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面面觀》原是作者一九二七年應母校劍橋大學“克拉克講座”之請所作的系列演講,系統并深入地講解和論述了長篇小說這個文學門類的取材、內容與藝術形式等諸方面的問題。作者將小說的藝術分為故事、人物、情節(jié)、幻想、預言、模式與節(jié)奏等七個方面,由淺入深、由易入難地進行講解和分析,以自己小說大師的切身創(chuàng)作體驗去體貼和關照小說史上的眾多名家與名著,慧眼獨具、洞見迭出,同時又輕松幽默、如話家常。福斯特在這組系列演講中談到小說與現實的關系,提出小說既大于現實又小于現實的觀點;提出“扁平人物”和“圓形人物”的著名觀點,成為后世的評論家所經常采用的術語;提出“小說家的職能就是從其根源上揭示隱匿的生活”的著名觀點,對于敘述角度以及藝術表現形式如模式與節(jié)奏的探討尤其深具開創(chuàng)之功與啟發(fā)意義。
E·M·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1879-1970),英國著名小說家、散文家和批評家,著名的人道主義者。他曾十三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并有五部小說作品被改編為電影;他不但被公認為二十世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
E·M·福斯特的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1905)、《*漫長的旅程》(1907)、《看得見風景的房間》(1908)、《霍華德莊園》(1910)、《莫瑞斯》(創(chuàng)作于1913-1914年,1971年作者逝世后出版)、《印度之行》(1924);兩部短篇小說集《天國公共馬車》(1911)和《永恒的瞬間》(1928-),后合為《福斯特短篇小說集》(1947);以及廣受好評的小說評論專著《小說面面觀》(1927,原為在劍橋大學的系列演講)。上海譯文出版社的“E·M·福斯特文集”囊括了這位文學巨匠上述所有的重要作品。
編者導言
作者附言
一 導言
二 故事
三 人物(上)
四 人物(下)
五 情節(jié)
六 幻想
七 預言
八 模式與節(jié)奏
九 結語
附錄
A 福斯特備忘錄摘錄
B 小說工廠
C 《小說的取材與方法》
D 小說的藝術
《E·M·福斯特文集:小說面面觀》:
后面引的一段自然出自《項狄傳》。另一段則出自弗吉妮婭·伍爾夫。她和斯特恩都是夢想家。他們從小事物開頭,盡情發(fā)揮后又以這個小事物做終。他們對生命的混亂既表示幽默的欣賞,又深切地感受其中之美。甚至他們的聲音都一個調調——一種蓄意的困惑,對所有人宣稱他們不知道該何去何從。不消說,他們的價值觀自然各有千秋。斯特恩是位感傷主義大師,弗吉妮婭·伍爾夫則絕對超然物外,冷靜脫俗(或許她的近作《到燈塔去》另當別論)。他們的成就自然也不可同日而語?伤麄兊姆绞绞侄螀s是類似的,由此達到的出人意表的效果亦復如此,客廳的門扇永遠都甭想修好,墻上的斑點原來是只蝸牛,生命竟是如此混亂,哦天哪,意志是如此脆弱,感情是如此捉摸不定……哲學……上帝……哦天哪,看看那個斑點……聽聽吱嘎作響的那道門扇——存在……真是太……我們到底在說什么呢?
六位正在工作的小說家的形象展現過后,小說的年代次序是不是已不再顯得那么重要了?如果說小說的確是在發(fā)展,它是不是也跟英國憲法,甚或婦女運動的發(fā)展風馬牛不相及?我之所以說“甚或婦女運動”,是因為英國小說在十九世紀碰巧跟這一運動具有密切關系——這關系如此密切,以至于已經誤導了某些批評家,將之誤認作了有機關系。他們斷言,婦女地位的改善必然導致小說越寫越好。大謬不然。一面鏡子并不會因為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慶典從它面前經過,自身變得更加光亮。它唯有在新鍍上一層水銀后才會更加光亮——換句話說,它只有在獲得了全新的敏感度之后才會更加光亮;同理,小說的成功端賴于它自身的敏感度,而不在于它選材的成功。帝國土崩瓦解,婦女獲得了投票權,可是對于那些在圓形房間里寫作的人而言,最至關重要的是筆握在他們手里的感覺。他們或許會決定就法國或俄國革命寫本小說,可是種種回憶、聯想、激情卻自然涌上心頭,遮蔽了他們的客觀性,所以等小說寫完,他們重讀一遍時,小說竟仿佛是另有他人握著他們的筆寫的,他們原本確定的主題已經只成為背景了。那個“另有他人”自然就是他們自己,但卻絕非活躍在時空中、生活在喬治四世或五世治下的那個自己。有史以來,但凡作家,寫作時多多少少都有類似的感受。他們已然進入一種共通的狀態(tài),便宜行事,可以稱之為“靈感”,既然提到了靈感,我們可以這么說:歷史不斷發(fā)展,藝術則恒定不變。
“歷史不斷發(fā)展,藝術恒定不變”只是句粗陋的格言,而且確實幾乎是句口號,雖說我們不得不采用它,但也一定得承認其粗陋。它只包含部分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