大明(現任財新傳媒副總編輯)。我記得那是1992年,《中華工商時報》要開辦“證券版”,但挑不出一個懂證券的主編,怎么辦?丁望總編輯在編委上說,讓楊大明的“市場部”去干這件事,因為他那個部門有個學數學的鈕文新,讓鈕文新去干。就在這樣的安排下,我開始專業(yè)從事證券報道,開始越來越系統(tǒng)地學習經濟學知識。因為干的時間越久,認知越深,越覺得證券市場與所有經濟事務的相關性越強,正如我經常告訴我的同事,搞清利率、匯率、稅率、市盈率之間的關系,才能更好地看懂股市。真該感謝《中華工商時報》給我們一群人創(chuàng)造了一個寬松、充滿激情而又更加貼近市場的工作環(huán)境,你在那兒干得好,總能獲得贊揚和激勵,恐怕也正因如此,讓后來的《中華工商時報》變成了中國第一批“市場化財經媒體”總編輯的搖籃。同時,《中華工商時報》也讓我學會了如何做一個合的新聞人,責任感、使命感貫穿我的新聞生涯——從記者到主任,從編委到總編輯。丁望老爺子的一句話今天依然是我的座右銘:真話不一定能說,所以可以不說,但我們絕不說假話。20多年過去了,我現在倒是覺得,沒有不能說的真話,就看你基于怎樣的初衷和依據怎樣的原則去說。我認為,只要心存對黨、對國家、對人民、對時代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那你所說的實話、真話就沒什么“異味”,所有讀者都能看出你用心良苦。這不是說大話、說空話,也無所謂給誰“拍馬屁”,而是我們這代新聞人身上特有的品性。無論是經濟新聞、社會新聞、政治新聞、國際新聞,他們至少應當是為“社會正義服務”的工具。尤其是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經濟新聞報道的背后都可能潛藏著各色利益的屬性,那我們應當如何面對?我的原則就是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優(yōu)先,這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而是無論全球經濟局如何演變,國家間利益爭奪始終客觀存在而且只會日趨劇烈的必然選擇,尤其是美元霸權延續(xù)、全球金融食利者階層不斷加厚的過程中,以實業(yè)為本的國家,其經濟利益必然受到嚴重擠壓。這也是中國經濟的真實寫照。談談“老鈕銳評”這套叢書吧。說實話,這是知識產權出版社編輯蔡虹女士抬愛的結果。2016年9月蔡虹找到我,希望知識產權出版社能夠為我出版這樣一套叢書,這真是讓我大喜過望,是很意外的驚喜。但我也很惶恐,一來時間有限,我除了提供原稿,實在沒有很多的時間投入;二來也擔心我一個小學生是不是擔得起人家出版社破費心思。但蔡虹很堅定,很快選題就獲得批準,而且整個過程中,基本沒用我操心,她們從我2007年到2017年年初——近十年的2000余篇文字評論當中遴選出了幾百篇并分為四部分,作為我本人有代表性的觀點呈獻給各位讀者。當全套叢書的目錄呈現在我面前時,我驚呆了,拋開個人因素客觀去看,甭說,還真挺吸引人的。我知道這項工作有多難,因為這件事我一直想做,但一直也沒做成。所以,我特別要感謝蔡虹和她的團隊,沒有她們的努力,也不可能有這套叢書。當然,這里也有我自己的努力。我來到CCTV證券資訊頻道工作已經快10年了。作為頻道的執(zhí)行總編輯兼首席財經評論員,每天都要面對觀眾。讓我可以問心無愧的是,10年間,包括到現在,每天夜里和早飯之后我都堅持閱讀大量國內外新聞,進到辦公室,要從當天的新聞中選擇一條,撰寫1500字左右的評論文章,這個習慣幾乎雷打不動,除非因故離開工作崗位。我涉獵的新聞內容十分廣泛,國際、國內、宏觀、微觀,股市、債市、外匯、樓市,等等,幾乎涵蓋所有經濟熱點和冷點。為什么會有那么多可說的?為什么說了10年還算不乏新意?關鍵靠讀書、學習、思考,更關鍵的是“沙盤推演”。多年的數學訓練讓我養(yǎng)成了一個習慣:逢事拒絕人云亦云,而是依據當下的客觀條件,并按照最基本的經濟學原理重新進行推演。這個過程讓我受益良多。因為,條件不同,結論不同,個性彰顯自然而然。比如在通脹問題上,我一直不敢輕易使用“通貨膨脹”一詞,而只講物價上漲。因為在我看來,物價上漲的誘因很多,尤其對于中國,貨幣超發(fā)往往不是物價上漲的原因,而是物價上漲不可控所導致的結果。比如房價上漲的根本原因是土地財政,如果貨幣供給不能滿足房價上漲需要,那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就無法充分實現;再比如美元貶引發(fā)國際大宗商品價上漲,鑒于中國商品價已經與國際市場價接軌,所以國際市場價必然傳導到國內,并導致原材料價高了,生產成本增加,這時央行必須滿足輸入性物價上漲所帶來的貨幣需求增加,如果不能滿足生產成本上升的貨幣需求,那企業(yè)生產就會停滯,國家經濟增長將無法保障。所以我提出:通貨膨脹——“流通中的貨幣膨脹”導致物價上漲只能在國家市場封閉的條件下才成立,開放條件下則不一定成立。諸如此類的問題很多,而我們不能簡單運用書本知識去得出簡單的結論。所以,這些年我的評論經常異于主流經濟學派的結論,“對”還是“不對”讓公眾去評說吧,但無論如何我們都要把握一個關鍵點:經濟學人需要提供更多一些視角,引導人們對經濟事務多問幾個為什么。這不只是國家、民族或政府的需求,同時也是每位投資者個人必然存在的需求。就說到這兒吧,希望這套叢書也能帶給您更多的思索。
鈕文新1985年畢業(yè)于首都師范大學數學系。1987年開始從事新聞工作,1990年開始專業(yè)財經新聞報道,是新中國首代專業(yè)財經記者。鈕文新在專業(yè)財經新聞領域從《中華工商時報》記者到《財經時報》總編輯,任職過所有財經新聞業(yè)務崗位。1996年到2000年,在中央電視臺經濟部工作期間,作為總編導、總撰稿制作完成大型電視專題片《走進國債》《金融風暴》和《資本市場》。
鈕文新看問題一貫堅持“國際視野、系統(tǒng)論證”的特點,所以他總能對國內經濟問題提出自己獨立的判斷。1997年在制作《金融風暴》系列片時,鈕文新在中國首次提出:“和平時期,一個國家安全并非軍事安全,而是經濟安全,而經濟安全的核心是國家的金融安全!痹撚^點受到中央政府的高度關注,國務院、人大常委會分別致電中央電視臺,甚至上門向鈕文新索要電視片腳本。經過多年的研究,2009年,他更是大膽地否定自己,提出:鑒于特殊的經濟結構,中國根本不具備效仿美國發(fā)展軌跡的歷史條件,所以金融必須回歸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本源,而且對中國而言,更需要關注實體經濟的風險,而金融風險則是實體經濟風險的衍生品。
20多年的財經新聞工作中,鈕文新幾乎訪遍了中外大牌經濟學者和經濟官員,撰寫文章上千萬字。2003年,他開始在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以及國內多家財經電視臺擔任財經評論員,他的評論風格視野寬闊、理論扎實、樸實無華、語言清晰、觀點鮮明、邏輯細膩、敏感透徹、獨到獨立。
如今,鈕文新除在CCTV證券資訊頻道擔任總編輯兼首席新聞評論員以外,還為《中國經濟周刊》、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等多家財經媒體撰寫專欄文章,并兼任國家發(fā)改委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理事,中國外匯研究院副院長,中央財經大學、防災減災學院客座教授等;2008年《金融危機》發(fā)生之后,鈕文新擔任當年國家社科基金重要科研課題——《國家金融安全》課題組總撰稿,不僅要參與研究,而且負責撰寫全部研究報告;同時,他的許多意見和建議獲得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
大國的危機與控制
特朗普的“資本通吃計劃”
美國的困境
美國經濟有路沒路
美國經濟疲弱加大債務違約概率?
美國掉入“流動性陷阱”
美國爭奪全球資本
美國爭奪實業(yè)資本加碼
美聯儲玩兒得真好
美國應帶頭去掉金融產能
特朗普將加劇全球資本爭奪
歐元危機?
歐洲沒瘋,但拼了
歐洲項莊舞劍
日本脆弱
請不要誤判了日本經濟
日本圖謀取代中國
敘利亞戰(zhàn)火背后真有金融意圖?
國際博弈中的中國
別被特朗普打亂陣腳
美聯儲在等待獵物
高度關注QE風險釋放
美國7年QE的中國得失
美國縮減QE之中國應對
美國政府“忽悠有術”
別被美國忽悠了
美國豁出去了,中國咋辦?
當心中國被炒
日本把中國當成“提款機”
別讓中國變成“自動提款機”
日本經濟政策扎向中國軟肋
中國買不到
商品價格走勢有利于中國
全球經濟向哪里去
“歐元危機”有點懸
全球經濟的冬天來了
全球經濟需要推倒重來
全球性滯脹不是沒可能
全球經濟一體化正在“開倒車”
全球經濟看誰熬得過誰
全球經濟“剩者為王”
中國“最壞”經濟狀況過去了嗎?
匯豐PMI回落事出有因
下一場金融危機發(fā)生在哪兒
應對“新危機”的解決方案
中國帶給世界的新觀念
中國經濟逆勢而動
貨幣政策必須確!皟刃鑿娊
中國經濟情況不妙
中國經濟缺什么?
中國經濟別總是“整詞兒”
為中國經濟“滯脹”憂
中國要敢于逆勢而動
要以“降成本”為突破口
新興、傳統(tǒng)兩手都要硬
不要輕言“經濟刺激失敗”
不能允許中國經濟如此脆弱
中國經濟需要信心和冷靜
貨幣政策不要再毀中國經濟
反對直不愣騰的經濟管理
中國經濟需要主動性增長
保護傳統(tǒng)產業(yè)優(yōu)勢
中國要懂得自己的優(yōu)勢
促改革和穩(wěn)增長并行不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