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水邊 ![]()
收錄了顧村言的品文論藝之文,有讀書隨筆,亦有書畫品賞、知人論世之作,寫人求其真誠樸素,寫文求其雅潔樸淡,無論是說古代之王羲之、梁楷、沈復、板橋,還是契訶夫、廢名、沈從文、陳渠珍、汪曾祺、黃裳等,無不是娓娓道來,以誠感人,既見其才情所寄,又可見其見識與視野。
謂“印象閱讀”,乃是寬泛的閱讀評論�;蛴扇思皶�,或由書及人,不突出學理性,重在閱讀的感悟,重在對作者的性情與風格的解讀,重在寫作方式與風格的多樣性�!坝∠箝喿x叢書”將在書評與印象記之間,尋找一種妥協(xié)、一種融合。入選作者,則老少成宜。愿望是借這樣一本書,為不同讀者提供較為豐富的知識、趣味與見解,為當今書評類寫作狀況,留下一幅色彩斑斕的景象。
總序
一直想編一套書評叢書。 可是,何謂書評?何謂嚴格意義上的好書評?難以界定。蕭乾先生早在上個世紀30年代就出版的《書評研究》一書,算是中國最早的書評理論專著。后來,他編輯《大公報》副刊,不遺余力地發(fā)表書評,呼吁專業(yè)的、好的書評家亮相。雖曾一時熱鬧,但可惜曇花一現(xiàn),書評的形式和功能,并沒有受到重視。直到80年代,書評方才又引起討論和關(guān)注。近年來,隨著一批報紙書評專版和網(wǎng)絡(luò)論壇的出現(xiàn),頗有一些書評新銳的亮相,令人耳目一新。 不過,寫好書評,難乎其難。出現(xiàn)職業(yè)的書評家群體,更非倉促間就能顯現(xiàn)。于是,編輯書評叢書的想法,只好仍閑置一旁。 且回到閱讀的本意上——印象。 所謂“印象閱讀”,乃是寬泛的閱讀評論�;蛴扇思皶�,或由書及人,不突出學理性,重在閱讀的感悟,重在對作者的性情與風格的解讀,重在寫作方式與風格的多樣性。 如今,電子閱讀方式來勢兇猛,傳統(tǒng)紙媒的閱讀方式和寫作方式,已遭遇極大挑戰(zhàn)。然而,無論閱讀方式如何變化,閱讀的本意應該不會改變。讀者依然需要通過各種途徑,了解某位作者的方方面面,需要看看別人的閱讀印象如何形成、如何演繹,進而,在別人的印象中,延伸自己的閱讀。 “印象閱讀”叢書,將在書評與印象記之間,尋找一種妥協(xié)、一種融和。入選作者,則老少咸宜。 最大愿望,是借這樣一套叢書,為不同讀者提供較為豐富的知識、趣味與見解,為當今書評類寫作狀況,留下一幅色彩斑斕的景象。 李輝 2010年5月,北京
顧村言,生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揚州興化人,現(xiàn)供職于上�!稏|方早報》、著有《人間有味》、《人間優(yōu)游》等。
汪成法,一九七二年十一月生于河南沁陽。一九七九年入學讀書,其后三十年間取得過小學、初中、中專、大專、本科、碩士、博士畢業(yè)文憑,另加一個博士后證書,教過小學、初中,現(xiàn)在大學教書,已是老老師。 西閃,真名包忠。獨立作家、書評人。長期在《南方都市報》、《新京報》、《三聯(lián)生活周刊》、《時代周報》等媒體上撰寫政治思想專欄和文化藝術(shù)評論。
《在水邊》目錄:
第一輯 品文論藝 奈何奈何——《喪亂帖》觀摩雜說 逸筆草草且淋漓——“千年丹青”品梁楷畫作手記 彌讀彌奇的《艽野塵夢》 “人的一切都應該是美麗的”——重讀契訶夫小說散記 會心之處話廢名 我心中的沈從文 再品《邊城》 走進《邊城》 櫓歌沒有了,“翠翠”還在 清冷與小溫——汪曾祺故里行 海上何處“聽水齋”?——汪曾祺與上海的往事 珠湖?老人 小樓深巷恂然一翁——黃裳印象記 士之風骨魂兮歸來——南社百年祭 《汶川影像志》的悲憫與真實 第二輯 閑說閑讀 天真平和一老頭 快活朱新建 書室記 閑翻閑讀念揚州 剎那朝圣——“晉唐宋元書畫藏品展”觀摩手札 兩部書與兩個城市 閑說板橋 閑情的境界 一個表象,孔子“全球化” 孔子的茅屋 清蒸之味是本色 葦蕩蘆根 湯瓠子 菰蒲深處說茭白 馬齒寄遠 雪底菠菜 清簡豇豆 《讀書識小錄》目錄: 引言 (一)《病相報告》 (二)《齊人物L》 (三)《回眸“學衡派”》 (四)《周作人自編文集》 (五)《文壇三戶》 (六)《周作人年譜》 (七)《周作人文類編》 (八)《禪機》 (九)《胡風集團冤案始末》 (十)《茱萸集》 (十一)《中國新時期小說主潮》 (十二)《荊棘路》 (十三)《碧空樓書簡》 (十四)《文事談舊》 (十五)《中國意識的危機》 (十六)《淺酌書�!� (十七)《泥土腳印》 (十八)《人書俱老》 (十九)《漏船載酒憶當年》 (二十)《答客問》 (二十一)《中國現(xiàn)代作家的浪漫一代》 (二十二)《泥土 腳印(續(xù)編)》 (二十三)《活著》 (二十四)《來燕榭書札》 (二十五)《我的1976》 (二十六)《阿英全集?附卷》 (二十七)《俞平伯年譜》 (二十八)《沈從文年譜》 (二十九)《新文學資料叢話》 (三十)《大塊文章》 (三十一)《晚翠文談新編》 (三十二)《回憶與思考》 (三十三)《半生多事》 (三十四)《沈衛(wèi)威講胡適》 (三十五)《胡適日記全編》 (三十六)《云集》 (三十七)《黃裳自選集》 (三十八)《上海摩登》 (三十九)《書之歸去來》 (四十)《青燈集》 (四十一)《解讀周作人》 (四十二)《我的精神自傳》 (四十三)《思辨錄》 (四十四)《終刊號叢話》 (四十五)《大學之大》 (四十六)《周作人傳》 (四十七)《中國現(xiàn)代學術(shù)要略》 (四十八)《關(guān)于廢名》 (四十九)《楊振聲編年事輯初稿》 (五十)《我仍在苦苦跋涉》 (五十一)《晚窗偷讀》
《在水邊》精彩試讀:
若把契訶夫與中國現(xiàn)代作家相比,他是與沈從文相近的,而與魯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則拉開了差距,因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立場依然是與那些平凡人物隔離的。比如,同樣是寫所謂“克夫”的不幸女人,對比契訶夫的《寶貝兒》與魯迅的《祥林嫂》,或許可以看出這種差別。 《寶貝兒》寫的是一個純樸得可笑的姑娘奧蓮卡,被人戲稱為“寶貝兒”,先嫁給了一位劇場經(jīng)理,從此一心撲在了劇院的工作上,“她參加彩排,糾正演員的動作,監(jiān)視樂視的行為。遇到本城報紙上發(fā)表對劇團不滿的評論,她就流淚,然后跑到報館編輯部去疏通”。劇院經(jīng)理意外去世后,一位做木柴生意的鄰居安慰她,也打動了她,次年奧蓮卡嫁給了這位木柴商,從此“她覺得自己仿佛已經(jīng)做過很久很久的木材買賣,覺得生活中頂要緊、頂重大的東西就是木材。什么梁木啦,圓木啦,薄板啦,等等,在她聽來,這些詞兒包含著某種親切動人的意味”o而此時對于看戲,她回答說:“我們是干活兒的人,我們哪兒顧得上去看那些胡鬧的玩意兒�?磻蛴惺裁春锰幠亍ぁ� 第二次克夫后,在度過一段空虛期后,她與租她家房子的獸醫(yī)成了朋友,從此奧蓮卡逢人開口閉口談的都是各種家畜、各種動物的疾病。獸醫(yī)離開一段時間后竟帶著妻兒歸來,喜出望外的奧蓮卡每天都要看著小男孩做作業(yè),每天接送他上學……最后她看著孩子熟睡,最害怕的事是這孩子會離開她…… 《寶貝兒》剛發(fā)表時,不少讀者都以為契訶夫是以嘲諷的態(tài)度寫寶貝兒——那個丟失了自己、“完全沒有自己見解”的女人,高爾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閱讀后給契訶夫?qū)懶耪f:“您在用您的小小的短篇小說做著不起的事情——在人們的心中喚起對這個渾渾噩噩、半死不活的生活的厭惡心情,讓這個生活見鬼去吧!” 從契訶夫的本意來說,高爾基所言并沒有錯,《契訶夫札記》中便有這篇小說的原始素材: 她本是演員的妻子,因而她愛戲劇,愛作家,好像她把全部身心都放到丈夫的事業(yè)上去了。大家都驚奇:他娶到了這么一個好妻子;但他去世了,她再嫁給一個糖果點心商,結(jié)果怎樣呢,熬果醬成了她最喜歡做的事情,她已經(jīng)瞧不起戲劇了,因為她在模仿第二個丈夫方面是虔誠的。 這些女人的內(nèi)心同她們的面貌和服飾一樣,也是灰色和無生氣的。她們之所以談論科學、文學和傾向之類的東西,只是因為她們是學者和作家們的妻子和姐妹。如果她們是警察或牙醫(yī)的妻子和姐妹,那她們就會同樣熱烈地談論火災或牙齒。讓這些女人去議論與她們格格不入的科學方面的事情吧,而且還得聽她們講,這就是奉承她們的不學無術(shù)。 然而托爾斯泰讀過這篇文章后卻極其喜愛,到處推薦,并分析說,契訶夫本意“顯然是想嘲笑憑著他的推理認為是個可憐蟲的“寶貝兒”,“因為是無意中寫出來的”,契訶夫的本心“不允許”他嘲笑,結(jié)果一開口“卻成了贊許”——托翁的分析我以為是成立的。 寫作素材和最后的寫作結(jié)果出現(xiàn)偏差是很正常的,而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的偏差,原因就在于作者是在用情感寫作,用良知與情感豐滿筆下的人物。契訶夫要寫這樣的人物,最初當然不無嘲諷之意,從札記來看,契訶夫的本意其實是要擠出并呈現(xiàn)那些女人所具有的“奴性”成分的,但他人性里的溫暖與卑微人物“血脈相通”,使得最后的呈現(xiàn)并不相同,對比虛偽的劇團經(jīng)理、逢場作戲的木材商與庸俗的獸醫(yī),反而映襯出“寶貝兒”的單純質(zhì)樸,所以也有人從中看出契訶夫贊許的是一種普通女性真正的自我犧牲——一種真正的“大我”,就像國人所說的“菩薩”。而最后,作品的真正價值終于讓位給了“人性”與“美麗”——而這未嘗不是契訶夫內(nèi)心深處所追求的。 契訶夫自己說:“把自己身上的奴性一滴一滴地擠出去。”“人的一切都應該是美麗的——無論是面孔,還是衣裳,還是心靈,還是思想�!� ——這是一些讓人怦然心動的話語。 “人是美麗的“只是一個希望,契訶夫說:“再過三百年,生活將會變得多么美好�。 保ㄗ骷�?guī)炱樟只貞洠獮槭裁词侨倌�,而不是三十年或一百年,用如此之長的時間期許這樣的詩意是建立在對當下絕望的基礎(chǔ)上的。 但契訶夫絕望透了嗎· 還是來看他的作品:契訶夫?qū)懥四敲炊嗟臒o奈,比如《一個公務員之死》、《套中人》、《變色龍》,乍看起來,契訶夫筆下的那些平凡人物幾乎讓人感覺不到希望,灰色、陰郁、消極,那些可憐卻又可悲的小人物有什么未來呢·而事實上,這只是表面的感覺,就像《寶貝兒》給人的表面感覺一般,和契訶夫有過密切交往的人會說到他身上某種像水晶一樣經(jīng)久不變的冷漠,他的文字客觀,不動聲色,幾無自己的主觀情緒,契訶夫?qū)Υ说慕忉屖恰盎蛟S來自一個醫(yī)生的體驗,精細的診斷,不帶偏好之情,不懷惻隱之心,而是一份深沉的同情”。他不想用主觀的情緒感染他人,他不想“教導人做什么”,他只是畫出那幅剪影來,讓你們自己看,自己對照一一他直覺這些人是不應當這樣生活的,因為這根本不是“人的生活”,那些人更多的只是身不由己,庸俗社會的大染缸染就了他們的庸俗,他希望他們能像自己這“農(nóng)奴的兒子“一般,”“把自己身上的奴性一滴一滴地擠出去”。然后,“在一個美麗的早晨醒來,覺得自己的血管里流的已經(jīng)不是奴隸的血,而是真正人的血了”。 所以他的絕望只是當下的絕望,換言之,即暫時的,而非透入心髓的絕望。 契訶夫是有著他的希望的。 (四)相信永恒,相信未來的人心 契訶夫仿佛是俄羅斯夜空的一顆亮而巨大的星子,一直溫暖注視著人類,那些遙遠的俄羅斯鄉(xiāng)村,那些寒冷的草原,那些溫暖而低微的平凡人事。讀契訶夫的文字,幽默之外,更有一種含淚的微笑。 他是心疼自己筆下的一切人物的,即使那是“變色龍”一般的小人物,即使對于他所厭惡的“庸俗人的庸俗”或“奴性”,他給出的其實并沒有苛責,最多只有一點點善意的嘲諷與溫暖——雖然表面他好像是冷漠的,但其實他的心一直在那人的身邊。 契訶夫擁有的其實是一種悲憫的境界——說彼時的契訶夫是悟道者大概并不為過。 從這個角度而言,憑著一種骨子里的寂寞與孤獨,契訶夫其時已經(jīng)抵達了永恒,時間愈久,契訶夫的魅力就愈加明顯。 契訶夫其實也是相信永恒的。 他在《在大車上》寫一位進城的鄉(xiāng)村女教師: 她有這樣一種感覺,仿佛她在這一帶地方已經(jīng)生活過很久很久,將近一百年了。她覺得從城里到她的學校,一路上每塊石頭,每棵樹,她都認得。這兒有她的過去,有她的現(xiàn)在,至于她的未來,那么除了學校、進城往返的道路,然后又是學校,又是道路以外,她就想不出什么別的前景來了。…… 而在契訶夫本人最喜歡的那篇《學生》中,則可以看出契訶夫的悟道者身份及信仰所在�!秾W生》寫神學院的大學生伊凡·韋里科波爾斯基打完山鷸,夜行回家的路上經(jīng)過寡婦菜園,遇見母女倆在夜色中燒起一堆篝火,大學生上前取暖,自然而然地聊起《路加福音》上所載耶穌被捕的那一夜,“彼得恰好就在這樣一個寒冷的夜晚在篝火旁邊取暖”,大學生說起彼得的啜泣,“瓦西里薩雖然仍舊陪著笑臉,卻忽然哽咽一聲,大顆的淚珠接連不斷地從她的臉上流下來”,告辭后的學生想到哭泣的母女倆,便認為“剛才他所講的一千九百年前發(fā)生過的事就跟現(xiàn)在,跟著兩個女人,大概也跟這個荒涼的村子有關(guān)系,而且跟他自己,跟一切人都有關(guān)系……他的靈魂里忽然掀起快樂,他甚至停住腳站一忽兒,好喘一口氣。過去同現(xiàn)在,是由連綿不斷、前呼后應的一長串事件聯(lián)系在一起的�!彼X得他剛才似乎看見這條鏈子的兩頭:只要碰碰這一頭,那一頭就會顫動。 從這一點看,與其說契訶夫相信的是永恒,不如說契訶夫相信的是人心。他相信的是千百年間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就像中國俗語所云:“人心都是肉長的”,從這一點看,其實是可以相信人類的未來的。 契訶夫說:“那些我們稱之為不朽的或簡稱之為好的作家,那些使我們陶醉的作家,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而且非常重要的特征:他們在朝著一個什么地方走,而且召喚您向著那個地方走……他們中的一些人,按各自不同的大小才干,有最近的目標:廢除農(nóng)奴制度,解放祖國,政治,美好的事物,要不干脆就是伏特加,像杰尼斯·達維多夫一樣;而另一些人則有遙遠的目標:,上帝r,九泉下的生活,人類的幸福,等等。他們中的優(yōu)秀分子都是現(xiàn)實主義者,把生活寫成它本來有的樣子,但由于每一行文字者區(qū)像浸透了漿汁似的浸透著目標感,您除了生活本來的樣子外還感到那種應該有的生活,而這一點也就使您心醉�!� 可以說,除了初出道的平庸之作,契訶夫成熟的作品一直浸透著這樣的情感——“除了生活本來的樣子外還感到那種應該有的生活”,“不能再這樣生活下去”,《醋栗》、《帶狗的女人》、《出診》、《出差》、《新別墅》、《新娘》等無不如斯,而且,愈到后來,這種相信人性永恒、未來美好的信念就愈加明顯。 契訶夫辭世前說的最后一句話是——“我太久太久沒有喝香檳了”。 奧爾迦·克尼碧爾回憶說:“這是一個悶熱的七月夜晚.他們打開了所有的窗戶,但病人仍然呼吸困難。醫(yī)生們給他注射了一針樟腦油,仍無法恢復心跳。到盡頭了。有人拿來了香檳�!矕|·巴甫洛維奇’,他仿怫到某種重力的拉扯,十分艱難地坐起,高聲用德語(他的德語說得很差)對醫(yī)生說:‘Ichsterbe’‘我要死了�!缓笏掌鹁票�,把臉轉(zhuǎn)向我,努力給出他最好的笑容,說:‘我太久太久沒有喝香檳了�!届o地一飲而盡,然后輕輕地往左側(cè)躺下�!� 就像他的小說,在苦難人生的背后,契訶夫一直希望營造或捕捉一絲讓這個世界亮起來的清美的光輝,并讓這一小片光溫暖世道人心——他自己最后留給后人的便是“最好的笑容”。 他曾經(jīng)念念在茲的,是那些失去了的人心,那些丟失了“人”這個字而成為“奴”的人,他或許想用自己的笑容照亮他們。 對比中國當下的現(xiàn)實,契訶夫作品正呈現(xiàn)出真正的現(xiàn)實主義的光輝甚至可以說,一些小說或言論一字不易,對于當下的中國依然十分貼切。契訶夫筆下的奴性是一面鏡子,在這個物質(zhì)而浮躁的當下,又有多少人自愿或不自愿地成為強權(quán)、虛偽或物質(zhì)的奴隸·契訶夫曾說:“你的面包是黑色的。你的命運也是黑色的�!痹诋斚轮袊胺颗薄ⅰ败嚺�、“卡奴”的背后,當權(quán)貴階層可以讓一位大學生在上海工作50年才真正買得起一套可供棲身的小小住房時,這個世界,又有多少“人”的尊嚴可以負擔得起呢·這個世界,與契訶夫批判的“奴性”時代又有多少真正的區(qū)別呢·而在上海2010年11月的一場大火背后,在“奴性”和種種庸俗與丑惡之外, 一種清晰可見的上海城市公民意識的成長、一種人的意識的成長,顯然可以讓我相信契訶夫在100多年以前的判斷。 多災多難的中國人盡管仍未走出泥淖,但卻正在走出,也終有一天會到達契訶夫所描繪的“那種應該有的生活”——因為,最終“人應當是美麗的”。 ……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