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逸勢(?—842)生活在“平安時代”,與空海、嵯峨天皇一同被譽為“平安三筆”,是日本古代著名的書法家。日本桓武天皇延歷二十二年(804,唐德宗貞元二十年),橘逸勢曾與空海、最澄等一起遣唐留學。橘逸勢的書法既深得王羲之風骨,又摻入唐人新風。其筆勢飛動變化莫測,氣象博大,妙趣橫生,對日本書法藝術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最澄(767—822),俗名三津首廣野,日本平安時代的高僧,“天臺宗”的開創(chuàng)者,謚號“傳教大師”。最澄12歲出家,入國分寺從高僧行表修行;17歲得法號“最澄”;19歲在東大寺受具足戒;30歲時已成為日本“內供奉十禪師”之一。日本桓武天皇延歷二十二年(804,唐德宗貞元二十年),最澄與空海等入唐求法。在中國學習期間,他的書法也深受唐風浸染。歸國時,最澄除了攜帶了大量佛經之外,還帶回了諸如王羲之的《十七帖》及王獻之、歐陽詢、褚遂良等人的墨跡法帖。這些“晉唐法帖”對他日后書法風格的形成,乃至此后日本書法的發(fā)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平安“三筆”也好,“三跡”也好,從他們留下的作品來看,書寫內容大部分是漢詩。在這些漢詩中,真正日本人自己寫的詩倒也不多見,最普遍的是抄錄唐詩。由于遣唐使的頻繁派遣,促進了中日之間的交流,中國文化被作為——種楷模原封不動地帶到日本,它理所當然地引起丁還是在草創(chuàng)階段的日本文化的傾心。如果說由于“三筆”的首座空海和尚在訪問唐朝后帶回了大量的佛經佛具,因此三筆時代的文化藝術也不免染上了宗教影響的話;那么到了繼后的小野道風、藤原佐理、藤原行成這“三跡”時期,這種宗教影響就相對淡薄了。貴族官僚出身的書家們,致力于追慕唐風文化,研究詩文、學習書法,而對于宗教卻很少矚目。他們并不是先宗教后藝術,而是把追慕文化藝術提高到突出的地位。平安朝的“三筆”和“三跡”這兩期書法的不同點,在這里是充分反映出來了。
日本平安時期,小野道風、藤原佐理和藤原行成被尊譽為日本“三跡”,包括最澄、橘逸勢書法備受世人青睞,標志著日本“和樣”書法步入鼎盛時期。
唐代后期,日本在經過長時間對中國文化的攝取、咀嚼和醇化之后,逐步孕育和培養(yǎng)了其民族自己的文化,在吸取中國唐代文化的基礎上,日本在文學、繪畫、建筑、雕塑等幾乎所有領域均呈現(xiàn)出“和風化”的傾向。其書法領域,在繼承我國晉唐法帖及日本“三筆”書法的同時,開始萌生了日本獨特的書道藝術。
王劉純,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編輯出版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導師,編審。兼任中國編輯學會理事、全國大學出版社協(xié)會常務理事、河南省教育界書畫家協(xié)會常務理事,河南省文字研究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