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經(jīng)典大講堂》是一部幫助讀者快速學習和掌握經(jīng)典名著的工具書,精選了中外歷史上名氣最大、影響最深、流傳最廣、價值最高的經(jīng)典名著,內容涉及政治、經(jīng)濟、軍事、醫(yī)學、科技等方面,從不同角度和層面解析中外名著內涵,為讀者快速學習和掌握中外經(jīng)典名著
上篇 中國經(jīng)典名著
尚書/春秋早期/“記言述事之祖”
詩經(jīng)/春秋/響徹千年的木鐸鐘聲
黃帝內經(jīng)/春秋至戰(zhàn)國/“醫(yī)學之宗”
山海經(jīng)/春秋末期/“古今語怪之祖”
楚辭/戰(zhàn)國/屈原/神奇而瑰麗的騷體之祖
周易/西周至戰(zhàn)國晚期/“推天道以明人事之書”
道德經(jīng)/春秋/老子/中國哲學發(fā)展的重要源頭
孫子兵法/春秋/孫武/世界古代第一兵書
論語/春秋末期/孔子/“五經(jīng)之管轄,六藝之吼吟”
大學/戰(zhàn)國/曾子/“初學入德之門”
中庸/戰(zhàn)國/子思/“孔子傳授心法”
左傳/戰(zhàn)國/中國史學敘事傳統(tǒng)的開山之作
爾雅/戰(zhàn)國/中國古代第一部詞典
國語/戰(zhàn)國/中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
戰(zhàn)國策/戰(zhàn)國/“文辭之最、行人辭命之極”
莊子/戰(zhàn)國/莊周/游逍遙、達齊物的智慧結晶
茍子/戰(zhàn)國/茍況/先秦諸子百家集大成者
管子/春秋/管仲/春秋時最大的一部雜家著作
呂氏春秋/秦/呂不韋/諸子百家思想的總結
九章算術/西漢/中國古代數(shù)學名著
淮南子/西漢/劉安/西漢前期道家思想的系統(tǒng)總結
史記/西漢/司馬遷/“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漢書/東漢/班固/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后漢書/南朝宋/范曄/“簡而且周,疏而不漏”
論衡/東漢/王充/中國古代哲學劃時代的著作
說文解字/東漢/許慎/中國第一部字典
傷寒雜病論/東漢/張仲景/中醫(yī)“眾方之祖”
太平經(jīng)/東漢/道教基礎理論經(jīng)典之一
三國志/西晉/陳壽/敘事可信、文筆優(yōu)雅的斷代史
搜神記/東晉/干寶/六朝小說之白眉
抱樸子/東晉/葛洪/道教丹學之宗
齊民要術/北魏/賈思勰/世界最早最系統(tǒng)的農(nóng)業(yè)科學專著
世說新語/南朝宋/劉義慶/清言之淵藪
千字文/南朝梁/周興嗣/中國最早的蒙學讀物
文心雕龍/南朝梁/劉勰/文學批評系統(tǒng)理論之鼻祖
顏氏家訓/北齊/顏之推/古今家訓之祖
大唐西域記/唐/玄奘/中西交流最重要的歷史地理文獻
貞觀政要/唐/吳兢/初唐政治的重要文獻
千金方/唐/孫思邈/“藐巍堂堂,百代之師”
資治通鑒/北宋/司馬光/中國最著名的編年體通史之一
太平廣記/北宋/李防等/中國古代最大的小說集
夢溪筆談/北宋/沈括/“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
百家姓/北宋/中國兒童的啟蒙識字書
三字經(jīng)/南宋/使用最廣的蒙學讀物
容齋隨筆/南宋/洪邁/“南宋說部之首”
洗冤集錄/南宋/宋慈/世界第一部系統(tǒng)的法醫(yī)學專著
竇娥冤/金末元初/關漢卿/驚心動魄的人間慘劇
趙氏孤兒/元/紀君祥/最早流傳到國外的古典戲曲
西廂記/元/王實甫/才子佳人的第一聲號角
漢宮秋/元/馬致遠/元雜劇中最優(yōu)秀的歷史劇
三國演義/元末明初/羅貫中/歷史與敘事的失落和迷惘
傳習錄/明/王陽明/揭露人性之作
農(nóng)桑衣食撮要/元/魯明善/元代農(nóng)書的代表作
水滸傳/明/施耐庵/綠林豪杰的忠義悲歌
西游記/明/吳承恩/神魔之域中的世態(tài)萬象
金瓶梅/明/蘭陵笑笑生/中國第一部文人獨創(chuàng)的長篇小說
封神演義/明/許仲琳/家喻戶曉的神魔小說
菜根譚/明/洪應明/為人處世之典,養(yǎng)性育德之教
本草綱目/明/李時珍/“東方醫(yī)學巨典”
紀效新書/明/戚繼光/與《戰(zhàn)爭論》齊名之作
牡丹亭/明/湯顯祖/人類自我發(fā)現(xiàn)的莊嚴儀式
閑情偶寄/明末清初/李漁/中國人生活藝術的袖珍指南
日知錄/明末清初/顧炎武/中國思想啟蒙的先驅
聊齋志異/清/莆松齡/花妖狐魅的笑影與詩情
閱微革堂筆記/清/紀昀/仿《聊齋志異》的筆記小說集
紅樓夢/清/曹雪芹/一枕幽夢向誰訴,千古情人獨我癡
隨園詩話/清/袁枚/“詩寫性情,惟吾所適”
曾國藩家書/清/曾國藩/末世圣賢的肺腑之言
三十六計/清/匯集兵家奇謀方略之兵書
海上花列傳/清/韓邦慶/清代狎邪小說的壓卷之作
老殘游記/清/劉鶚/小說藝術由古典向現(xiàn)代的轉變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清/吳沃堯/離奇光怪的社會諸相寫真
官場現(xiàn)形記/清/李寶嘉/封建社會崩潰前夕的官場群丑圖
人間詞話/清末民初/王國維/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
吶喊 彷徨/近現(xiàn)代/魯迅/寂寞中的吶喊,戰(zhàn)斗后的彷徨
女神/現(xiàn)代/郭沫若/中國的第一部新體詩集
家/現(xiàn)代/巴金/對封建大家庭的控訴與批判
駱駝祥子/現(xiàn)代/老舍/“京味”十足的現(xiàn)實小說
茶館/現(xiàn)代/老舍/舊時代民間生活的縮影
圍城/現(xiàn)代/錢鍾書/現(xiàn)代社會的一部新《儒林外史》
下篇 外國經(jīng)典名著
荷馬史詩/古希臘/荷馬/高華宏闊的史詩典范
伊索寓言/古希臘/伊索/西方寓言的始祖
被縛的普羅米修斯/古希臘/埃斯庫羅斯/古典悲劇的經(jīng)典
阿卡奈人/古希臘/阿里斯托芬/嘲諷戰(zhàn)爭的經(jīng)典喜劇
理想國/古希臘/柏拉圖/古希臘文化的最高代表
形而上學/古希臘/亞里士多德/世界第一部哲學教科書
尼各馬可倫理學/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第一部探討倫理問題的專著
幾何原本/古希臘/歐幾里得/科學史上的“《圣經(jīng)》”
羅摩衍那/印度/蟻垤仙人/印度心靈的鏡子
高盧戰(zhàn)記/古羅馬/愷撒/文學與史學的典范作品
編年史/古羅馬/塔西佗/古羅馬史學的代表作
天文學大成/古希臘/托勒密/古希臘天文學思想的頂峰
法學階梯/古羅馬/蓋尤斯/世界民法典結構的基礎
源氏物語/日本/紫式部/“日本的《紅樓夢》”
馬可·波羅游記/意大利/馬可‘波羅/“世界第一大奇書”
神曲/意大利/但丁/從地獄到天堂的旅程
十日談/意大利/薄伽丘/時代的先聲
君主論/意大利/馬基雅維里/駕馭與統(tǒng)治的教科書
烏托邦/英國/托馬斯·莫爾/空想社會主義思想體系的奠基之作
天方夜譚/阿拉伯世界的百科全書
蒙田隨筆/法國/蒙田/歐洲近代哲理散文經(jīng)典
羅密歐與朱麗葉/英國/莎士比亞/“莎士比亞版《梁!贰
仲夏夜之夢/英國/莎士比亞/充滿浪漫色彩的抒情喜劇
威尼斯商人/英國/莎士比亞/諷刺與抒情的巧妙結合
哈姆雷特/英國/莎士比亞/莎士比亞悲劇藝術的最高峰
堂吉訶德/西班牙/塞萬提斯/騎士風尚的飄逝
熙德/法國/高乃依/古典主義悲劇的奠基之作
利維坦/英國/霍布斯/王權者必為專制
偽君子/法國/英里哀/歐洲古典主義戲劇的最高峰
唐璜/法國/英里哀/獨具一格的古典主義喜劇
吝嗇鬼/法國/莫里哀/“守財奴”的不朽經(jīng)典
倫理學/荷蘭/斯賓諾莎/理性主義形而上學體系的代表
政府論/英國/約翰·洛克/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書
魯濱孫漂流記/英國/笛福/引人入勝的歷險小說
格列佛游記/英國/斯威夫特/奇幻的歷險
論法的精神/法國/孟德斯鳩/理性和自由的法典
美學/德國/鮑姆嘉通/“美學”作為學術領域確立的標志
百科全書/法國/狄德羅/人類第一部百科辭書
社會契約論/法國/盧梭/政治學史上最著名的古典文獻之一
愛彌爾/法國/盧梭/介于小說與說教文之間的教育專著
懺悔錄/法國/盧梭/個性解放的宣言書
論犯罪與刑罰/意大利/貝卡里亞/刑法和刑罰理論的奠基石
費加羅的婚禮/法國/博馬舍/充滿啟蒙主義光輝的喜劇
少年維特的煩惱/德國/歌德/青澀的戀曲
浮士德/德國/歌德/沉淀60年的光輝史詩
國富論/英國/亞當·斯密/“西方經(jīng)濟學的《圣經(jīng)》”
傲慢與偏見/英國/簡·奧斯。贻p女性的愛情寶典
悲慘世界/法國/雨果/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
簡·愛/英國/夏洛蒂勃朗特/世界女權運動的圖騰柱
湯姆叔叔的小屋/美國/斯托夫人/釀成一場大戰(zhàn)的書
罪與罰/俄國/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命的禁錮與放逐
海底兩萬里/法國/凡爾納/“硬科幻”的代表作
安娜·卡列尼娜/俄國/托爾斯泰/批判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豐碑
復活/俄國/托爾斯泰/“心靈凈化”的文學杰作
昆蟲記/法國/法布爾/科學與文學的完美結合
玩偶之家/挪威/易卜生/女性的覺醒
德伯家的苔絲/英國/哈代/自然主義的杰作
羊脂球/法國/莫泊桑/歐洲短篇小說杰作
福爾摩斯探案集/英國/柯南’道爾/偵探小說的最高峰
世界史綱/英國/韋爾斯/圖文并茂的通史名著
尤利西斯/愛爾蘭/喬伊斯/意識流小說的旗幟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蘇聯(lián)/奧斯特洛夫斯基/詮釋最寶貴的生命歷程
雪國/日本/川端康成/虛無主義的奇葩
飄/美國/米切爾/隨風而逝的愛情經(jīng)典
禿頭歌女/法國/尤涅斯庫/反傳統(tǒng)的荒誕派戲劇
老人與海/美國/海明威/光輝的生存法則和人生尊嚴
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美國/約瑟夫’海勒/美國“黑色幽默”小說的代表作
百年孤獨/哥倫比亞/馬爾克斯/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代表作
《中僑大講堂:中外經(jīng)典大講堂》:
《淮南子》曾指出:“世俗之賤今,必托之于神農(nóng)、黃帝!薄秲冉(jīng)》既非黃帝之作早已為確論,但其成書究竟何時?又出于何人之手?對此,歷代以來意見紛紜,終未能取得共識。綜觀歷代學者,《內經(jīng)》現(xiàn)存本的漢代原本是由誰編訂一無所知。僅有的爭論在于第9篇的部分內容,第66~71篇的全部及第74篇有關“五運”的部分,這些都不見于全元起的校注本,而一般認為是后人所偽造的。由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版的注釋中推測這些部分是由唐人王冰補入的,這種看法已被后來的學者所認可。而只有范適是一個顯著的例外,他極其繁復地論辯哪些部分是由五代或宋初的無名氏補入的。在《黃帝內經(jīng)》成書年代的問題上約有以下幾種觀點:成書于春秋戰(zhàn)國說,成書于春秋戰(zhàn)國至秦漢之際說,成書于西漢說,或成書更晚之說等等,現(xiàn)仍為學者爭論最為激烈的問題之一。在這個爭論上,有一點則為大家所公認,即明代醫(yī)學家呂復之所論:“乃觀其旨意,殆非一時之言。其所撰述,亦非—人之手!泵乓饵S帝內經(jīng)》這一名稱常常分別冠于《素問》《靈樞》《太素》《明堂》四《中僑大講堂:中外經(jīng)典大講堂》標題前。自北宋以后它常作為前兩部分的總稱,在這種用法上,它常簡寫為《內經(jīng)》!饵S帝內經(jīng)》由黃帝與同樣具有傳說色彩的六大臣之間的對話組成。盡管最著名的部分是黃帝提問,由岐伯作答,但在其他部分這些大臣也參與了談話。全書中他們對宇宙、人們生活的直接的環(huán)境與人體、情緒之間的關系、對生活習慣與健康之間的關系、對體內各臟器之間的關系、對生命過程與病理過程之間的關系、對于病癥與癥狀之間的關系以及對如何通過對所有這些的分析而做出診斷與醫(yī)療決定都提供了見解!饵S帝內經(jīng)》流傳甚廣,現(xiàn)就《素問》《靈樞》分述之:《素問》:公元6世紀全元起首次對《素問》做全面注釋,當時第7卷早佚,故只有8卷。762年,王冰補注,稱為《黃帝內經(jīng)·素問》24卷,8l篇,其中除72~73篇有目缺文外,經(jīng)王氏補入了“舊藏”7篇。11世紀,北宋校正醫(yī)書局對王氏注本再加校勘注釋,改名《重廣補注黃帝內經(jīng)素問》,成為宋之后歷代刊刻研究之藍本和依據(jù),刊刻本有數(shù)十種之多。
《靈樞》:在《漢書·藝文志》名為《九卷》,公元6世紀前后,其名有《針經(jīng)》《九虛》《九靈》《靈樞》等不同書名之傳本。南北朝、隋唐間,《針經(jīng)》注本多種曾有流傳,并見于隋唐及日、朝之醫(yī)事法令,甚至將其列為醫(yī)學教材,但未能流傳后世。如前所述,宋代刻刊《靈樞》(1135年)后,即成為《九卷》之唯一刻本流傳于世,雖有12卷本與24卷本之不同,但篇目內容次第等并無差異。
《黃帝內經(jīng)》內容十分豐富,《素問》偏重人體生理、病理、疾病治療原則原理,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等基本理論;《靈樞》則偏重于人體解剖、臟腑經(jīng)絡、腧穴針灸等等。二者之共同點均系有關問題的理論論述,并不涉及或基本上不涉及疾病治療的具體方藥與技術。
《內經(jīng)》認為:認識人類疾病必須首先認識人類自身!秲冉(jīng)》的作者們很可能直接參與了對人體的解剖研究,并實地進行了人體體表與內臟的解剖。
《內經(jīng)》中涉及許多高明的醫(yī)療技術。例如該書不但記述了水浴療法、灌腸技術,而且比較正確地論述了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脫疽的外科手術截趾術等!秲冉(jīng)》已設計使用了筒針(中空的針)進行穿刺放腹水的醫(yī)療技術,這是一次改善腹水治療和減輕患者痛苦比較成功的嘗試。筒針穿刺放腹水雖然未能創(chuàng)造出根治腹水的方法,但作為一種醫(yī)療技術在后世繼續(xù)得到發(fā)展和應用。
《內經(jīng)》提倡疾病預防強調早期治療。中國醫(yī)學自古就十分重視促進人體健康以預防疾病的思想,追其源則始于《內經(jīng)》。閱讀指導《黃帝內經(jīng)》以對話的形式寫成,由黃帝提問,六大臣作答,在閱讀上,要把重點放在黃帝的提問、岐伯作答的部分上,這是全書最著名的地方所在,要注意把握書中關于宇宙、直接的環(huán)境與人們情緒之間的關系;生活習慣與健康之間的關系;病癥與病癥之間的關系等的見解。對于普通讀者而言,《黃帝內經(jīng)》的專業(yè)性還是很強的,因而可以先通過閱讀一些介紹性的讀物做初步了解,然后再進行閱讀。在版本上最好采用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出版的校注本。
作品評價《內經(jīng)》是先秦諸多醫(yī)學家對其前代醫(yī)學發(fā)展的一次系統(tǒng)的總結,是對十分豐富的醫(yī)療經(jīng)驗的高度概括,并從而奠定了中醫(yī)學發(fā)展的理論基礎達到了歷史的高水平有著許許多多的科學成就和十分正確的預見。而且為朝鮮、日本以及東南亞醫(yī)學家所研究和運用。同時《內經(jīng)》也早已為歐美漢學家、私人收藏家、國家圖書館所廣泛收藏和流傳,而且有被部分節(jié)譯或全譯為英、法、德等文本出版。在當代科學日新月異發(fā)展的今天,《內經(jīng)》也更為醫(yī)學界所重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