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按脊柱節(jié)段和特殊類別疾病將全書分為十部分73章,詳細介紹了顱椎交界區(qū)和上頸椎、下頸椎、頸胸段和胸椎、胸腰段和腰椎、腰骶骨盆交界區(qū)等部位的解剖、手術入路、生物力學,以及各節(jié)段脊柱疾病和脊柱畸形、脊柱腫瘤和血管病變、炎癥性疾病、脊柱感染等的手術治療的適應征、禁忌證、手術技術、手術技巧、并發(fā)癥、術后護理等,并且在每部分均做了精辟總結。
更多科學出版社服務,請掃碼獲取。
目錄
第一部分 顱椎交界區(qū)和上頸椎
第1章 顱椎交界區(qū)的外科解剖及生物力學 2
一、顱椎交界區(qū)的胚胎學 2
二、顱椎交界區(qū)的外科解剖 4
三、顱椎交界區(qū)的生物力學 15
四、總結 16
第2章 顱頸交界區(qū)和上頸椎的經口入路 17
一、解剖 17
二、顱頸交界區(qū)腹側的病灶 21
三、適應證 22
四、相對禁忌證 22
五、手術技術 22
六、總結 30
第3章 經上頜骨和經下頜骨入路顯露斜坡和上頸椎 31
一、解剖學回顧 31
二、適應證和禁忌證 32
三、手術技術 35
四、并發(fā)癥 38
第4章 顱頸交界區(qū)的高位頸椎- 咽后入路 39
一、內側咽后入路(前側咽后入路) 39
二、外側咽后入路 44
三、總結 47
第5章 顱頸交界區(qū)的后側入路和外側入路 48
一、后側入路 48
二、外側入路 51
三、外側咽后入路 52
四、遠外側入路 52
五、總結 54
第6章 后路遠側方顱椎交界區(qū)入路:側方經髁入路 56
一、解剖學回顧 56
二、適應證 58
三、相對禁忌證 58
四、術前成像 58
五、手術技術 58
六、術后處理 61
七、并發(fā)癥 61
第7章 顱頸區(qū)的內鏡治療 62
一、外科解剖學 62
二、手術技術 65
三、并發(fā)癥 70
四、討論 71
第8章 先天性顱頸交界區(qū)畸形、Chiari畸形和顱骨下沉(陷入)的手術入路 72
一、顱頸交界區(qū)的手術解剖 72
二、顱底陷入癥 72
第9章 類風濕關節(jié)疾病中顱頸關節(jié)手術方法 79
一、診斷與評估 81
二、適應證和相對禁忌證 85
三、手術方法 85
四、術后處理 92
五、并發(fā)癥 92
六、概要 93
第10章 顱椎連接不穩(wěn)和外科固定技術 94
一、解剖學回顧 95
二、適應證 97
三、手術技術 97
四、術后處理 102
五、并發(fā)癥 103
第11章 齒狀突骨折與螺釘固定 105
一、適應證 106
二、禁忌證 106
三、手術技術 106
四、術后處理 110
五、技術演變 111
六、并發(fā)癥 111
第12章 C1—C2損傷固定技巧 112
一、寰樞椎后路固定一般技巧 112
二、C1—C2側塊椎弓峽部螺釘固定 112
三、C1—C2側塊椎弓根螺釘固定 113
四、寰樞椎經關節(jié)固定 114
五、寰樞椎經椎板固定 115
六、Halifax夾固定 116
七、寰樞關節(jié)鋼絲技術 116
八、頸椎后路內固定融合術的適應證 118
九、前路手術治療上頸椎創(chuàng)傷后不穩(wěn) 118
十、總結 119
第二部分 下頸椎
第13章 下頸椎外科解剖學和生物力學 122
一、體表解剖 122
二、頸椎 123
三、神經血管結構 126
四、內臟 129
五、韌帶 129
六、筋膜和肌肉組織 130
第14章 前路椎間盤切除椎間融合 134
一、適應證 134
二、禁忌證 134
三、手術技術 135
四、術后處理 142
五、并發(fā)癥 142
第15章 內鏡下的頸椎前路椎間孔減壓術(Jho程序) 143
一、頸椎前路椎間孔減壓術的手術指征(Jho程序) 144
二、手術工具和技術 144
三、手術技術 146
四、術后處理 154
五、手術結果 155
六、討論 155
第16章 頸椎前路和后路的內鏡手術 157
一、解剖注意事項 157
二、適應證和相對禁忌證 158
三、手術器械和設備 158
四、手術準備和技術 159
五、爭議 165
六、總結 165
第17章 頸椎椎體切除、融合及椎體重建技術 166
一、解剖學回顧 166
二、適應證和禁忌證 167
三、手術技術 169
四、術后處理 185
五、并發(fā)癥 185
第18章 頸椎前路內固定技術 187
一、解剖學回顧 187
二、適應證 187
三、相對禁忌證 188
四、設備 188
五、手術技術 188
六、并發(fā)癥 191
第19章 頸椎間盤置換技術 192
一、適應證和禁忌證 192
二、頸椎人工椎間盤置換的潛在缺點 193
三、術前影像學評價 193
四、設備 193
五、手術室設置 194
六、患者體位 194
七、手術技術 194
八、術后處理 198
九、人工椎間盤置換的并發(fā)癥和不良預后 199
第20章 頸椎顯微減壓和椎板切除減壓術 201
一、診斷 201
二、適應證和禁忌證 201
三、手術技術 202
四、術后處理 206
五、并發(fā)癥 206
六、總結 207
第21章 頸椎椎板成形術 208
一、椎板成形術的類型 208
二、解剖學回顧 208
三、適應證和禁忌證 209
四、優(yōu)缺點 209
五、手術技術 210
六、術后處理 217
七、并發(fā)癥 217
第22章 頸椎后路固定技術:頸椎弓根螺釘固定,側塊螺釘固定,鋼絲固定 219
一、頸椎椎弓根螺釘固定 219
二、側塊螺釘固定 222
三、下頸椎鋼絲固定 224
第23章 小關節(jié)脫位損傷與手術治療 227
一、臨床表現(xiàn) 228
二、影像學評價 229
三、初期治療 230
四、手術治療 231
五、手術技術 233
六、術后處理 236
第24章 后縱韌帶骨化 237
一、流行病學 237
二、病理生理學 237
三、臨床表現(xiàn)和病程 238
四、診斷和影像學檢查 238
五、手術方式的選擇和結果 239
六、術后處理 244
七、并發(fā)癥 244
八、總結 245
第三部分 頸胸段和胸椎
第25章 頸胸段及胸椎的手術解剖和生物力學 248
一、手術解剖 248
二、生物力學 253
第26章 頸胸交界區(qū)的前路術式 254
一、解剖 254
二、手術技術 255
第27章 頸胸交界區(qū)的后外側入路:經椎弓根入路、肋橫突切除入路、側方胸腔外肩胛旁胸膜外入路 260
一、解剖 260
二、手術入路 264
三、總結 273
第28章 胸椎前外側經胸廓手術入路 274
一、解剖學因素 274
二、適應證 275
三、禁忌證 275
四、手術技術 275
五、術后處理 279
六、近端胸椎入路的注意事項 279
七、胸腰椎結合部入路的注意事項 279
八、并發(fā)癥 279
九、總結 280
第29章 前路和后路頸胸段穩(wěn)定技術 281
一、手術解剖 281
二、手術入路 281
三、體位 282
四、手術技術 282
五、頸胸段后方手術入路 285
六、前-后聯(lián)合入路 288
七、后-前-后聯(lián)合入路 288
八、總結 288
第30章 外側或后外側胸椎間盤微創(chuàng)切除術 289
一、患病率和臨床表現(xiàn) 289
二、解剖學因素 289
三、影像學檢查 290
四、適應證 290
五、前外側入路 293
六、側方入路 293
七、后外側入路 297
八、術后處理 299
九、并發(fā)癥 299
十、總結 300
第31章 胸椎的胸腔鏡及后路內鏡入路 301
一、胸腔鏡入路 301
二、后路內鏡入路 308
第32章 胸椎創(chuàng)傷的手術減壓和固定技術 317
一、解剖學回顧 317
二、適應證和禁忌證 318
三、手術技術 318
四、并發(fā)癥 321
第33章 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胸椎腫瘤的手術途徑 323
一、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胸椎腫瘤的發(fā)生率 323
二、臨床表現(xiàn)和評估 324
三、影像學研究和外科術前診斷 324
四、外科手術決策和患者期望 325
五、術前栓塞 326
六、胸椎手術入路 326
七、總結 332
第四部分 胸腰段和腰椎
第34章 胸及胸腰段脊柱的外科解剖和后方手術入路 334
一、肌肉解剖 334
二、后胸廓 335
三、后縱隔和神經血管結構 337
四、體腔外側入路 338
五、經肋椎關節(jié)入路 341
六、肋骨橫突切除入路 341
七、全椎體整塊切除:胸椎 343
八、累及肋骨的胸椎腫瘤的分期手術 346
九、一期后外側經椎弓根入路脊椎切除硬膜外減壓 349
第35章 胸腰段的胸腹聯(lián)合入路 354
一、中段胸椎的經胸入路 354
二、胸腰段的前方入路(切除第10肋的經胸膜膈肌入路) 358
三、胸腰段經胸膜-腹膜后入路(分離膈肌) 362
四、切除第11肋骨的胸腹膜外胸腰段入路 363
五、微創(chuàng)胸廓切開經膈肌入路(Mini-TTA) 367
第36章 胸腰椎骨折的外科重建技術 376
一、脊柱骨折分類 376
二、穩(wěn)定重建技術 377
第37章 腰椎前方腹膜后入路 386
一、解剖學回陑 386
二、適應證 389
三、禁忌證 389
四、手術技術 389
五、體位 390
六、切口 390
七、術后處理 393
八、潛在并發(fā)癥 393
第38章 腰椎后側和后外側入路 394
一、解剖 394
二、適應證/禁忌證 396
三、體位 397
四、手術技術 398
五、閉合切口 400
六、并發(fā)癥 401
七、總結 401
第39章 腰椎骨折的手術入路 402
一、腰椎骨折的分類 402
二、骨折類型 402
三、骨折的影像學評估 402
四、手術適應證 404
五、手術入路 404
六、手術的輔助 405
七、不同損傷節(jié)段的手術入路 405
八、操作步驟 407
九、并發(fā)癥 408
十、預后和康復 408
十一、總結 408
第40章 腰椎骨髓炎、腫瘤的減壓和固定 409
一、術前準備 409
二、后路手術 410
三、前方入路 411
四、椎體整塊切除術 413
五、重建 413
六、并發(fā)癥 414
七、術后處理 414
第41章 顯微腰椎間盤摘除手術:正中和旁外側入路技術 415
一、概述 415
二、適應證 416
三、解剖 416
四、器械 418
五、體位/準備 418
六、經正中入路外側椎間盤摘除術 418
七、經肌肉的旁外側入路椎間盤摘除術 419
八、微創(chuàng)通道下顯微椎間盤摘除術 421
第42章 經皮內鏡下椎間盤摘除術 423
一、手術解剖 423
二、適應證和禁忌證 428
三、手術技術 428
四、并發(fā)癥 435
五、總結 437
第43章 腰椎管狹窄癥的外科解剖和手術技術 438
一、癥狀 438
二、手術入路 439
三、閉合切口 442
四、術后處理 442
五、并發(fā)癥的防治 442
第44章 經椎弓根螺釘固定:開放和經皮技術 444
一、椎弓根解剖學 444
二、椎弓根螺釘的植入技術 445
三、總結 451
第45章 后路經椎間孔腰椎椎體間融合術 452
一、適應證和禁忌證 453
二、手術技術 453
三、術后處理 461
四、并發(fā)癥 462
第46章 前路腰椎椎間融合術 463
一、前路手術的優(yōu)點 463
二、患者選擇 463
三、適應證和禁忌證 464
四、手術技術(小切口入路) 464
五、術后處理 471
六、并發(fā)癥 472
七、總結 472
第47章 側方腰椎椎間融合術 473
一、適應證 473
二、禁忌證 474
三、術前規(guī)劃 476
四、手術技術 476
五、術后處理 482
六、并發(fā)癥和相應策略 482
七、總結 483
第48章 腰椎滑脫復位 484
一、分類 484
二、決策依據 485
三、治療選擇 485
四、總結 490
第49章 腰椎關節(jié)突螺釘固定技術 491
一、解剖研究 491
二、適應證 492
三、禁忌證 492
四、手術技術 492
五、術后生活規(guī)定及處理 495
六、并發(fā)癥 495
七、總結 495
第五部分 腰骶骨盆交界區(qū)
第50章 腰骶骨盆交界區(qū):解剖,手術入路,生物力學 498
一、解剖 498
二、腰骶交界區(qū)的手術入路 504
第51章 骶骨骨折的手術治療 512
一、解剖 512
二、診斷 512
三、骶骨骨折分型 513
四、手術治療 515
五、手術療效 519
六、并發(fā)癥 520
七、總結 520
第52章 軸向腰椎椎間融合 521
一、解剖學回顧 521
二、適應證和禁忌證 522
三、手術技術 523
四、術后處理 526
五、并發(fā)癥 527
六、經驗之談 527
第53章 骶骨螺釘及鋼板技術 528
一、歷史回顧 528
二、骶骨解剖 529
三、骶骨的生物力學 530
四、S1椎弓根螺釘 531
五、Jackson骶骨內置棒技術 534
六、S2骶骨翼螺釘 537
七、Chopin板/Colorado Ⅰ代骶骨板 539
第54章 髂骨固定 542
一、適應證 542
二、手術技術 543
三、術后處理 547
四、并發(fā)癥 547
第55章 骶骨腫瘤的手術切除/骶骨切除術和腰部骨盆重建 548
一、S3及以下水平的腫瘤 548
二、高位骶骨腫瘤(聯(lián)合前后入路) 550
三、骶骨重建 552
第六部分 脊柱畸形
第56章 頸椎后凸畸形手術方法 562
一、病因學 563
二、臨床表型 563
三、臨床評估 564
四、手術適應證 564
五、手術入路:前路,后路,前后路聯(lián)合 564
六、手術技術 564
七、總結 570
第57章 舒爾曼病的手術治療 574
一、適應證和禁忌證 574
二、手術技術 574
三、術后處理 578
四、并發(fā)癥 578
第58章 治療創(chuàng)傷性胸椎后凸畸形的手術入路 580
一、正常矢狀面平衡 580
二、椎體損傷對曲線的影響 580
三、胸椎后凸畸形的臨床表現(xiàn) 580
四、胸椎后凸畸形的手術矯正 581
五、截骨術的并發(fā)癥 583
六、總結 583
第59章 前路松解融合術在脊柱側凸治療中的應用 584
一、適應證 584
二、相對適應證 584
三、內鏡的禁忌證 585
四、相對禁忌證 585
五、融合節(jié)段的選擇 585
六、設備 585
七、術前及圍術期注意事項 586
八、體位 586
九、手術技術 586
十、預后 593
十一、總結 594
第60章 胸腰椎側凸和腰椎側凸的前后路治療 595
一、前路途徑 595
二、后路途徑 596
三、青少年特發(fā)性脊柱側凸 599
四、神經肌源性脊柱側凸 599
五、成人脊柱畸形 601
六、退變性脊柱側凸 601
第61章 青少年特發(fā)性脊柱側凸的手術治療:Lenke I—IV型 605
一、概述 605
二、適應證/禁忌證 611
三、手術方法 612
四、術后處理 618
第62章 平背綜合征的手術治療 619
一、病因 619
二、臨床表現(xiàn) 621
三、影像檢查與評估 621
四、非手術治療 622
五、手術治療 622
六、臨床結果 626
七、總結 627
第63章 退變性腰椎脊柱側凸的手術治療 628
一、自然史 628
二、病史及體格檢查 629
三、影像學評估 629
四、非手術治療 631
五、手術治療 632
第七部分 脊柱腫瘤和血管病變
第64章 脊柱原發(fā)惡性和良性腫瘤 642
一、介紹 642
二、評估 642
三、治療 643
四、惡性腫瘤 643
五、良性腫瘤 646
六、總結 651
第65章 脊柱轉移性腫瘤 652
一、臨床表現(xiàn) 652
二、評估 652
三、治療 653
四、“Pearls”的手術治療 656
五、總結 657
第66章 硬膜內腫瘤手術切除要點 658
一、適應證和禁忌證 659
二、手術技術 660
三、術后處理 664
四、并發(fā)癥 664
五、總結 664
第67章 脊髓血管病變 665
一、脊髓血管正常解剖 665
二、血管網狀細胞瘤 667
三、脊髓海綿狀血管瘤 669
四、脊髓動靜脈畸形(AVM) 672
第八部分 炎癥性疾病
第68章 強直性脊柱炎:后路頸椎及腰椎截骨矯形治療僵硬性脊柱矢狀面畸形 680
一、強直性脊柱炎伴頸椎后凸畸形的截骨矯形術 680
二、總結 689
第九部分 脊柱感染
第69章 細菌性、真菌性及結核性頸椎、胸椎、腰椎感染 692
一、脊柱感染的手術適應證和禁忌證 692
二、手術要點 693
三、術后處理 704
四、并發(fā)癥 704
第十部分 其他
第70章 脊柱槍傷的手術治療 706
一、流行病學 706
二、損傷機制 706
三、院前或搶救室治療 707
四、神經功能評估 707
五、影像學評價 707
六、手術干預的適應證 707
七、晚期并發(fā)癥 709
八、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新奧爾良經驗 709
九、總結 710
第71章 椎體成形術與椎體后凸成形術 714
一、治療目的 714
二、適應證 714
三、禁忌證 714
四、并發(fā)癥 714
五、術前準備 715
六、椎體后凸成形術和椎體成形術的放射解剖學 715
七、椎體成形術和椎體后凸成形術的設備 715
八、過程 717
九、術后處理 722
十、潛在的不利結果 722
第72章 取移植骨手術技巧 724
一、移植骨選擇 724
二、取自體骨手術技巧 724
三、總結 729
第73章 硬脊膜撕裂 730
一、解剖回顧 730
二、臨床診斷 731
三、硬脊膜撕裂非手術和手術治療 731
四、術中手術修補 732
五、總結 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