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社會的形成:1500年以來的社會變遷(觀察家精選)
定 價:32 元
當前圖書已被 1 所學校薦購過!
查看明細
- 作者:瑪麗•伊萬絲 (Mary Evans) (作者), 向俊 (譯者)
- 出版時間:2017/5/1
- ISBN:9787508668437
- 出 版 社:中信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H31
- 頁碼:216
- 紙張:
- 版次:
- 開本:32開
《現(xiàn)代社會的形成》是一本關于西方社會形成歷程的簡要歷史,精練講述了五百年來社會變遷的內在邏輯。
海報:
1.什么是“現(xiàn)代”?怎樣的社會才算是“現(xiàn)代社會”?對于“現(xiàn)代社會”特征的解讀也意味著要從歷史中為“現(xiàn)代”追根溯源!冬F(xiàn)代社會的形成》正是要在歷史追問中尋找“現(xiàn)代性”的內涵和意義,探尋現(xiàn)代人境況的歷史根源,為我們思考當今社會的發(fā)展提供一面鏡子。
2.如果你有志于研讀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馬克思的《資本論》等社會科學經(jīng)典作品,或者是想得到一些社會科學的思維方式,不妨先看看這本書!冬F(xiàn)代社會的形成》用通俗的語言,講述了歐洲近現(xiàn)代社會的歷史大勢,同時介紹了伏爾泰、馬克思、韋伯、尼采等重要思想家對社會的解讀。
3.《現(xiàn)代社會的形成》略去了歷史事件的枝節(jié),直擊社會變革背后的歷史邏輯和思想內涵,綜合歷史、社會學、文學和政治學等領域的思想成果,給你一個500年社會進程的大視野。
4.“新思•觀察家精選”匯集具有當代回聲的歷史話題,旨在幫助我們收整見識的碎片,讀懂現(xiàn)代世界的由來,反思現(xiàn)代人的生活境況。書的篇幅都在200至300頁之間,外形精巧;這些權威作者所講述的既是各自最擅長的話題,也是同一個大時代的不同投影。希望你通過了解永不止步的時代變遷,增長對未來的遠見。“觀察家精選”之2。
【第1章現(xiàn)代的形成(節(jié)選)】對人類歷史研究者而言,我們開篇所接觸的這個歐洲在某些重要方面均可被視為“現(xiàn)代的”。但在大眾眼里,1500年的歐洲同21世紀的歐洲有著云泥之別。如果我們回到16世紀的話,會看到城鎮(zhèn)和城市零星分布(這些城市空間在一些歐洲老城中依然清晰可辨),但那里的人們同21世紀的現(xiàn)代人千差萬別。壽命超過50歲的人寥寥無幾;大多數(shù)人接受天主教的創(chuàng)世學說;面對死和生,人們只能聽天由命;大量人口目不識丁、食不果腹。人們終日為食宿操勞;大多數(shù)人因為年邁或迫于疾病,不得不依靠家人或教會的施舍度日。盡管好萊塢不遺余力地將中世紀呈現(xiàn)為一個豐富多彩、舒適安逸的時代,但整體而言,事實并非如此。雖然15世紀的建筑精致華美,手工制品精美絕倫,但這一時期人們的生活普遍充滿危險和變數(shù)。
瑪麗•伊萬絲Mary Evans
社會學家,倫敦政治經(jīng)濟學院(LSE)榮譽教授,任職于性別研究系。伊萬絲專注于探索性別和階層結構在現(xiàn)代社會歷程中的角色,并且擅長分析文學作品的社會效應。她的歷史寫作致力于為被“隱匿于歷史”的女性發(fā)聲,在歷史大事中有意納入豐富的女性視角,令人耳目一新。伊萬絲的作品包括《簡•奧斯汀與國家》《愛情:一個不浪漫的討論》《性別與社會理論》等。
致謝
序言
第1章現(xiàn)代的形成
第二章理性、革命及回應
第三章技術革命
第四章備受質疑的現(xiàn)代性
第五章歷史變革
注釋及參考文獻
【第三章技術革命(節(jié)選)】
蘇格蘭哲學家大衛(wèi)•休謨在《人性論》中提出:“理性乃是,而且只應當是情感的仆人。”18、19世紀將無數(shù)次見證個體的人利用理性滿足強烈的好奇心,貫徹對社會和政治秩序進行必要變革的堅定信念。理性的成功運用,尤其是在解決物質世界的問題方面的成功運用,使19世紀成為一個經(jīng)歷空前技術變革的世紀。在這個世紀,普通民眾的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速度之快、程度之徹底可謂前所未有。如果將1500年的歐洲同1800年的歐洲進行對比,我們會發(fā)現(xiàn),對多數(shù)歐洲民眾而言,日常生活的變化甚微,并且特征鮮明。生活受到地域限制,生存本身有賴于收成的好壞,作息受到自然光和季節(jié)的影響。但到1900年,眾多歐洲民眾居住在城鎮(zhèn),作息依時鐘和工作日程而定。人們——尤其是歐洲北部的人們——能夠乘坐火車,進行相對輕松的旅行,而且可能已經(jīng)見識過將自己國家同其他(遙遠的)國家連接起來的這一偉大發(fā)明。史上最偉大的革命在俄國如火如荼地進行,塑造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的思想和學說也已經(jīng)確立和發(fā)表。到1900年,歐洲大部分地區(qū)的人們都已經(jīng)開始認識“社會主義”這一術語,諸多民眾所依賴的權威不再是某個固定的地方教會或地主,而是某個諸如工會、政黨或是利益集團之類的機構。所有這一切都發(fā)生在19世紀。這一轉變是如何形成的問題,在某種程度上是上一章資本主義興起問題的繼續(xù)。但需要著重強調的是,資本主義不能等同于工業(yè)社會,而且16、17世紀的資本主義并沒有帶來18世紀末和19世紀的技術革新。資本主義在歐洲興起的因素繁多,但其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是貫穿歐洲中世紀始末的政治分裂。歐洲各國的權力并沒有集中在君主手中(簡單回顧12世紀以降歐洲大部分君主制國家的歷史,便可得出君主政體不穩(wěn)定的結論),這又為王室之外其他人的權力——和財富——的增長提供了社會空間。在這個社會空間里,精力充沛的個人能夠追逐自己的經(jīng)濟利益,同時可能還要保持高度警惕,提防君主對個人財富心生妒意。新教的宗教改革,和其后教宗在賺錢和花錢相關事務的權威的下降,都大大推動了這種逐利行為,但在諸多研究該課題的近代學者[如亨利•卡門(HenryKamen)]看來,對待賺錢的新態(tài)度的關鍵不在于新教的教義,特別是加爾文宗的教義,而在于眾多加爾文教徒的難民身份1。由于宗教迫害和反宗教改革的天主教國家稅賦嚴苛,這些難民被迫離開自己的祖國,在流放和邊緣化的痛苦經(jīng)歷中形成了創(chuàng)造資本的信念。
17、18世紀和19世紀早期,見證了技術革命興起的歐洲資本主義在形式上還混亂無序,有別于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晚期盛行的資本主義后期形式,即管理化的資本主義。資本主義的最初形式可以用混亂無序來描述,是因為個體的企業(yè)家的行為不受或是很少受到勞工組織或國家的干預。小作坊,亦即家庭作坊在歐洲各國盛行,人們更換工作地點,也就意味著更換住所和工作性質,而這種自由流動性到19世紀后期已經(jīng)難得一見。不直接從事工業(yè)或制造業(yè)生產(chǎn)的利益?zhèn)人潛心研究產(chǎn)品,他們的產(chǎn)品往往也是在家庭空間內生產(chǎn)的。伯明翰月光社(theLunarSocietyofBirmingham)成員的工作就具有這種自由狀態(tài)的特性,確切而言是典范性。珍妮•阿格羅(JennyUglow)就這些月光社成員寫過一部作品,生動、細膩地刻畫了他們旺盛的精力和對科學技術的執(zhí)迷。2月光社的成員中有10位后來成為皇家學會的會員,包括伊拉斯謨斯•達爾文(ErasmusDarwin)[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Darwin)的祖父,進化論的先驅]、約瑟夫•普里斯特利(JosephPriestley)、詹姆斯•瓦特(JamesWatt)和喬舒亞•威基伍德(JosiahWedgwood)。珍妮•阿格羅指出,這些成員大部分是地方的非國教信徒,他們在倫敦以外的地區(qū)長大,沒有接受過大學教育。她引用了約瑟夫•普里斯特利的評價:“我們因對科學的共同愛好而聚集在一起,我們認為這種共同愛好足以將各色各樣的人聯(lián)合起來。”
在此,這個18世紀的社團實踐的正是啟蒙思想,盡管該社團對18世紀后期英國的制造業(yè)和科學都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月光社的成員濟濟一堂,既不是為了賺錢,也不是為了開發(fā)能夠賺錢的產(chǎn)品,但他們聚會的眾多成果都以動力、產(chǎn)品和交通的形式為革命性變化做出了貢獻,而這些變化又成為創(chuàng)造巨大財富的基礎。類似的社團在伯明翰以外的地方也出現(xiàn)了。在英國和歐洲其他地方,群賢畢集,探討科學的各種可能性。同樣,他們最初感興趣的并非科學創(chuàng)造利潤的潛能。正如E•J•霍布斯鮑姆(E.J.Hobsbawm)所指出的,1750年以前的偉大科學家主要來自法國、德國、英國、瑞士和意大利,但自那以后,“科學的世界拓展了,吸納了此前貢獻甚微的國家和民族”。18世紀探索和研究地球的興趣激發(fā)了人們對自然歷史和自然世界形成的興趣。《宇宙》一書的作者、德國科學家亞歷山大•馮•洪堡(AlexandervonHumboldt),是這種執(zhí)著探尋世界地理及其社會和物理現(xiàn)實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