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為四章,分別為:孫桂芝運用蟲類藥抗腫瘤的理論基礎、孫桂芝對蟲類藥的具體運用、孫桂芝運用蟲類藥的常見配伍、案例選析。
第一章 孫桂芝運用蟲婁藥抗腫瘤的理論基礎
一、治療腫瘤當“以人為本”,而“以(補)形為先”
二、治形固本,求之于“補脾益腎”
三、帶瘤生存,須“攻補兼施”
四、蟲類藥物“血肉有情”,故“聲氣相應”
第二章 孫桂芝對蟲類藥的具體運用
一、以補益作用為主的蟲類藥
二、以攻伐為主的蟲類藥
1.穿山甲
2.壁虎
3.僵蠶
4.鼠婦
5.九香蟲
6.全蝎
7.蜈蚣
8.地龍
9.土鱉蟲
10.小白花蛇
11.螻蛄
12.蟾蜍
三、使用蟲類藥需注意的幾個問題
第三章 孫桂芝運用蟲類藥的常見配伍
一、小胃方(蜂房、白芷、蒲黃、血余炭)
二、天龍、僵蠶
三、鼠婦、九香蟲
四、雞內金、生麥芽、代赭石
五、地龍、桃仁、水紅花子
六、龍骨、牡蠣
七、桑螵蛸、桑椹
八、鹿角霜、白果
九、瓦楞子、白及
十、珍珠母、靈磁石
第四章 案例選析
病例1 牙齦癌切除術后,粒子植入術后
病例2 鼻咽癌放化療后,伴顱底骨質破壞
病例3 喉癌術后,放療后
病例4 喉癌術后,放療后
病例5 右肺癌術后、化療后,腎功能不全
病例6 右肺癌伴肺內轉移,化療中
病例7 右肺癌術后,多發(fā)顱內轉移,行愕?+化療后,復發(fā)后行放療治療,口服靶向藥中
病例8 左肺癌術后,“放化同步”治療中
病例9 右肺混合癌,“放化同步”治療中
病例10 左肺小細胞癌術后,化療后
病例11 食管鱗癌術后、化療后,左鎖骨上淋巴結轉移放化療后
病例12 胃低分化腺癌(部分為印戒細胞癌)術后
病例13 胃黏液腺癌(部分為印戒細胞癌)術后,化療后
病例14 肝門膽管中分化腺癌,行膽腸吻合術后
病例15 原發(fā)性肝癌介入治療后
病例16 原發(fā)性肝癌介入治療后
病例17 原發(fā)性肝癌術后,介入治療后
病例18 膽囊中分化腺癌術后
病例19 膽囊中低分化腺癌術后
病例20 胰頭癌肝轉移灶介入治療后
病例21 胰腺體尾部癌,肝內多發(fā)轉移
病例22 胰腺頭、體交界處癌,愕噸瘟坪ó
病例23 直腸類癌術后,化療后
病例24 乙狀結腸中-低分化腺癌術后、化療后,肝轉移術后
病例25 降、乙結腸中-低分化腺癌術后,化療中
病例26 橫結腸中-低分化腺癌術后,化療后
病例27 升結腸低分化腺癌術后,化療后
病例28 闌尾黏液性囊腺癌術后,化療后
病例29 十二指腸乳頭癌術后,化療中
病例30 腎透明細胞癌術后,靶向治療+生物治療中
病例31 左腎癌術后、免疫治療后,肺轉移
病例32 左輸尿管-左腎低級別尿路上皮癌術后,膀胱灌注治療中
病例33 膀胱尿路上皮癌術后復發(fā),電切術后
病例34 膀胱癌復發(fā)術后,灌注治療中
病例35 甲狀腺乳頭狀腺癌術后
病例36 左側乳腺癌(三陰型)術后,放化療后
病例37 左側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化療后
病例38 左側乳腺癌術后,放化療后
病例39 卵巢癌術后,化療后
病例40 雙側卵巢癌術后化療中
病例41 右側卵巢透明細胞癌術后
病例42 子宮內膜低分化癌術后,化療后
病例43 子宮內膜腺鱗混合癌術后,化療中
病例44 低分化子宮內膜癌(部分伴有間質肉瘤分化)術后,化療后
病例45 子宮內膜高分化腺癌(少部分有黏液分泌)術后,“放化同步”治療中
病例46 宮頸癌術后、放化療后,肺轉移切除術后
病例47 陰道癌雙肺轉移,放化療中
病例48 右側腦膠質分化不良性星形細胞瘤術后,放療后
病飼49 巨細胞腦膠質母細胞瘤術后
病例50 髓母細胞瘤術后,放化療后
病例51 胸腺瘤(侵犯左上肺)術后,放療后
病例52 縱隔及頸部霍奇金淋巴瘤化療后,放療中
病例53 扁桃體非霍奇金淋巴瘤術后,放化療后
病例54 鼻腔NK/T淋巴瘤化放療后復發(fā),再行放療后
病例55 背部惡性梭形細胞肉瘤術后、放療后,復發(fā)再次手術后
病例56 右側腘窩黏液性脂肪肉瘤術后
病例57 左足內踝下方跟骨外側多形性橫紋肌肉瘤2次復發(fā)手術后,肺轉移
病例58 陰道壁惡性黑色素瘤術后,化療后
病例59 背部惡性黑色素瘤術后,肝轉移術后、生物治療后
病例60 骨巨細胞瘤術后、化療后,肺及右側胸壁骨骼肌轉移再次手術及化療后
參考文獻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名醫(yī)臨證精要:孫桂芝蟲類藥療癌醫(yī)案集要》:
一、小胃方(蜂房、白芷、蒲黃、血余炭)
孫桂芝教授治療胃癌常用“小胃方”,是指由露蜂房、白芷、生蒲黃、血余炭四藥組成的小方,本意在于修復胃黏膜,對胃黏膜炎癥、糜爛、潰瘍等具有祛瘀生新、解毒收口的作用。由于胃惡性腫瘤屬“惡肉”,潰瘍、糜爛后屬“惡瘡”,因此上述配伍可起到“祛腐解毒、祛瘀生新”的效果,現代藥理學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
1.蜂房
如前所述,本品具有攻毒療瘡、消腫散結、祛風通絡、清熱解毒、溫陽益腎之功效。如《本草便讀》中說:“露蜂房人陽明而質毒,疔瘡瘰疬宜求……附骨癰癩,制方可采”,《證類本草》中稱其能“主諸惡疽、附骨癰根在臟腑,歷節(jié)腫出,疔腫,惡脈諸毒皆瘥”,《日華子本草》又言其能“治乳癰、惡瘡”。因此蜂房作為瘍科要藥,臨床應用極其廣泛。《本草綱目》蟲部第三十九卷:“露蜂房,陽明藥也。外科、齒科及他病用之者,亦皆取其以毒攻毒,兼殺蟲之功耳”,《本草求真》亦說:“蜂房味苦咸辛,氣平有毒,為清熱軟堅散結要藥”,可見其主要擅長清熱解毒、軟堅散結。除此之外,蜂房還有益腎溫陽、固攝下元之功,歷代醫(yī)家常用其治療陽痿、遺尿、帶下清稀,效果顯著。已有研究證實,露蜂房有促進肺腺癌細胞株SPC-A-1凋亡,以及阻斷小鼠前胃癌及癌前病變的作用。故孫桂芝教授亦常用之于抗肺癌、胃癌、乳腺癌等。
2.白芷
始載于東漢《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其性溫,味辛,歸胃、肺、大腸經,主要功效《日華子本草》中說:“破宿血,補新血……排膿……止痛生肌”,《藥性論》中記載其可“除風邪……能蝕膿”,《中國藥典》中記載:“散風除濕,通竅止痛,消腫排膿”,屬內、外科常用藥物,尤其對于瘡瘍腫痛,初起能消散,潰后能排膿,F代研究表明,白芷的主要成分歐前胡素對人膀胱癌細胞系E-J細胞株增殖、人肝癌細胞株BEL-7402細胞增殖、胃癌細胞株BGC增殖均具有抑制作用,且呈濃度一效應關系;歐前胡素對人乳腺癌細胞系BCAP細胞株增殖也具有抑制作用。胃癌組織代謝旺盛、生長迅速、容易壞死脫落,形成“潰瘍”型病灶,實屬熱毒內蘊、腐血壞肉所致,故在臨床中選取白芷之拔毒抗癌、消腫散結、祛腐生肌、止痛緩急諸功效,以使癌毒透發(fā)外解、潰瘍收斂,促進胃黏膜組織局部破損修復。
3.血余炭首載于《神農本草經》,味苦,性平,無毒,入肝、胃經,有止血消瘀,生肌長肉,利尿之功效。《五十二病方》中有“止血出者,燔(燒)發(fā)安其(創(chuàng)傷)”的記載,《名醫(yī)別錄》云:“止血,鼻衄燒之吹內立已”,《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中說:“其性能化瘀血、生新血有似三七,故善治吐血……使血管流通最有斯效”,《日華子本草》亦云:“煎膏長肉,消瘀血也”?梢娖渚哂谢钛寡、祛瘀生新之作用。
4.生蒲黃
別名蒲棒花粉、蒲黃草、蒲厘花粉,為香蒲科植物水燭香蒲、東方蒲或同屬植物的花粉。入藥歷史悠久,始載于《神農本草經》,被列為上品,為臨床常用中藥,具有活血化瘀、止血鎮(zhèn)痛、通淋的功效。在應用時,主要有生蒲黃和炮制品兩種。宋《證類本草》首先提出:“破血、消腫,即生使;補血、止血即炒用”;明《本草綱目》中說:“蒲黃,手足厥陰血分藥也,故能治血治痛,生則能行,熟則能止”;《景岳全書》記載:“凡預利者宜生用,欲固者宜炒熟用”。早在1865年Trousseau教授首先報道了靜脈血栓栓塞和惡性腫瘤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此后多年的研究證實腫瘤旁血栓可出現在靜脈、動脈或動靜脈中,由于疾病及治療導致的高凝狀態(tài)是腫瘤患者出現靜脈血栓栓塞的主要原因,故通過使用活血化瘀藥物改善高凝狀態(tài)可以防止血栓形成。現代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藥物通過修復胃血管內皮細胞損傷,抑制其增殖,可有效改善組織缺血缺氧的“血瘀”狀態(tài),而抑制腫瘤新生血管形成。蒲黃化學成分主要有異鼠李素、槲皮素、黃酮苷等,其水提物對Lewis肺癌小鼠移植瘤的生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可促使腫瘤細胞凋亡及細胞周期阻滯,水提物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對人胃癌細胞SNU16具有細胞毒作用。
因此,上述四藥配伍治療胃癌不僅符合中醫(yī)理法方藥,且有現代藥理學基礎,配伍組方具有科學性,臨床療效切實可靠。除此之外,小胃方還可對肺癌、乳腺癌等有明確的腫瘤抑制作用。當患者有咯血或黑便等出血傾向時,則可將生蒲黃改為蒲黃炭,并增加三七、仙鶴草等藥物,可以增強止血、生血、生肌祛腐之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