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屬性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元問題,也是當前基礎理論研究應當回答的重要問題。全面、深入、系統(tǒng)地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固有屬性,是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規(guī)律、有效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前提。本書首次把思想政治教育各類屬性視為一個有層次的系統(tǒng)集,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人本屬性、實踐屬性、文化屬性、理性屬性、情感屬性、制度屬性、公共屬性、轉化屬性、系統(tǒng)屬性、交互屬性進行了立體多維度的研究,并對各類屬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實踐運用進行了探索。
屬性是由事物的矛盾所決定的固有特性,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表現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屬性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元問題,全面、深入、系統(tǒng)地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固有屬性,是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規(guī)律、有效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前提。思想政治教育屬性是多維立體的。其中,意識形態(tài)屬性是特有的、本質的、居于核心地位的屬性,人本屬性、實踐屬性、文化屬性、理性屬性是基本屬性,情感屬性、制度屬性、公共屬性、轉化屬性是重要屬性。
意識形態(tài)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合法性依據,具有普遍性與群眾性、排他性與兼容性、穩(wěn)定性與變遷性、理想性與實踐性等基本特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踐中,應切實把握好意識形態(tài)的主要特征,在強化一元化指導思想的前提下,堅持“掌握群眾”與“被群眾掌握”相統(tǒng)一,堅持主旋律與多樣化相統(tǒng)一,堅持理論滲透與理論創(chuàng)新相統(tǒng)一,堅持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統(tǒng)一。
思想政治教育與人性聯(lián)系最為緊密,人性問題是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應回答的基本問題。人本屬性的內涵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切實遵循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大力弘揚人的主體性,突出人的地位,維護人的尊嚴,體現人文關懷,尊重人的價值,以促進和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作為“思考尺度”和根本目的?茖W認識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屬性,有助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導向,加強教育內容的契合性和方式的合理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屬性要求進一步關注教育對象的生命完整,進一步注重教育要素的協(xié)同,進一步體現時代的特征。
人的實踐活動不僅是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和發(fā)展的基礎,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實現、成效檢驗的依托。實踐作為人所特有的對象性活動,具有主體性與客觀性、個體性與社會性、歷史性與現實性相統(tǒng)一的基本特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踐中,應科學地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屬性,高度重視在社會實踐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積極為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造實踐的條件與機會,并在實踐中積極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
文化從深層次制約和影響人的行為方式與思想觀念,具有群體性、人為性、創(chuàng)造性、精神性、地域性等主要特征。文化屬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屬性,一方面,文化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載體與支撐,制約和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標、過程與實效、發(fā)展與變遷;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為文化發(fā)展提供引導和動力,對文化具有導向、促進和整合功能,為文化發(fā)展固本強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踐中,應充分發(fā)揮文化傳播的重要作用,切實做到堅守與開放相統(tǒng)一、先進性與廣泛性相統(tǒng)一、傳承性與時代性相統(tǒng)一。
理性作為人類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智慧和能力,具有合規(guī)律性、合目的性、合邏輯性和飛越性等主要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立足于理性的教導,沒有必要的理性教育就不存在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理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標設置的基本前提,是教育內容選擇的主要依據,是教育過程的核心要素,是教育方式的重要導向;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無論是個體價值實現還是社會價值實現,必須借助于理性的教導。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踐中,要做到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內容理性與形式理性、理性因素與非理性因素的辯證統(tǒng)一。
情感作為人類精神生活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情境感染性、穩(wěn)定深刻性、主體差異性、內在動力性等基本特征。情感屬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屬性,情感引導是思想政治教育必要的環(huán)節(jié),情感培養(yǎng)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情感運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踐中,應全面把握情感的基本特性,注重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導入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融入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中激活情感。
制度不僅告訴人們“不能做什么”,同時也告訴人們“可以自由選擇做什么”,具有規(guī)范性、穩(wěn)定性、公正性、普遍性的基本特征。任何一項社會制度都是某種價值觀念的體現;反過來,任何一種價值理念也必然體現在相應的制度上。制度屬性之所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屬性,不僅因為制度本身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確立、過程的開展、方法的實施和環(huán)境的營造都需要制度發(fā)揮規(guī)范性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踐中,要著眼長遠,善于從制度層面去分析、解決內在深層次問題;要著眼宏觀,構建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制度環(huán)境;要著眼規(guī)范,充分發(fā)揮制度本身的育人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于社會關系,是人的精神世界、思想道德觀念與客觀社會環(huán)境之間的互動!敖换ァ本哂羞^程方面的互動性、主體方面的平等性、內容方面的相通性等基本特征。在某種意義上,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為中介的一種交互活動,是人與人之間心靈的交融、精神的交往。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踐中,要依據交互屬性的基本特征,堅持地位平等,注重對話與溝通;堅持雙向互動,注重共享和參與。
思想政治教育系統(tǒng)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客體、介體、環(huán)體等多個要素構成的,在一定結構形式下按照一定機制運行,引導其成員形成符合社會要求的思想政治觀念及道德品質,促進其成員知、情、意、行等要素協(xié)調發(fā)展的有機體系,表現出明顯的系統(tǒng)屬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踐中,要把握系統(tǒng)的層次性,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與漸進性;把握系統(tǒng)的整體性,有效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方式;把握系統(tǒng)的開放性,大力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和空間。
羅仲尤,1970年出生,湖南瀏陽人,法學博士。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獲得者,F任湖南大學發(fā)展規(guī)劃辦常務副主任兼教育科學研究院黨總支書記,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研究。2008年晉升研究員,2014年入選教育部首批“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計劃”培育對象,2017年遴選為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導師。先后在《高校理論戰(zhàn)線》、《光明日報》理論周刊、《思想政治教育導刊》和《中國高等教育》等刊物發(fā)表學術論文40余篇,其中6篇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全文復印、1篇被《新華文摘》摘要、1篇被《紅旗文稿》摘錄轉載。近年來主持完成湖南省科技計劃重點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專項等省部級課題4項,出版著作《世界一流大學內部治理體系研究》(中國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合著)。
目錄
第1章緒論
1.1研究背景及意義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義
1.2國內外研究進展
1.2.1國內研究進展
1.2.2國外研究進展
1.2.3現有研究的不足
1.3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
1.3.1研究思路
1.3.2研究方法
1.3.3主要創(chuàng)新點
第2章思想政治教育屬性概述
2.1思想政治教育屬性相關問題探析
2.1.1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
2.1.2關于屬性、特殊屬性與本質屬性
2.2思想政治教育屬性的相互關系
2.2.1思想政治教育屬性是一個多維統(tǒng)一體
2.2.2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屬性的相互關系
第3章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
3.1意識形態(tài)的內涵及特征
3.1.1意識形態(tài)的內涵
3.1.2意識形態(tài)的主要特征
3.2意識形態(tài)屬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屬性
3.2.1意識形態(tài)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合法性依據
3.2.2意識形態(tài)功能發(fā)揮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供基本前提
3.3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tài)屬性的運用實踐
3.3.1強化主流意識形態(tài)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導地位
3.3.2圍繞意識形態(tài)的主要特征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
第4章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屬性
4.1思想政治教育第一問:“人的本性是什么?”
4.1.1人性問題是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應回答的基本問題
4.1.2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基礎
4.2思想政治教育人本屬性的內涵及特征
4.2.1人本屬性的基本內涵
4.2.2人本屬性的主要特征
4.3思想政治教育人本屬性的運用實踐
4.3.1科學認識和全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屬性
4.3.2圍繞人本屬性主要特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第5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屬性
5.1實踐的內涵及其特征
5.1.1實踐的基本內涵
5.1.2實踐的主要特征
5.2實踐屬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屬性
5.2.1思想政治教育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實踐活動
5.2.2思想政治教育對社會實踐具有能動作用
5.3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屬性的運用實踐
5.3.1正確認識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屬性
5.3.2社會實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
第6章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屬性
6.1文化的內涵及特征
6.1.1多維視角中的文化內涵
6.1.2文化的主要特征
6.2文化屬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屬性
6.2.1文化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載體和支撐
6.2.2思想政治教育為文化發(fā)展提供引導和動力
6.3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屬性的運用實踐
6.3.1堅守與開放有機統(tǒng)一
6.3.2先進性與廣泛性有機統(tǒng)一
6.3.3傳承性與時代性有機統(tǒng)一
第7章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屬性
7.1理性的內涵及其特征
7.1.1理性在西方哲學中的“多元面孔”
7.1.2理性的基本內涵
7.1.3理性的主要特征
7.2理性屬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屬性
7.2.1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立足于理性的教導
7.2.2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實現借助于理性
7.3思想政治教育理性屬性的運用實踐
7.3.1堅持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辯證統(tǒng)一
7.3.2堅持理性因素與非理性因素的辯證統(tǒng)一
7.3.3堅持內容理性與形式理性的辯證統(tǒng)一
第8章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屬性
8.1情感的內涵及特征
8.1.1情感的主要內涵
8.1.2情感的基本特征
8.2情感屬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屬性
8.2.1情感引導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環(huán)節(jié)
8.2.2情感培養(yǎng)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
8.2.3情感運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
8.3思想政治教育情感屬性的運用實踐
8.3.1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導入情感
8.3.2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融入情感
8.3.3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中激活情感
第9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屬性
9.1制度的內涵及特征
9.1.1制度的主要內涵
9.1.2制度的基本特征
9.2制度屬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屬性
9.2.1制度與思想政治教育在功能上相互支撐
9.2.2制度與思想政治教育在內容上相互滲透
9.3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屬性的運用實踐
9.3.1著眼宏觀,構建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制度環(huán)境
9.3.2著眼長遠,著力解決具有普遍性的深層次問題
9.3.3著眼規(guī)范,充分發(fā)揮制度本身的育人功能
第10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屬性
10.1公共性的內涵及特征
10.1.1公共性的主要內涵
10.1.2公共性的基本特征
10.2公共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屬性
10.2.1提升公共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重要取向
10.2.2促進公共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必然選擇
10.2.3體現公共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客觀要求
10.3思想政治教育公共屬性的運用實踐
10.3.1思想政治工作要積極融入民眾公共生活
10.3.2思想政治工作要主動介入網絡公共空間
10.3.3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強公益組織和社團組織的培育力度
第11章思想政治教育的轉化屬性
11.1轉化的內涵及特征
11.1.1轉化的主要內涵
11.1.2轉化的基本特征
11.2轉化屬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屬性
11.2.1轉化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核心要素
11.2.2轉化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徑
11.2.3轉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重要來源
11.3思想政治教育轉化屬性的運用實踐
11.3.1把握轉化重點,推進知識體系向信仰體系轉化
11.3.2提升轉化藝術,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魅力
11.3.3掌握轉化特征,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
第12章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統(tǒng)屬性
12.1系統(tǒng)屬性的內涵及特征
12.1.1系統(tǒng)的基本內涵
12.1.2系統(tǒng)的主要特征
12.2系統(tǒng)屬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應有屬性
12.2.1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具有系統(tǒng)性
12.2.2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具有系統(tǒng)性
12.2.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系統(tǒng)性
12.3思想政治教育系統(tǒng)屬性的運用實踐
12.3.1把握系統(tǒng)的層次性,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與漸進性
12.3.2把握系統(tǒng)的整體性,有效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方式
12.3.3把握系統(tǒng)的開放性,大力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和空間
第13章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屬性
13.1交互的內涵及特征
13.1.1交互的基本內涵
13.1.2交互的主要特征
13.2交互屬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應有屬性
13.2.1交互性全方位體現在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
13.2.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藝術體現在交互的智慧
13.3思想政治教育交互屬性的運用實踐
13.3.1堅持地位平等,注重對話和溝通
13.3.2堅持雙向互動,注重共享和參與
13.3.3營造良好環(huán)境,強化外在動力
結論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