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區(qū)域地質調查報告 布喀達坂峰幅(J46C004001) 比例尺1:250000
定 價:480 元
- 作者:王秉璋 王瑾
- 出版時間:2013/11/1
- ISBN:9787562529699
- 出 版 社: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P562
- 頁碼:332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1
- 開本:16K
《中華人民共和國區(qū)域地質調查報告(比例尺1:250000布喀達坂峰幅J46C004001)》系統(tǒng)地介紹了布喀達坂峰地層序列和侵入巖序列及火山活動特點,以區(qū)域構造演化為主線,介紹了不同構造旋回、不同構造階段的巖漿活動特點,并總結了其地球動力學特點。描述了區(qū)內不同類型變質巖分布、變質作用等特征,詳細討論了昆中斷裂帶的高壓變質巖,適合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第一章 緒言
第一節(jié) 目標任務
第二節(jié) 自然經(jīng)濟地理概況
第三節(jié) 地質調查研究歷史及程度
第四節(jié) 地形圖質量評述
一、1:10萬地形圖(野外手圖)
二、1:25萬地形圖
第五節(jié) 工作概況
一、工作概況
二、任務完成情況
三、樣品分析測試
四、人員分工
第二章 地層
第一節(jié) 前寒武紀地層
一、地質概況
二、構造巖石地層綜述
三、區(qū)域對比及時代討論
第二節(jié) 早古生代地層
一、柴南緣地層分區(qū)
二、東昆侖南坡地層分區(qū)
第三節(jié) 晚古生代地層
一、泥盆紀地層
二、石炭紀一二疊紀地層
第四節(jié) 中生代地層
一、柴達木南緣地層分區(qū)
二、東昆侖南坡地層分區(qū)
三、巴顏喀拉地層區(qū)
第五節(jié) 新生代地層
一、古近紀一新近紀地層
二、第四紀地層
第三章 巖漿巖
第一節(jié) 侵入巖
一、新元古代阿克卻哈眼球狀二長片麻巖體
二、泥盆紀侵入巖
三、二疊紀侵入巖
四、中三疊世侵入巖
五、晚三疊世侵入巖
六、侏羅紀侵入巖
七、脈巖
第二節(jié) 火山巖
一、奧陶紀火山巖
二、泥盆紀火山巖
三、石炭紀一二疊紀火山巖
四、二疊紀火山巖
五、晚三疊世火山巖
六、古近紀一新近紀火山巖
第三節(jié) 構造巖漿演化
一、巖漿成因及動力學過程分析
二、巖漿活動與構造演化
第四章 變質巖
第一節(jié) 區(qū)域變質巖
一、前寒武紀區(qū)域變質巖
二、早古生代區(qū)域變質巖
三、晚古生代一中生代區(qū)域變質巖
第二節(jié) 動力變質巖
一、晉寧期動力變質巖
二、加里東期動力變質巖
三、印支期動力變質巖
第三節(jié) 接觸變質巖
一、熱接觸變質角巖類
二、接觸交代變質矽卡巖類
三、變質時期確定
第四節(jié) 變質作用與構造演化
一、呂梁期變質結晶基底的形成
二、晉寧期區(qū)域動力變質作用
三、加里東期區(qū)域變質作用及韌性再造
四、海西期區(qū)域變質作用及接觸變質作用
五、印支期區(qū)域變質作用
第五章 構造地質
第一節(jié) 區(qū)域地球物理特征
第二節(jié) 大地構造位置及構造單元劃分
一、區(qū)域構造格架及構造單位劃分
二、構造單元基本特征
第三節(jié) 構造變形特征
一、主要斷裂構造
二、其他斷裂構造
三、褶皺構造
四、逆沖推覆構造
五、構造組合及變形序列
第四節(jié) 新構造運動
一、新生代構造分區(qū)
二、新生代構造變形
三、地貌
四、新生代盆地
五、新生代火山活動
六、新構造運動與氣候環(huán)境的耦合關系
第五節(jié) 構造演化
一、前寒武紀階段
二、加里東期造山階段
三、海西一印支造山階段
四、新生代板內成山成盆及高原隆升階段
第六章 礦產(chǎn)及其他國土資源概況
第一節(jié) 礦產(chǎn)地質
一、礦產(chǎn)資源概況
二、礦產(chǎn)分布規(guī)律
三、遠景區(qū)圈定
第二節(jié) 生態(tài)及災害地質
一、生態(tài)地質
二、災害地質
三、可持續(xù)發(fā)展前景
第三節(jié) 旅游地質
一、自然景觀
二、地質景觀
第七章 結束語
一、主要結論及進展
二、需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主要參考文獻
圖版說明及圖版
附件 1:25萬布喀達坂峰幅(J46C004001)地質圖及說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