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第安納州泰勒大學的客座教授倫西應邀主講阿根廷文學,與東道主、學術明星艾達相戀,正當二人頻頻幽會、難解難分之際,一個意外事故導致艾達暴亡,由此引起聯(lián)邦調查局的介入,并逐漸揭示出故事背后的一個嚴肅主題:技術理性對人類自身的全面入侵和擠壓,人性、人的尊嚴沒有了,個人的自由、隱私沒有了;人類烏托邦式的無限美好遐想,通通撞在了由電子技術構筑而成的柔軟墻壁上,無路可逃。
作品依據美國真實發(fā)生的“大學炸彈客”一案寫成:數學家卡欽斯基采用恐怖手段宣傳其政治主張。皮格利亞巧妙地融合了個人經歷與偵探元素,尤其成功地刻畫了以個人對抗社會的邏輯天才蒙克這一新型反抗者形象,揭露了當今崇信現(xiàn)代技術的所謂“理想公民”沒有信仰、沒有思想原則、一心向往從商品交易中分一杯羹的丑惡嘴臉。
皮格利亞是當代西班牙語敘事文學大師,同時也是拉美地區(qū)具世界影響的先鋒作家之一。所獲重要獎項有:智利“美洲文學獎”(2005)、西班牙“文學評論獎”(2010)、委內瑞拉“羅慕洛·加列戈斯文學獎”(2011)、阿根廷作家協(xié)會“終身成就獎”(2012)和西班牙“福門托文學獎”(2015)。本書稿是皮格利亞長篇小說處女作。小說運用偵探元素,但不受偵探小說公式化限制,用互文、戲仿等手段,對人生、社會、宇宙的抽象問題做了藝術具象加工。
本書于2014年5月獲阿根廷國際書展“讀者喜愛的圖書獎”。
皮格利亞(Ricardo Piglia,1940-),阿根廷作家,當代西班牙語敘事文學大師,同時也是拉美地區(qū)具世界影響的先鋒作家之一。所獲重要獎項有:智利“美洲文學獎”(2005)、西班牙“文學評論獎”(2010)、委內瑞拉“羅慕洛·加列戈斯文學獎”(2011)、阿根廷作家協(xié)會“終身成就獎”(2012)和西班牙“福門托文學獎”(2015)。
1961年,皮格利亞從創(chuàng)作短篇起步,《彈弓》《我的朋友》《消失的光芒》各篇贏得巴斯托斯、卡斯蒂略等前輩首肯,后結集出版《獸籠寓言集》《假名》。長篇作品有《人工呼吸》《缺席的城市》《烈焰焚幣》《夜間目標》以及《艾達之路》,此外還有劇本、散文、評論等大量作品。皮格利亞創(chuàng)作上受卡夫卡、喬伊斯、福克納、海明威、博爾赫斯多位大師的影響,同時融入后現(xiàn)代作家的結構手法與敘事技巧,從觀念與命運、國家與個人、政治與文化等多重角度回應了當下的社會現(xiàn)實,《阿根廷文學簡史》對其代表作《人工呼吸》的評價頗能道出皮格利亞小說藝術的基本特色:“集諷喻、政治理念、偵探小說、歷史解讀等元素于一身,是一個時代的象征!
趙德明,1939年出生。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西葡語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青島大學特聘教授。
主要著作有《拉丁美洲文學史》(合著)《二十世紀拉丁美洲小說》《西班牙文化熱點研究》《關于塞萬提斯》《走近博爾赫斯》等。主要譯作有:塞萬提斯《加拉苔亞》、聶魯達《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帕斯《信仰的陷阱》、略薩的《城市與狗》《水中魚》、奧內蒂《造船廠》、巴里奧斯《阿米》、羅伯特·波拉尼奧《2666》、阿爾豐索·雷耶斯《斜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