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是二十世紀公認的杰出小說家和文體家。一九四O年代納博科夫移居美國后,在韋爾斯利學院和康奈爾大學教授歐洲文學,《文學講稿》即是他為此精心準備的課堂講稿和筆記的編錄集,收入其對奧斯丁《曼斯菲爾德莊園》、狄更斯《荒涼山莊》、福樓拜《包法利夫人》、斯蒂文森《化身博士》、普魯斯特《追尋逝去的時光》*卷、卡夫卡《變形記》、喬伊斯《尤利西斯》等七部作品的細讀分析。彼時正逢新批評理論在西方文評界盛行,納博科夫以注重文本分析(有時具體到了幾乎逐字逐句講述的地步)、獨特的藝術觀和批評方法,豐厚的語言和文學修養(yǎng),昆蟲學研究訓練出的邏輯性和嚴謹風格,使《文學講稿》成為運用新批評理論對作家和文學作品具體研究的典范之作。
納博科夫在這本書里討論了《曼斯菲爾德莊園》《包法利夫人》等七部文學名作,相當于帶領學生做了七次藝術偵查和解剖,皆以簡潔明晰的語言、深入淺出的方式,極為鮮明地表達他對作品的看法,同時從文本而非觀念出發(fā),細致地捕捉和藝術特點,點明作品在藝術上成功的原因。
《文學講稿》還有一個特點,即較多地引用了作品的原文。這一方面保留了此書原為課堂講稿的本色,另一方面也具體說明了作者的見解是如何形成的。由此也形成了本書的魅力,即經(jīng)過納博科夫的講解,他把作品中那些原來并未顯示出深長意味和特殊價值的文字,如珍珠出蚌般的展示給讀者。
1. *小說大師的*經(jīng)典文學課:
作者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自身是二十世紀備受推崇的杰出的小說家和文體大家,文學聲譽卓著且越來越受到無可置疑的認可,他將歐洲貴族趣味與傳統(tǒng)修養(yǎng)帶進美國文化,又持有深刻而世故的批判與諷刺眼光,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特殊的文化品味。擅長反諷、懷舊與滑稽模仿技法;同時又注重語言的錘煉,他以廣博學識和文學修養(yǎng)形成令英美本土作家贊嘆的英文風格。移居美國后,他在康奈爾大學等幾所高等學府講授歐洲文學,《文學講稿》正是在這些講稿的基礎上,編輯修訂成書。由于風格獨特,且閃爍著文學解讀和批評的精彩光芒,隨著時間的積淀,其作為文學評論經(jīng)典名作的品質(zhì)和地位越來越受到尊崇。
2. 對七位文學大家的七部文學名著的永恒的探討:
簡奧斯丁 《曼斯菲爾德莊園》
查爾斯狄更斯《荒涼山莊》
居斯塔夫福樓拜《包法利夫人》
羅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 《化身博士》
馬塞爾普魯斯特 《去斯萬家那邊》
弗朗茨卡夫卡《變形記》
詹姆斯喬伊斯《尤利西斯》
每一部都熠熠生輝,都被談論過無數(shù)次,但這次是作家解讀作家,天才剖析天才,經(jīng)典成就經(jīng)典。
3.兼具可讀性與極高的文學批評典范價值,塑造優(yōu)秀讀者。
我試圖把你們造就成能讀偉大作品的優(yōu)秀讀者。納博科夫
他做到了。
導 言
約翰 厄普代克
弗拉基米爾 納博科夫出生于一八九九年,生日與莎士比亞相同。他的家庭是圣彼得堡的一戶富裕的貴族。實際上,他家族的姓氏可能出自阿拉伯文中與此詞同根的nabob一詞,這個姓氏是十四世紀時由韃靼王子納博科 穆爾扎帶入俄國的。十八世紀以來,納博科夫家族的成員一直出任軍界及政界中的高級官員。我們這位作家的祖父德米特里 尼科拉耶維奇是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和三世的司法大臣;其子弗拉基米爾 德米特里耶維奇放棄了可能在宮廷里任職的前途,卻以政治家和新聞記者的身份參加了那場注定要失敗的俄國立憲民主的斗爭。這位富有戰(zhàn)斗精神的勇敢的自由主義者于一九○八年被捕入獄,被關押了三個月。然而他一如既往,依舊將他和他的小家庭的生活維持在上等社會的奢侈水平上: 他們或住在他父親在圣彼得堡上流社會的海軍部大樓地區(qū)蓋的那幢市內(nèi)宅第,或住在鄉(xiāng)間別墅維拉,這幢別墅是他的妻子作為嫁妝的一部分,從極其富有的娘家魯卡維什尼科夫家族帶過來的。弗拉基米爾是他們的第一個活下來的孩子。他的弟弟妹妹們證明說,他從父母那里得到的愛護和關心是最多的,無人可及的。他年少早慧,活潑而有生氣,兒時多病但后來體格強健。他家的一位友人還記得,他是一個身材細長、比例勻稱的少年,生著一張富有表情、充滿生氣的臉,一雙追根問底的慧眼,眼中總閃著嘲弄人的火花。弗 德 納博科夫是一位有些親英的人,他的子女不僅學習法文,還學習英文。他的兒子在回憶錄《說吧,記憶》中自稱:我在能夠閱讀俄文之前就學會閱讀英文了。他還記得小時候那一連串的英國保姆和家庭教師,以及從不間斷的、有趣的盎格魯撒克遜手工制品:各種各樣好吃好玩的東西從涅瓦大街上的英國店鋪里源源不斷地來到家中: 水果蛋糕、鼻鹽、撲克牌、拼圖游戲、帶條紋的運動茄克、滑石粉色的網(wǎng)球。在這部《文學講稿》里所提及的作家當中,狄更斯可能是他最早接觸的一位。四十年之后,納博科夫在給埃德蒙 威爾遜的信中這樣寫道:我父親是一位狄更斯專家。有一陣子,他大段大段地對我們這些孩子朗讀狄更斯的作品,當然是英文本的。也許當我還是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時……在鄉(xiāng)間別墅度過的陰雨連綿的夜晚里,他對我們朗讀《遠大前程》,使我后來從精神上抵制重讀狄更斯。是威爾遜在一九五○年將他的注意力轉(zhuǎn)向《荒涼山莊》的。納博科夫曾對《花花公子》的一位采訪記者談起他在少年時代所閱讀的書籍:在圣彼得堡度過的十歲到十五歲之間的五年時間里,我所讀過的英文、俄文和法文的小說及詩歌肯定比我一生中任何一個其他五年當中都讀得多。我特別欣賞威爾斯、坡、布朗寧、濟慈、福樓拜、魏爾倫、蘭波、契訶夫、托爾斯泰,以及亞歷山大 勃洛克。對于另一個層次的作品,我的英雄人物是斯卡利特 平珀乃爾、菲利斯 福格和夏洛克 福爾摩斯。這后一類作品可以有助于說明為什么納博科夫在他所講授的歐洲經(jīng)典作品的課程中,包括了斯蒂文森的《化身博士》,他選擇了這個維多利亞晚期的霧氣繚繞的哥特式作品盡管很讓人驚訝,但講稿卻是十分引人入勝的。那位身體強壯、一直受到懷念的家庭教師法國小姐,在小弗拉基米爾六歲的時候就來到納博科夫家居住。她用流暢的語調(diào)向她的學生朗讀法國小說(她那纖細的聲音極快地讀著,從不減弱,從不停頓,也從不出錯),雖然《包法利夫人》不在她開列的書單上。我們讀了所有的作品: 《蘇菲的煩惱》①、《八十天環(huán)游地球》、《小東西》②、《悲慘世界》、《基督山伯爵》,以及其他許多。毫無疑問,《包法利夫人》是家中藏書之一。一九二二年在柏林一家劇院里,弗 德 納博科夫被毫無意義地殺害了,③這之后,一位和他一起騎自行車去黑森林旅行的同學把《包法利夫人》寄給我的寡居的母親。我父親當時一直把這本書帶在身邊。書的襯頁上寫著法國文學中一顆卓絕無比的珍珠這個評價至今仍然適用。此外,在《說吧,記憶》中的另一處,納博科夫提到他閱讀描寫美國西部人的愛爾蘭作家梅恩 里德的作品時的歡喜心情,并提到梅恩筆下一位被圍的女主人公手里拿著長柄眼鏡:后來我發(fā)現(xiàn),那個長柄眼鏡在包法利夫人手里,然后安娜 卡列尼娜又拿了它,再之后它成為契訶夫筆下那位有叭兒狗的女士的財產(chǎn),并且被她丟在雅爾塔的碼頭上。他大約是在什么年紀首次閱讀福樓拜研究通奸的經(jīng)典作品④的,對此我們只能加以猜測,可能年紀并不大。他第一次閱讀《戰(zhàn)爭與和平》時才十一歲,那是在柏林,我們那套昏暗的洛可可風格的公寓里,門窗對著黑暗潮濕的后花園,花園里長著落葉松,我坐在土耳其式沙發(fā)上,落葉和書中的格言一起,永遠保留在書頁中間,就像一張舊明信片。就在十一歲這一年,一直只在家中由家庭教師教育的弗拉基米爾,被送進圣彼得堡一所相對而言還算進步的鐵尼塞夫?qū)W校。在那里,老師指責他不適應環(huán)境,好表現(xiàn)自己(主要是在俄文作業(yè)里處處點綴上英文和法文字眼,這些字眼是我自然而然想到的),以及拒絕使用洗手間里又臟又濕的手巾和打架時用指節(jié)擊人,而不像俄國職業(yè)拳擊手用拳頭的下側(cè)像打耳光那樣揮拳。鐵尼塞夫?qū)W校的另一位名叫奧西普 曼德爾斯塔姆的男學生,稱那里的學生是小苦行者,專為孩子們辦的修道院里的小修道士。俄國文學的學習重點是中世紀俄文: 拜占庭的影響,古代的編年史,接下來是對普希金的深入學習,及至果戈理、萊蒙托夫、費特、屠格涅夫。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不在教學大綱之列。至少有一位教師給這位年輕的學生留下了強烈的印象: 弗拉基米爾 希皮厄斯,一位盡管有點深奧但卻是第一流的詩人,我極為欽佩他。十六歲時,納博科夫收集出版了一本他自己創(chuàng)作的詩歌集,希皮厄斯把一本詩集帶到課堂里來,對我所寫的那些最為浪漫的詩行進行激烈的嘲笑挖苦(他是一個生著紅頭發(fā)、精力旺盛的人),引起大多數(shù)同學狂歡般的起哄。正當納博科夫的世界土崩瓦解的時候,他的中級教育結(jié)束了。一九一九年,他的家庭成員都成為流亡者。我和弟弟被安排去劍橋上大學,我們得到的獎學金不是對才智的承認,更多的是對政治磨難的補償。與在鐵尼塞夫?qū)W校的學習很相似,他學俄國文學和法國文學,還踢英式足球,寫詩,和數(shù)位年輕小姐談情說愛,而且一次也未曾光顧大學圖書館。在對大學生活的散亂回憶里,他記得有一個同學彼 姆猛地沖進我的房間,帶來一本剛剛從巴黎走私來的《尤利西斯》。在《巴黎評論》的一次訪問記中,納博科夫說出了這位同學的姓名,他叫彼得 姆洛索夫斯基;并承認說,直到十五年之后,他才把那本書讀完,那時他已極其喜愛它。三十年代中期,他和喬伊斯在巴黎見過幾次面。喬伊斯還曾參加過一次納博科夫的朗讀會。這位俄國人是臨時頂替一位生了病的匈牙利小說家的,聽眾是一群稀稀拉拉、成分雜亂的人:令人難忘的安慰來自這樣一幅奇觀: 喬伊斯坐在匈牙利足球隊員當中,交叉雙臂,眼鏡片閃著微光。另一次不吉利的會面是在一九三八年,他們兩人與其共同的朋友保羅和露西 雷昂夫婦一起吃飯。納博科夫沒有記住他們談話的內(nèi)容,他的妻子薇拉回憶說:喬伊斯詢問俄國蜂蜜酒(myod)的確切成分,每個人的回答都不一樣。納博科夫懷疑作家間的這類社交聯(lián)系,并在他早期給薇拉的一封信里,詳細描述了傳說中喬伊斯和普魯斯特間唯一一次毫無成果的會面,是怎樣被描寫得走了樣。納博科夫是在何時首次閱讀普魯斯特的?英國小說家亨利 格林在回憶錄《打起行李》中寫到二十年代初期的牛津:所有的人都裝作關心優(yōu)秀文學,懂法文的人都知道普魯斯特。劍橋好像也一樣,盡管大學生納博科夫?qū)λ亩砹_斯人身份已經(jīng)著迷到了無法擺脫的程度:我害怕由于異國的影響而失去或玷污我從俄國帶出來的唯一財產(chǎn)她的語言,這種恐懼變得極為可怕……在一九三二年,當他首次同意由里加報紙的一名記者刊登訪問記的時候,他否定了在柏林居住的數(shù)年給他的作品以任何德國影響的暗示,他說:談談法國的影響更為恰當: 我喜愛福樓拜和普魯斯特。盡管納博科夫在柏林居住了十五年之久,按照他本人對語言的高標準,他從來沒有學習德文。我說德文和閱讀德文的能力都很差,他對里加的來訪者這樣說。三十年后,在為巴伐利亞廣播公司拍攝電影訪問記時,他詳細地談到了這個問題:初到柏林時,我被一種莫名的恐慌所困擾,唯恐學會了流暢地講德文,就會以某種方式給我的珍貴的俄文根基帶來缺陷。事實上,我生活在一個封閉的俄國流亡者的圈子里,接觸的是俄國友人,閱讀的全部是俄文報紙、雜志和書籍。我對當?shù)卣Z言的唯一侵擾是那些客套話,即和我的房東或女房主,以及買東西時必須說的那套常規(guī)語言:我想要一點火腿肉,等等。當時我沒有學好德語,現(xiàn)在頗感遺憾,這種遺憾出自文化角度。然而,他在少年時代已經(jīng)接觸了德文的昆蟲學著作,他的第一項文學成就是為一位俄國的音樂會歌唱家將海涅的幾首詩譯成克里米亞語。在他的后半生里,在懂德文的妻子的幫助下,他核對他本人作品的德文版本,并在他關于《變形記》的講稿中大膽地改進薇拉和埃德溫 米爾的英文譯本。在他的那本頗具卡夫卡風格的小說《斬首之邀》的譯本前言中,他宣稱在一九三五年創(chuàng)作這部作品之前,他沒有讀過卡夫卡的作品,對此是沒有理由表示懷疑的。一九六九年,他對英國廣播公司的采訪者說:我不懂德文,因此,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之前,當卡夫卡的《變形記》在《新法蘭西評論》上登出之前,我無法閱讀他的作品。兩年后,他對巴伐利亞廣播電臺說:我像讀荷馬和賀拉斯的作品一樣讀歌德和卡夫卡。在這部講稿中,納博科夫講到的第一位作家是他最后選中的題目。通過《納博科夫威爾遜通信集》(哈波及羅出版公司,一九七八年)可以較準確地了解這件事的前前后后。一九五○年四月十七日,納博科夫在康奈爾給艾德蒙 威爾遜寫信,當時他剛剛在康奈爾大學開始學術生涯:明年我要開一門歐洲小說課(十九及二十世紀)。你會建議教哪些英國(長篇或短篇)小說家?我起碼得講兩位作家。威爾遜馬上回信說:關于英國小說家: 依我之見,兩位無可比擬的最偉大的(喬伊斯是愛爾蘭人,故不在此例)小說家是狄更斯和簡 奧斯丁。如果你沒有重讀過他們的作品,設法重讀一次。讀狄更斯的晚期作品《荒涼山莊》和《小杜麗》。簡 奧斯丁的作品值得全部重讀一遍即使她的小作品也是出色的。五月五日,納博科夫回信道:謝謝你對我的小說課提出的建議。我不喜歡簡,事實上,我對所有的女作家都抱有偏見。她們屬于另一類作家。怎么也看不出《傲慢與偏見》有什么意義……我準備用斯蒂文森代替簡 奧。威爾遜反對道:你對簡 奧斯丁的看法是錯誤的。我看你應該讀《曼斯菲爾德莊園》……我認為她是六位最偉大的英國作家之一(其他五位是莎士比亞、彌爾頓、斯威夫特、濟慈和狄更斯)。斯蒂文森是二流作家。我不懂你為什么這么喜歡他盡管他確實寫過一些相當優(yōu)秀的短篇小說。而納博科夫則一反其個性,繳械投降了。他在五月十五日寫信道:我已經(jīng)讀了一半《荒涼山莊》速度很慢,因為我必須為課堂討論作許多筆記。了不起的作品……我已經(jīng)搞到一本《曼斯菲爾德莊園》,我想我也會在我的課上用它。感謝這些極其有益的建議。六個月后,他帶著幾分欣喜給威爾遜寫信:我想就你曾建議我和學生討論的兩本書作一個期中匯報。關于《曼斯菲爾德莊園》,我要學生閱讀書中人物提到的作品: 《最末一個行吟詩人之歌》的前兩個詩章,庫珀的《任務》亨利六世》的幾個段落,克雷布的故事《分離時刻》,約翰生的《好閑者》數(shù)篇,布朗關于《一斗煙》(對蒲柏的模仿)的通信的幾個片段,斯特恩的《感傷旅行》(整個大門無鎖的段落出自這里,以及燕八哥等),當然還有英奇博爾德夫人的那個無與倫比的譯本《情人的誓約》(一聲尖叫)……我想我所得到的樂趣比我的全班學生所得的還多。在初到柏林的幾年里,納博科夫靠教授五門互不相干的課程維持生活: 英文,法文,拳擊,網(wǎng)球和詩體學。在流亡生活的后幾年里,他在柏林和布拉格、巴黎、布魯塞爾等流亡者集居的中心舉行公開朗讀會,所賺的錢比他的作品在俄國銷售所賺的還多。因此,正是由于他缺乏高級學歷,當他一九四○年來美國時,他對以講師職位作為收入的主要來源并非毫無準備,這種情形一直持續(xù)到《洛麗塔》出版。一九四一年,他在韋爾斯利學院首次發(fā)表了內(nèi)容多樣的系列文學講座,其中包括《關于讀者的幾個確鑿事實》、《流放的世紀》、《俄國文學的奇異命運》,以及此書附錄收入的《文學藝術與常識》。一九四八年以前,他和他的家人住在坎布里奇(在克雷吉廣場八號,這是蒙特勒城的豪華旅館在一九六一年允許他永久居住之前使用最久的地址),他的時間則分別用在兩項學術職務上: 韋爾斯利學院的永久講師,以及哈佛大學比較動物學博物館的昆蟲學研究員。在這些年當中,他工作極為努力,曾經(jīng)兩次住院治療。除了把俄文語法的成分一點一滴地灌輸?shù)侥贻p姑娘的頭腦里和思考蝴蝶的生殖器的細微構(gòu)造之外,他也在將他自己塑造成一名美國作家。他出版了兩部小說(有一部是在巴黎用英文創(chuàng)作的),一本關于果戈理的古怪而機智的書,以及在《大西洋月刊》和《紐約客》上刊登的短篇小說、回憶錄和詩歌,這些作品充滿獨創(chuàng)性和熱忱,引人注目。對他的英文作品表示贊賞的人數(shù)不斷增加,莫里斯 畢曉普是其中之一。這位輕松詩歌的鑒賞家是康奈爾大學拉丁語系語言系的系主任。他發(fā)動了一場將納博科夫從韋爾斯利學院招聘過來的成功運動。納博科夫在韋爾斯利的講師職位既不安穩(wěn),報酬也不高。根據(jù)畢曉普的回憶《納博科夫在康奈爾》(《三合一季刊》,一九七○年冬季號,第十七期;納博科夫七十壽辰專輯),納博科夫被授予斯拉夫語副教授職務,先講授俄國文學的中級閱讀課以及高級專題課,通常是普希金,或者是俄國文學的現(xiàn)代主義運動……由于他的俄文班人數(shù)必然很少,甚至少到不起眼的程度,他便又被指定講授一門英文課: 歐洲的小說大師。按照納博科夫的話,第三一一 三一二號文學課素來以諢號臟文著稱,這是一個遺留下來的笑話: 這個諢號被用來描述我的前任的講課。這個憂傷、耐心、貪杯的家伙對作者的性生活比對他們的作品更感興趣。羅斯 韋茨斯蒂昂是一個曾經(jīng)聽過這門課的學生,他為《三合一季刊》的專輯寫了一篇回憶老師納博科夫的深情文章:納博科夫總是將r發(fā)成卷舌音,他說:擁抱全部細節(jié)吧,那些不平凡的細節(jié)!他的嗓音就像貓舌頭的那種帶倒刺的舔吻。這位老師堅持說每個譯本都有改動,總要在黑板上畫一個古怪的圖,然后裝出一副懇求的樣子,要學生們精確地臨摹我畫的這個圖。他的口音使全班半數(shù)的學生把他說的簡練的記成劇前的。韋茨斯蒂昂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納博科夫是一位了不起的老師,這不僅因為他把這門課教得很好,而且還因為他善于舉例說明問題,并能激發(fā)起學生對這門課的極大興趣和喜愛。另一位聽過第三一一 三一二號文學課的學生回憶了納博科夫在開學時總要說的話:座位都已經(jīng)排了號。我希望各位選好座位,不再更換。這是因為我想把你們的名字和你們的相貌聯(lián)系起來。大家對各自的座位都滿意了嗎?很好。不說話,不吸煙,不編織,不讀報,也不要睡覺,看在上帝的分上,請記筆記?荚囍,他會說:一副清醒的頭腦,一份試卷,加上墨水和思考,簡寫熟悉的姓名,例如包法利夫人。不要用修辭掩飾無知。除非有醫(yī)生的證明,否則任何人也不得上廁所。他是一個熱情洋溢、熱心教學、富有感染力的老師。我本人的妻子曾經(jīng)是納博科夫最后教的、即一九五八年春秋兩個學期的那班學生中的一個;這之后,《洛麗塔》使他突然富裕起來,他就此告假,一去不復返。她被他深深地吸引了,有一次她發(fā)著高燒去聽課,課后馬上就被送進了學校醫(yī)院。我覺得他能教會我如何讀書。我相信他能給我足以讓我終身受益的東西,而事實確是如此。直至今日,她仍然不能認真閱讀托馬斯 曼的作品,而且絲毫也沒有放棄她從第三一一 三一二號文學課上學到的主要教義:風格和結(jié)構(gòu)是一部書的精華,偉大的思想不過是空洞的廢話。即使是納博科夫為數(shù)極少的得意門生,也會成為他的惡作劇的犧牲品。當我們的拉格爾斯小姐還是二十歲的溫柔姑娘時,一次下課后,她走回教室,在一堆散扔在那里的標著預考的試卷中尋找她的答卷。她沒有找到,最后不得不走到老師面前。納博科夫高高地站在講臺上,過分專注地收拾著講課稿,似乎沒有注意到她。她說了句對不起、打擾您了,然后說她的答卷好像不見了。他彎下腰,揚起眉毛:你叫什么名字?她告訴了他,然后他就像變戲法一樣,突然從背后拿出她的答卷。答卷上批著九十七分。他告訴她:我想看看天才長什么樣。隨后他冷靜地上下打量她一番,她滿臉通紅。這就是他們談話的內(nèi)容。順便說一句,她并不記得這門課被叫作臟文。在校園里,這門課被簡單地稱為納博科夫。在他退休七年之后,納博科夫帶著復雜的感情回憶他的教學生涯:我的教學方法妨礙我與學生之間的真正接觸。他們最多不過是在考試時還給我一些我的思想……我曾試圖通過在大學廣播中播放我的講課錄音來重現(xiàn)我在講臺前的形象,但這只是徒勞。另一方面,我深為欣賞在我講課的某一時刻,從課堂的此處或彼處熱心的人群中,傳來表示贊賞的輕輕笑聲。我所得到的最好報償,是那些在十年或十五年之后給我寫信來的學生,他們在信中說,他們現(xiàn)在明白了,當時我給他們上課時,要他們設想一下翻譯錯了的愛瑪 包法利的發(fā)型和薩姆沙家中房間的布局等是什么用意……從蒙特勒豪華旅館遺留下來的五厘米長、三厘米寬的卡片上可以見出,他不止一次地在接受采訪時允諾,出版一本以在康奈爾大學講課的講稿為基礎的書,但是(由于他正在寫作其他著作,如帶插圖的論文《藝術蝴蝶》、小說《勞拉的原型》),直到一九七七年夏天,當這位偉人逝世的時候,這項計劃仍然懸而未竟,F(xiàn)在,這些講稿已經(jīng)精彩地收集在此了。它們依然帶著課堂的氣息,這種氣息一經(jīng)作者本人修改便可能被刪去。無論以前聽說過或是讀到過多少關于這些講稿的情況,誰也無法預言它們所顯示的那種引人注目、統(tǒng)帥一切的教學熱情。那些年輕人,那些女性聽眾,集合在一起,聆聽教員那急切而熱烈的講話。和這班同學一起研習,我的聲音源泉與你們的耳朵花園之間互動特別愉快。這些耳朵有的傾聽著,有的緊關著,大多數(shù)具有很強的接受能力,少數(shù)幾個則僅僅是擺設,但是所有的都頗通人情,神圣不凡。我們常常會聽到大段的朗讀,就像小弗拉基米爾 弗拉基米諾維奇聽他的父親、母親和法國小姐給他朗讀一樣。在閱讀這些引文的時候,我們必須想象朗讀者的音調(diào),那富有感染力的低沉的話語所帶來的愉快,以及這位后來雖已謝頂、身材魁梧,但過去卻曾是一位運動員的教師的戲劇才能,他繼承了俄國人華麗的口語表達的傳統(tǒng)。在書中的其他地方,文字的抑揚、閃光的機智、嘲弄,以及令人興奮的細致分析俯拾皆是,這是一種清澈流暢的口語散文,毫不費力便已經(jīng)才氣四溢,并常常充滿了隱喻和雙關語: 在遙遠而線條分明的五十年代,對于康奈爾那些幸運的大學生們來說,這種對不可抗拒的藝術感受力的表現(xiàn)是多么的令人眼花繚亂。作為文學批評家,納博科夫在英語世界中的聲望是建立在他對普希金的作品頗費功力的不朽譯介,以及傲慢地對弗洛伊德、?思{和曼的不予考慮之上,這一聲望如前所述,也受益于這些豐富而耐心的正確評價所提供的證據(jù)。這些評價涉及廣泛,從他對簡 奧斯丁帶笑靨的風格的描寫、他對狄更斯的嗜好的衷心的認同,到他對福樓拜的對照法所進行的虔誠的細致解釋,以及他以可愛而又可敬的態(tài)度把喬伊斯那繁忙但分秒不差的時間上的同步展示出來就像一個男孩子第一次拆開手表時所表現(xiàn)的那樣。納博科夫很早以前就不斷地從精密科學中獲取快樂,他在燈光照耀下消磨在顯微鏡檢查上的極樂時刻延續(xù)到他對《包法利夫人》中關于馬的主題以及對布盧姆和代達勒斯兩人相連的夢境的精妙描繪。昆蟲的鱗翅目使他超于常識世界之上,在這個領域里,蝴蝶后翼上的一個大的眼狀斑點模仿著一滴液體,這一模仿盡善盡美,達到不可思議的程度,以至于一條橫穿翅膀的線條在其通過的精確部位也微微有些移位,在這個領域里,當一只蝴蝶不得不扮成一片葉子時,不僅一片葉子的所有細目都得到了美妙的表現(xiàn),就連被蠐螬咬破了邊兒的洞的斑紋也被模仿得淋漓盡致。然后,他向他所從事的藝術以及其他人所從事的藝術提出一個額外的要求: 要具有善于模仿的魔力或蒙騙人的雙重性,在超自然、超現(xiàn)實這兩個價值下降的詞的根本意義上來說,這一要求是超自然、超現(xiàn)實的。當缺乏這種無償?shù)囊约胺欠驳摹⒎枪拈W光品質(zhì)時,他就變得既苛刻又急躁,并用暗示缺乏特征以及缺乏生氣所獨有的單調(diào)言語來說:對于我來說,許多得到公認的作家根本就不存在。他們的姓名被雕刻在空洞的墓碑上,他們的作品都是虛設之物……然而,只要他確實發(fā)現(xiàn)了這種閃光的東西,心靈受到了震顫,他的熱情就會遠遠超出學術范圍,使他成為一位富有靈感、鼓舞人心的老師。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1899-1977)
Vladimir Nabokov
納博科夫是二十世紀公認的杰出小說家和文體家。
一八九九年四月二十三日,納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布爾什維克革命期間,納博科夫隨全家于一九一九年流亡德國。他在劍橋三一學院攻讀法國和俄羅斯文學后,開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學生涯。
一九四〇年,納博科夫移居美國,在韋爾斯利、斯坦福、康奈爾和哈佛大學執(zhí)教,以小說家、詩人、批評家和翻譯家的身份享譽文壇,著有《庶出的標志》《洛麗塔》《普寧》和《微暗的火》等長篇小說。
一九五五年九月十五日,納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麗塔》由巴黎奧林匹亞出版社出版并引發(fā)爭議。
一九六一年,納博科夫遷居瑞士蒙特勒;一九七七年七月二日病逝。
原編者前言
弗萊德森· 鮑爾斯 I
導 言
約翰· 厄普代克 XIII
優(yōu)秀讀者與優(yōu)秀作家 3
簡·
奧斯丁《曼斯菲爾德莊園》 11
查爾斯·
狄更斯《荒涼山莊》 71
居斯塔夫·
福樓拜《包法利夫人》 143
羅伯特·
路易斯· 斯蒂文森《化身博士》
199
馬塞爾·
普魯斯特《去斯萬家那邊》 231
弗朗茨·
卡夫卡《變形記》 281
詹姆斯·
喬伊斯《尤利西斯》 319
文學藝術與常識 420
跋 431
附
錄:考試題 433
譯后記
申慧輝 437