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在學術界也有一種現(xiàn)象,就是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學問和學者。譬如,蒙古族養(yǎng)育出了江格爾學和一批江格爾學的學者,藏民族養(yǎng)育出了格薩爾學和格薩爾的一批研究者,彝族養(yǎng)育出了彝學和一批彝學學者,這種學術境況極為普遍。在我國56個民族中,55個少數(shù)民族的學者在從事本民族歷史文化的研究中,或多或少帶有族群的情結。族群身份定位常常決定著少數(shù)民族學者的學術面貌和課題指向,這基于不同的民族文化具有不同的學術理念和研究視域。同樣,在客家人聚居區(qū),形成了客家學,一批客籍客家學學者脫穎而出,以其獨特的學術風貌活躍在中國乃至世界的學術舞臺。
贛南師范大學地處客家祖祖輩輩生活的中心,研究客家可謂近水樓臺,得天獨厚,自然成為客家學研究的一個重鎮(zhèn)。民俗學學科能夠成為江西省“重中之重”學科,與客家研究的優(yōu)勢環(huán)境不無關聯(lián)。而且在這個學科點,不斷涌現(xiàn)出客家學學術才俊。這套叢書中《文化傳播視野下的客家民間信仰研究》的作者鄒春生,《縣志編纂與地方社會:明清(瑞金縣志)研究》的作者李曉方,《客家孝道的歷史人類學研究》的作者王天鵬,《閩西南“福佬客”與明清國家:平和九峰與詔安二都比較研究》的作者朱忠飛都十分年輕,他們作為客家的后代,將客家人的血脈情緣與學術造詣結合起來,承繼和發(fā)揚了客家學一貫的學術傳統(tǒng),是客家學的未來和希望。
客家既是一個族群概念,也是一個開放性的學術門類,為學術研究提供了無限廣闊的視域,每位客家學學者都能從中獲取屬于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諸如《先秦民俗典籍與客家民俗文化》作者林曉平的客家文化研究、鄒春生的客家民間信仰、王天鵬的客家孝道、朱忠飛的客家社會制度、李曉方的客家地方方志研究等,他們皆經(jīng)營著自己獨特的學術領地。他們以富有情感和前沿意識的學術實踐,不斷推動客家研究向前發(fā)展。
《客家與民俗》叢書中6部屬于客家方面的著述,作者的客籍身份為其客家研究建立了立場保障,也讓研究有了身份優(yōu)勢,諸如局內人、自我和主位立場等,例如,萬幼楠的《贛南客家古建筑研究》就是客家內部話語的生動表述。這6部著述資料之詳實,論據(jù)之充分,定位之明確,探究之執(zhí)著,唯有身為客家的學者方能達至這等學術境界。人類學強調異文化的研究,這其實是西方中心主義標榜的學術準則,因為其考察的地域只能選擇第三世界國家。而中國則是民俗學研究的樂園,家鄉(xiāng)民俗學更能體現(xiàn)中國民俗學的學科特點?图畬W者大多生長于客家生活領地,熟悉客家的方言和文化傳統(tǒng),能夠用主位的立場理解和敘述一個地方的客家歷史與現(xiàn)實。方言、生活方式、性格特征和思維習慣等無不浸潤了客家傳統(tǒng),客籍學者的學術研究自然充溢著旺盛的思想活力,自覺地將客家身份轉化為學術動機。6部專著選題不~,學術追求各有側重,但客家身份的學術意識均極為鮮明和突出。這是我讀后的最為強烈的感受。
立足客家,面向民俗研究的其他更為廣闊的領域,這是叢書《客家與民俗》編纂的基本方針。另外4部書是余悅的《民俗研究的多重文化審視》、徐贛麗《文化遺產在當代中國——來自田野的民俗學研究》、黃清喜的《石郵儺的生活世界——基于宗族與歷史的雙重視角》、萬建中的《民間年畫的技藝表現(xiàn)與民俗志書寫——以朱仙鎮(zhèn)為調查點》,它們似乎與客家沒有關聯(lián),但據(jù)我所知,這4本書的作者也都為江西籍,且或多或少與客家有聯(lián)系,然而,贛南師范大學民俗學學科點的教師和特聘教師不可能所有的研究都局限在客家的范圍內,否則,學科點學者的視域就相對逼仄,難以在更為寬廣的平臺形成學術對話。客家研究大都在客家圈內展開,出現(xiàn)了學術自我消化的局面,其影響主要在客家學術圈內。叢書的選題不拘泥于客家,大概是出于這方面的考慮。
余悅,民俗學家、茶文化研究專家。1952年2月生于江西武寧,祖籍江西新建,F(xiàn)任江西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所所長,《江西社會科學》雜志社社長,兼任茶藝研究專業(yè)委員會主任、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及美國國際茶業(yè)科學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等職。在民俗文化、茶文化和宋代文化研究方面多次獲全國、省、地區(qū)成果獎。出版《茶路歷程:中國茶文化流變簡史》《中國茶的外傳與外國茶事》《中國茶韻》等專*,主編《中華茶文化》《中國茶葉藝文》《茶文化博覽》等叢書及《中華當代茶界茶人辭典》,并受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委托,擔任《茶藝師國家職業(yè)標準》總主筆,主編培訓教材《茶藝師》。多次應邀參加國際學術交流,現(xiàn)正主持由中國和日本聯(lián)合進行的茶文化研究課題。
緒論 從二重證據(jù)到多重文化的民俗學研究
第一篇 民俗學理論的新視野
第一章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俗學研究的理論形態(tài)
第一節(jié) 民俗研究的理論形態(tài)是民俗學進程的邏輯發(fā)展
第二節(jié) 民俗學研究對自身學科的深入認識和重新定位
第三節(jié) 中國民俗學學科體系的完善與學術思想的拓展
第二章 西方民俗學視野和中國古典文學研究
第一節(jié) 西方民俗學的引進把民間文學提到史無前例的高度
第二節(jié) 民俗學和古典文學研究結合促進了學術思維的活躍
第三節(jié) 民俗學和古典文學相結合的研究方法與成果創(chuàng)新
第四節(jié) 民俗學和古典文學研究能夠“聯(lián)姻”的原因分析
第五節(jié) 民俗學方法在21世紀能適應中國文學批評和研究
第三章 政治變革與20世紀中國史詩學術
第一節(jié) 在“中華歸主”的使命下,在華傳教士對史詩的介紹和傳播
第二節(jié) 基于“啟蒙”和“救亡”的立場,中國學人對史詩的介紹與討論
第三節(jié) 在“文藝為政治服務”的口號下,中國少數(shù)民族史詩的發(fā)掘和整理
第四節(jié) 在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動下,中國少數(shù)民族史詩的搜集承繼和研究開展
第五節(jié) 在“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政策下,中國史詩研究范式的轉向
第六節(jié) 政治變革對中國史詩學術影響的反思
第四章 中國民族文化與上海世界博覽會
第一節(jié) 中國民族文化在上海世博會的精彩展示
第二節(jié) 中國民族文化在上海世博會風靡的原因
第三節(jié) 中國民族文化成為“城市再生時代”的前景
第二篇 民俗節(jié)慶的新走向
第五章 民俗文化與當代都市生活解構
第一節(jié) 民俗文化在當代都市生活的狀況
第二節(jié) 民俗文化在當代都市生活的特征
第三節(jié) 民俗文化在當代都市生活的前景
第六章 傳統(tǒng)節(jié)日成為國家法定假日的文化解讀
第一節(jié) 傳統(tǒng)節(jié)日成為國家法定假日的歷史演變
第二節(jié) 傳統(tǒng)節(jié)日成為國家法定假日的文化意義
第三節(jié) 傳統(tǒng)節(jié)日成為國家法定假日的未來走向
第七章 新休假制度下的旅游產業(yè)發(fā)展
第一節(jié) 傳統(tǒng)休假的演變與新休假制度的進步
第二節(jié) 新休假制度給旅游產業(yè)帶來的影響
第三節(jié) 以新休假制度為契機的旅游可持續(xù)發(fā)展
第八章 城市化浪潮中的春節(jié)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以江西省南昌市為個案
第一節(jié) 南昌市春節(jié)文化的歷史傳統(tǒng)與時代特點
第二節(jié) 南昌春節(jié)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嬗變與穩(wěn)定的特征
第三節(jié) 面對城市化春節(jié)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的多種選擇
第三篇 民俗文化事項的新觀察
第九章 中國飲食民俗的傳統(tǒng)與特色
第一節(jié) 中國飲食民俗的起源與發(fā)展
第二節(jié) 飲食民俗的地方特色與菜肴風格
第三節(jié) 飲食民俗的突出優(yōu)勢與三大特點
第四節(jié) 飲食民俗的進食方式與就餐時制
第五節(jié) 飲食民俗的文化意味與藝術魅力
第十章 廬山歷史文化遺產的生態(tài)考察——廬山文化景觀與自然風物的完美結合
第一節(jié) 廬山歷史民俗文化遺產的特色與優(yōu)勢
第二節(jié) 廬山歷史民俗文化遺產的多重文化體現(xiàn)
第三節(jié) 廬山歷史民俗文化遺產與自然生態(tài)的協(xié)調
第十一章 贛南客家圍屋的文化透視
第一節(jié) 贛南客家圍屋的整體視角
第二節(jié) 贛南客家圍屋的人居文化
第三節(jié) 贛南客家圍屋的歷史與現(xiàn)狀
第四節(jié) 贛南客家圍屋的文化定位
第五節(jié) 贛南客家圍屋的比較研究
第十二章 鄱陽湖區(qū)域民俗與當代江西發(fā)展
第一節(jié) 鄱陽湖區(qū)域是江西民俗的發(fā)祥地
第二節(jié) 鄱陽湖區(qū)域民俗的豐富與和美
第三節(jié) 鄱陽湖區(qū)域民俗在當代江西的作用
第四篇 民俗學與茶文化的新融合
第十三章 中國茶俗學的理論構架
第一節(jié) 茶俗的定義及其內涵
第二節(jié) 茶俗的劃分原則及類型
第三節(jié) 茶俗學的概念和學科特征
第四節(jié) 茶俗學的研究范疇及方法
第十四章 中國兩大飲茶方式的時空嬗變
第一節(jié) 飲茶方式:值得關注的學術問題
第二節(jié) 調飲與清飲:中國飲茶起始的兩極
第三節(jié) 唐宋:調飲法占據(jù)主導地位的時期
第四節(jié) 明清:清飲法成為主流的時代
第五節(jié) 當代:清飲的風行與調飲的不衰
第十五章 中國茶俗的民生顯象和特質——以江西事項為例
第一節(jié) 江西茶事與飲茶習俗的興起
第二節(jié) 江西茶俗勃興的多樣文化選擇
第三節(jié) 江西民間茶道的特殊韻致
第四節(jié) 江西茶俗與文藝的不解之緣
第十六章 元代茶曲創(chuàng)作與茶事生活反映
第一節(jié) 元代茶曲的創(chuàng)作特點與作者傾向
第二節(jié) 元代茶曲中的茶商形象塑造
第三節(jié) 元代茶曲反映的茶事物質形態(tài)
第四節(jié) 元代茶曲反映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五節(jié) 元代茶曲創(chuàng)作中的“茶酒之爭”
第五篇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新思考
第十七章 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十年回顧
第一節(jié) 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學術表現(xiàn)與特征
第二節(jié) 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學術成就與經(jīng)驗
第三節(jié) 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學術走向與前景
第十八章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機制的創(chuàng)新思維
第一節(jié)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活動中的傳承人制度
第二節(jié) 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問題的提出與依據(jù)
第三節(jié) 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機制的建立與環(huán)節(jié)
第十九章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中國茶文化
第一節(jié) 中國茶文化與國家“非遺”名錄
第二節(jié) 茶文化事項在國家“非遺”名錄狀況分析
第三節(jié) 茶文化事項保護與利用的良性互動
第二十章 鄱陽湖區(qū)域宗教文化遺產保護谫論
第一節(jié) 鄱陽湖區(qū)域宗教文化遺產的狀況
第二節(jié) 鄱陽湖區(qū)域宗教文化遺產的特色
第三節(jié) 鄱陽湖區(qū)域宗教文化遺產的保護
后記 初心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